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生明;宣建安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为观察组,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7例为治疗组,同期选取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选患者均行血清Hcy、Cys C及hs-CRP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血清Hcy、hs-CRP及Cys C水平[(22.16±7.93) μmol/L、(21.01±10.25) mg/L、(1.59±0.47) mg/L]高于对照组[(9.89±3.72) μmol/L,(4.67±1.53) mg/L、(0.72±0.2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血清Hcy、hs-CRP及Cys C水平低于治疗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cy、Cys C及hs-CRP水平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为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郭亚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阴道松弛产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阴道松弛产妇2 118例,对其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功能、阴道松弛度以及性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 118例患者盆底肌肌力为Ⅱ~Ⅲ级,治疗后为Ⅳ~V级,治疗后盆底肌功能较治疗前增强(P<0.05).治疗前患者阴道松弛度为中重度,治疗后为轻中度,治疗后阴道松弛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性生活质量优良率为81.68%(1 730/2 118)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阴道松弛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减轻阴道松弛度,提高夫妻性生活质量.
作者:陈春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孕妇胎儿脐动脉频谱血流收缩期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的比值(S/D)在预测胎儿宫内窘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妊娠糖尿病(GDM)孕妇100例,在产前37周时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频谱S/D值;根据围生期胎儿有无宫内窘迫分为正常组(66例)与窘迫组(34例),比较两组孕妇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水平;以S/D≥3为临界值,将全部孕妇分为S/D≥3组与S/D <3组,观察两组孕妇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并分析S/D值与宫内窘迫的相关性.结果 窘迫组胎儿平均血流S/D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D≥3为临界值时,S/D≥3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64.29%)高于S/D<3组(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S/D≥3与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S/D≥3为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76,95%CI=2.362 ~ 54.753,P<0.001).结论 妊娠糖尿病孕妇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监测胎儿血流S/D水平可预测并及早干预胎儿窘迫的发生.
作者:陈杰;吴立明;蔡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参一胶囊联合卡培他滨(CAP)治疗复发转移耐多药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晚期女性乳腺癌患者56例,按照治疗药物将其分为卡培他滨单药组(单药组)与卡培他滨联合参一胶囊化疗组(联合组),每组28例.卡培他滨单药组:卡培他滨2 500 mg/m2,口服2次/d,2周为一周期.卡培他滨联合参一胶囊化疗组:卡培他滨1 250 mg/m2,口服2次/d;参一胶囊2粒/次,2次/d,连续服用8周为一周期,卡培他滨服用第4个周期时进行疗效评估,横向比较分析有效率.结果 单药组有效率为39.3%,联合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一胶囊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较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效果好.
作者:赵华锋;许菊萍;冯凯祥;王辉;杨盼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胆囊炎患者66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及生活质量(SF-36).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6%(2/33)]低于对照组[33.33% (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德江;贺建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P)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PKRP)治疗体积>60 ml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选取体积>60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KEP组与PKRP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PKEP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PKRP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KEP组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多于PK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KEP组生活质量评分(QO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PVR)、大尿流率(Qmax)指标优于PK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KEP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PKRP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EP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治疗体积> 60 ml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甘妙平;吴喜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围术期凝血功能对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脑外伤患者80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轻型组(GCS 13~ 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按术后3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及无继发性脑梗死组,迟发颅内血肿组及无迟发颅内血肿组,按术后2周内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监测术前2h及术后2h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围术期的凝血指标异常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 与轻型组比较,中及重型组患者在术前2h内的PT及APTT延长,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组在术后2h内PT及APTT延长、DD升高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脑梗死患者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比较,PT缩短,PLT及DD增高(P<0.05);而迟发颅内血肿患者与无迟发颅内血肿患者比较,PT均延长,DD增高(P<0.05),其中发生继发性脑梗死及迟发颅内血肿患者在术后2h内PT及PLT结果与术前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术前2hPT延长,DD升高(P<0.05),其中死亡组患者在术后2h内PT及DD指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评估脑外伤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侃芝;郝香玲;袁宝华;杨成山;李汉威;卢健祺;邹凤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脑电图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15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按照意识清晰程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意识障碍)和对照组(意识清晰),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脊液和脑电图的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同时根据脑电图诊断结果,以脑电图异常程度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脑电图诊断准确率(86.67%)高于脑脊液诊断准确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电图异常(100%)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P<0.05);脑电图异常者,轻、中、重度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4.23%、77.78%,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图检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临床价值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明确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作者:付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合并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踝关节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钢板内固定合并韧带修复治疗后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对62例患者进行8~12(10.33±3.23)个月的随访,其中60例完成整个随访过程,2例失访,失访率为3.23%.完成随访的60例骨折愈合情况良好,骨折愈合时间10 ~ 15 (12.05±3.12)周.术后2个月,经X射线检测,60例患者踝部均得有效复位,踝部解剖复位率为100%.术后6个月,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结果显示,疼痛、稳定、行走三项评分分别为(12.53±3.34)分、(12.78±3.55)分、(13.89±3.23)分,踝部功能恢复情况较为良好.结论 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合并韧带修复方案进行治疗后,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骨折愈合率高,踝部均得到了有效的复位,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作者:陆辉;李玉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探查术中胆道镜取石术(LCBDE)与LC+内镜取石术(E ST)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取12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LC+ LCBDE组和LC+ EST组,每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括约肌损伤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LCBDE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27.36±31.28) min]、住院时间[(12.12±3.64)d]、括约肌损伤发生率(1.6%)、并发症发生率(4.9%)低于LC+ EST组(P<0.05).结论 LC+ LCBDE和LC +EST两种微创手术方案在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各有优缺点,LC+ LCBDE总体优于LC+ EST.
