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振亚;何玲娜;彭力群;李常度
作者:徐建勇;高洪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用4-血管阻断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电镜观察鼠脑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未明显高于其余3个象限;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神经元损害严重.电针及尼莫通组能显著缩短定位航行试验的逃避潜伏期;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多于其余3个象限,与假手术组比无显著差异;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相对较轻,神经元受损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
作者:王黎;赖新生;雷娓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从1990~2000年对妊娠41周以上孕妇采用电针引产,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陈肖琼;张敏;戴永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对新砭,石疗法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总结分析.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不同证型的多种疾病运用新砭石疗法进行治疗,用中医理论的辨证分型和治则治法规律分析新砭石疗法的作用特点.结果:新砭石疗法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结论:新砭石疗法具有以下作用特点:(1)温助阳气,养筋荣脉.(2)宣导气血,疏通经络.(3)逐寒祛湿,消痹止痛.(4)祛瘀止痛,清热消肿.(5)潜阳安神,止悸定惊.这5点使得该疗法具有良好的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作者:谢衡辉;谷世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刺法治疗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综合征36例,设西药恩丹西酮等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有效率为95.2%,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临床显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且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作者:沐榕;郑曲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作者:诸毅晖;成词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牙痛为口腔疾患常见症状,轻者仅有酸痛感,重则剧痛难忍,坐卧不安.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深刺颊车穴为主治疗牙痛,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勤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兔分成火针组、温针组、造模组3组,在整个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对3组实验兔的损伤部位外观体征、解剖后肉眼观察、光镜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慢性软组织损伤一旦形成粘连疤痕病理结构,即不可能通过自身机制或常规针灸治疗方法吸收和消除,而经过火针治疗后呈现出吸收再生的良性过程.结论:揭示出传统的火针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机制.
作者:吴峻;沈蓉蓉;邵荣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栾维先;吕思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姜艳丽;周万银;刘铁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影响针刺三阴交、合谷,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因素,对60例胎位不正的孕妇,在B超监视下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发现疗效的优劣不仅与孕周的大小、羊水的多少、胎儿双顶径的大小有关,且与胎盘附着在子宫的位置有关.
作者:郑子萍;吕明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白内障及有关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针刺太冲透涌泉、睛明、臂、风池、合谷等穴治疗32例共59眼,以西药白内停滴眼水10例18眼作对照组,系统观察视力、视力级数、血清T-SOD、LPO活性等氧化指标.结果:针刺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视力,提高抗氧化指标水平.
作者:曲鹤年;李忠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谢中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扬州名医朱复林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底深厚、针法独特,其针刺手法的特点是独特的进针法,巧妙的运气针法,一步到位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补泻.他的大幅度正反两方向捻转,简化提插程序综合为一体达一步到位,秉承杨继洲之衣钵,对运气针法进行了持针指式的改进,丰富了运气针法的内涵,形成上下前后传导的独特灵活风格.
作者:马士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以针刺后溪加弹拨手法治疗冈上肌腱钙化症5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孟怀忠;邢宏;唐岩;高建明;王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作者:刘红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汪振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小9岁,大62岁;病程短2年,长16年.
作者:刘乃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耳穴的诊断、处方、取穴及耳穴的补泻方法等方面,介绍王照浩导师的耳针特色经验.王照浩诊断注重视、压、探、辨,处方坚持辨证论治,取穴准确,灵活运用补泻方法,积极探索新病种的治疗规律.并举出典型病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王照浩导师的学术思想.
作者:洪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夏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