南月敏;谢永富;姚希贤
目的评估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联合主被动免疫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2例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阳性孕妇知情同意后,于孕28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至妊娠终止,观察新生儿病毒标志物、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结果 29例新生儿已追踪至7个月时HBsAg及HBV DNA均阴性,其中抗-HBs阳性22例,母婴HBV垂直传播率为零,且无母婴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采用孕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来降低病毒含量,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减少免疫失败发生,可能是有效且安全的.
作者:韩忠厚;陈妍华;苏雪松;孙谢文;王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重叠结缔组织病又称重叠综合征,是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缔组织病,是一组对自身抗原起免疫反应的疾病,其自身抗体针对多个器官,炎症病灶广泛.常累及多系统的器官与组织,也常伴有血液学改变,引起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本文收集了4年来临床确诊的重叠综合征15例,详细观察了血象,骨髓象形态学改变,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梅;朱芸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凋亡(apoptosis)是正常体细胞维持稳定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细胞凋亡受抑制为基因改变的异常细胞提供生存之机,使细胞的转化突变得以保存、积蓄,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演进[1].
作者:焦保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90%以上是肝细胞癌(HCC),少数为胆管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流行率高的10大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26万人罹患本病,其中42.5%就发生在中国.据报告我国HCC发病率较欧美国家高约5~10倍,每年约有9~10万人死于HCC.众所周知,HCC的发病是诸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除饮水污染、食品中致癌物质及其他因素外,病毒性肝炎是HCC的主要发病原因.本文重点讨论肝炎病毒与HCC的发病关系、肝炎向肝癌演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的若干问题,以供参考.
作者:王麟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儿,男,生后20 min,因青紫入院.系第2胎,第2产,胎龄40周择期剖宫产,1分钟Apgar评分5分,5分钟Apgar评分4分,生后青紫窒息,于手术室立即插管复苏,有一过性肤色转红,很快青紫又加重,心率变慢,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4次后急由产科转入.
作者:肖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妊娠是一生理过程,肝脏在大小、血流及代谢方面可出现一些生理性变化.但是少数孕妇在特定情况下,妊娠可诱发某些妊娠所特有的肝病.原有的肝病在妊娠时可以加重,甚至影响妊娠的正常过程.临床上将妊娠期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者统称为妊娠期肝病.
作者:刘金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多见于严重肝病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由于并发肾血液动力学及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稀释性低血钠、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衰竭现象,而肾本身无组织学改变,又称功能性肾衰竭,它也可发生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终末期肝硬化HRS的发生率为40%~80%.其病理生理特征是:全身内脏小血管扩张和血浆容量增加,全身动脉低血压和血管阻力减低,动脉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脏低灌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目前H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亦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目前HR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玉果;赵彩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更好的提供临床输血服务,人们一直在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并建立起了多种血小板配型方案.由于各种配型方法针对血小板抗原和抗体不同,血小板配型实验结果可能有差异,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此,我们采用ELISA实验方法对PTR患者血样中血小板抗体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并对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LCT)、简易致敏红细胞的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和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MASPAT)三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确定各实验方法对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性.
作者:刘敬闪;赵云珠;任静;何路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分析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成因、耐药的种类及趋势,对我院的1999年至2002年的80例复治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张淑敏;刘欣燕;刘淑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多数肝癌患者发现时已到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它对肿瘤具有选择性,直接将药物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提高了药物浓度,同时又能分次给药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我科自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对40例肝癌患者实施了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淑梅;李燕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止血带可阻断四肢血液流动,因而可用于大出血的急救,使四肢大出血停止,术中使用则失血减少到低限度,因此,可减少或免除术中输血,而且术野清晰便于手术从容细致地操作.由于节省了止血时间,可使麻醉和手术时间缩短.所以,正确地使用止血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如果使用不当则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肢体坏死,以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对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探讨如下:
作者:王海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8岁.因机器挤压伤造成右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入院.入院后在臂丛阻滞下行清创缝合急诊手术.术后青霉素过敏试验(-),给予舒巴坦钠/阿莫西林钠(来切利)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2 d后患者主诉排尿疼痛,观察尿道发现阴茎及睾丸皮肤溃烂,考虑为来切利药物引起.停用来切利,溃烂部位用0.1%新洁尔灭液每日2次擦洗.4 d后患者皮肤溃烂部痊愈排尿疼痛消失.
作者:刘明;田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通过对30例股骨下段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与功能制护理进行临床观察对比,从股四头肌萎缩状况、膝关节功能锻炼状况及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上分析,以了解健康教育对股骨下段骨折病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培秀;韩梅芬;裴素菊;张海英;郭纪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维甲酸及其与氢醌协同对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观察了不同浓度的维甲酸及其与氢醌协同对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和黑素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维甲酸在较高浓度(>500 μmol/L)可以下调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同时还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较高浓度的维甲酸(>500 μmol/L)与氢醌可以互相协同,增强彼此下调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的作用,而且维甲酸还可以减轻氢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维甲酸在一定浓度时可以下调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并与氢醌有协同作用,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减轻氢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邢卫斌;付国俊;张秉新;黄清霞;叶文静;刘全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7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于2004年3月1日到我院就诊,行食管吞钡及胃镜检查提示为食管下段癌,收住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感觉轻微胸闷,少量咳嗽、咯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从左侧胸腔引出大量乳白色混浊液体.
作者:王文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CT设备自1973年问世以来,造影剂的使用一直是CT的常规检查方式之一.碘造影剂增强扫描可以提供平扫不可替代的诊断信息,与平扫的信息相辅相成,但造影剂反应还是难以避免,严重反应甚至死亡事故还时有发生.随着CT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多,特别是螺旋CT的出现,对造影剂的要求日益增加,本文根据收集到的文献对CT造影剂的应用作一介绍.
作者:王淑梅;魏彦丽;张久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质量.我院用自制药酒治疗各种类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226 720例,疗效满意.本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作者:于力;孙显忠;蒋仁树;丁永涛;王振忠;刘景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促进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统计了我院2004年7~8月门诊、病房处方并进行分析,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黄建华;成源;王桂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因素,佳发挥导管动脉栓塞(TAE)的效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生存率.方法 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经导管动脉介入治疗,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使用药物碘油混悬及明胶海绵粒栓塞靶动脉.结果肝区病灶碘油完全充填,出现坏死萎缩者,生存期较长.碘油大部分或部分充填病灶者,生存期较碘油完全充填为短.病灶内仅见少量碘油者,生存期短.本组病例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0.5%和18.4%.结论 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延长了病人生存期,但尚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孔繁荣;李韶平;赵景臣;张玉祥;李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北京伟力公司产WLXGX-888血液净化仪对1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22次治疗.结果人工肝治疗好转率为43.8%,明显高于对照组(25.7%),治疗后胆红素、ALT、AS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脂酶(CHE)、胆固醇(CHOL)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治疗组16例患者中好转7例(43.8%),死亡、自动出院9例;对照组35例中好转9例(25.7%),自动出院、死亡26例.结论人工肝是治疗重型肝炎有效、安全的手段,能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
作者:王艳;王建彬;来家骐;郑艳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