作者:刘强;冯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均行腹腔镜术治疗,并随访1年.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总结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年龄、黄疸、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结石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胆管炎、胰腺炎、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结石残留是导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导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术后复发的因素,包括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胆总管扩张、胆管扩张、胆管炎、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以及结石残留等(P<0.05).结论 多种因素能够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术后复发.在具体治疗和护理中,应结合患者情况优化治疗和护理方案,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庞天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观察椎动脉与桡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频谱形态变化,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对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的影响.结果 33例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6例,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椎动脉反流程度呈正比关系.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患者患侧与健侧Vs、P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桡动脉患侧与健侧Vs、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椎动脉和桡动脉血流变化,对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郭辉;康素玲;张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依从性和复吸的影响.方法 选取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成瘾者60例,根据就诊序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依从性和复吸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3、6、12个月脱失率分别为16.67%、30%、50%,观察组分别为6.67%、13.33%、20%;观察组12个月脱失率低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健康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抽检复吸阳性率(20%)低于对照组(53.33%),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降低复吸率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温雪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与盐酸利托君在早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产产妇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利托君治疗,观察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40例(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43例(89.58%),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娩孕周(35.38±2.58)周、新生儿体重(2.41 ±0.68)kg、新生儿Apgar评分(8.62±1.58)分、宫缩有效抑制时间(37.38±17.78) min,观察组分娩孕周(35.52±2.63)周、新生儿体重(2.42±0.66) kg、新生儿Apgar评分(8.63±1.22)分、宫缩有效抑制时间(38.82±17.42) min,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32例(66.67%),观察组不良反应14例(29.17%),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与盐酸利托君治疗早产产妇疗效相当,但硝苯地平治疗不良反应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作者:王慧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子宫恶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剥除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恢复时间、尿管滞留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22.22%);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能提高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曹晶晶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50例,均采用自体骨移植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肥大型骨不连及萎缩型骨不连患者治疗有效率(93.75%、94.12%)高于感染型骨不连患者(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骨折及营养不良者治疗失败率(32.00%、34.78%)高于闭合性骨折及营养状况良好者(8.00%、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肥大型骨不连临床效果较好,感染型骨不连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及骨折类型将直接影响自体骨移植的治疗效果,需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李浩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超声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已确诊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儿行肺超声动态检查,比较肺超声结果图像特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入院时肺超声检查,所有患儿的肺超声图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且均累及多个区域.其中胸膜线异常占100% (52/52),主要表现为胸膜线较粗糙、模糊不清或中断,有强烈回声;A-线失踪占100%(52/52);肺泡间质综合征占100% (52/52),表现为B-线清晰可见且密集;肺实变占100%(52/52),表现为在胸膜下方呈现片状回声,且边界不清晰,支气管充气征明显.治疗4d后,患儿的肺超声图像结果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其中胸膜线异常占61.54%(32/52),A-线失踪占55.77%(29/52),肺泡间质综合征占84.62%(44/52),肺实变占42.30%(22/5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前肺超声检查,大部分患儿的肺超声图像结果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表现为胸膜线、A-线呈现正常,无明显肺泡间质综合征与肺实变,可见少量B-线.结论 肺超声检查小儿支气管肺炎具有便捷、安全的特点,能够动态评估病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林翠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胸中下段癌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低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较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胸中下段癌切除术好,安全可靠.
作者:李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胆囊结石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胆囊小剩余容积、胆囊大收缩率及空腹时胆囊的容积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86%)明显高于观察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在保留胆囊的同时恢复了胆囊收缩功能,其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阮东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c方法 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两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治疗,研究组术后给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术后实施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记录两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访情况(复发率)、不良反应(药物相关)发生率.结果 经随访,研究组疾病复发率(7.32%)少于对照组(3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41.46%)与对照组(36.59%)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基础上,加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对保障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宗杰;聂伟阳;高中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