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康培元;向锦艳;陈静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87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I)检查,测量脑梗死灶的rADC值与ADC值.结果 DWI对6h以内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MRI;超急性期与急性期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边缘rADC值和ADC值显著高于病灶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2例急性期脑梗死死区与健侧对应区的FA平均值分别为(0.24 ±0.13)与(0.5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病变的进展,脑梗死不同时期rADC值与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与MRI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病灶给予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DWI、弥散张量成像、MRS三者应用可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妊娠糖尿病的临床资料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中4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选择同期住院的46例正常孕妇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显示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与糖尿病家族史、BMI相关性较好,而妊娠糖尿病的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及巨大儿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生率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对母儿均有较大的危害,应做到早治疗,早诊断,以减少对母婴的损害.

    作者:范凌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颈静脉孔肿瘤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0例,脑膜瘤4例,颈静脉球瘤1例;术后7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2例出现皮下积液.术后随访未见有肿瘤复发.结论 远外侧入路可以直接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小程度减少对脑干小脑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和干扰,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钟文军;全伟;曹志恺;陈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皮质激素辅助用于急性加重期慢阻肺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及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特布他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治疗后患者FEV1/FVC、FEV1预计值、PEF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aO2、PaCO2指标结果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治疗中加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56例血流感染组和56非血流感染组分别取血做血培养和降钙素原检测,以SPSS 19.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获得佳诊断点.计算血培养、PCT、血培养联合PCT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血培养单检的敏感性为35.7%,特异性为92.9%,血培养诊断符合率为64.3%.PCT的ROC曲线诊断标准选择为0.74 ng/ml处的约登指数大,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3.9%.以血培养和PCT任意一项阳性为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8.2%.如以血培养和PCT同时阳性为诊断标准,特异性为96.4%.结论 PCT是灵敏、快速的血流感染早期诊断指标,PCT联合血培养结果分析能提高诊断血流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刘建侠;张艳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效果

    目的 对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大量脑出血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内科疗法,实验组25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微创穿刺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为88%,病死率为4%;对照组治愈率为80%,病死率为12%.两组治愈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术在治疗大量脑出血方面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内科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军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诊内科昏迷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以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宾阳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87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87例患者中,病因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急性脑血管病33例(37.9%)、急性中毒24例(27.6%)、糖代谢紊乱11例(12.6%);经积极救治后共抢救成功72例,成功率为82.8%,死亡15例;病死率为17.2%.结论 引起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很多、构成复杂,快速、准确的诊断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黄可赞;钟华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动态血压监测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CKD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监测患者动态血压并将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随访2年,评估动态血压监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非勺型血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2年,观察组中勺型血压CKD患者预后情况明显优于非勺型血压患者(P<0.05).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可提高血压监测准确率,对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作者:程晋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TACE联合瘤体内碘油药物注射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TACE)联合瘤体内碘油药物注射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原发性肝癌TACE后1个月内在局部麻醉下行CT引导瘤体内碘油药物注射治疗,并在治疗后1个月后采用多期增强CT评估肿瘤是否被碘油充填,没有完全充填的立即继续上述联合治疗,较大肿瘤经过三次联合治疗后,再次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1~3次联合治疗后,完全碘油充填率达90.6% (48/53),肿瘤碘油不完全充填率9.4%.肿瘤大径在50 mm以下者完全碘油充填率97.22% (35/36);大径超过50 mm的完全充填率76.47% (13/17).1年内无患者死亡,5例存活1年占9.43%,9例存活2年占17.00%,23例存活3年占43.40%,9例存活4年占16.98%,7例存活超过5年占13.21%;累计生存率:1年100%,2年90.57%,3年73.58%,4年30.19%,5年13.21%,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瘤体内碘油药物注射是对原发性肝癌的有效、微创、恢复快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张建民;郑爱花;魏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工作中提高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对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0例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对惠儿痰液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90例患儿取标本124份送检,检出菌117株,阳性率为94.4%,其中革兰阴性菌82株(70.1%);革兰阳性菌23株(19.7%);真菌12株(10.3%).致病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对临床常用药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哌酮等耐药.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耐药性多、发病复杂,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对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锦;季海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中线间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CVI)]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500例脑中线间腔患者进行CT/MRI扫描诊断及临床分型.结果 241例间隙型患者中仅6例轻度不适;236例中间型患者中124例感觉异常;20例囊肿型患者均有明显症状,3例CVI囊肿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分型对指导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谢启约;李敬哲;李红伟;侯庆宇;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87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I)检查,测量脑梗死灶的rADC值与ADC值.结果 DWI对6h以内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MRI;超急性期与急性期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边缘rADC值和ADC值显著高于病灶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2例急性期脑梗死死区与健侧对应区的FA平均值分别为(0.24 ±0.13)与(0.5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病变的进展,脑梗死不同时期rADC值与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与MRI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病灶给予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DWI、弥散张量成像、MRS三者应用可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康培元;向锦艳;陈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行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实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为(2.1±0.7)次/d,对照组为(3.2±0.5)次/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脏事件及住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减少心脏事件,可推广应用.

    作者:代先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肌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皮支为血管蒂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的范围为5 cm×10 cm ~7 cm×14 cm.结果 19例术后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一期修复后外观、功能均达到优良,供区恢复良好.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皮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部位隐蔽、可带肌肉的皮瓣,是一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黄永坚;范腾飞;孙亚非;黄自理;杨平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急性脑梗死为入院诊断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扫描,评估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46例患者中30例在首次头颅CT扫描时发现梗死灶,表现为病变部位密度稍降低等.46例患者均发现了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域.相对脑灌注值0.5±0.1,相对脑血容量0.7±0.1,患侧达峰值时间较检测延迟(3.2±0.5)s,强化峰值较检测下降(2.8±0.6) Hu.相对脑灌注值与相对脑血容量呈正相关(r =0.688,P<0.01).46例患者中10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血管基本正常,占21.7%;16例病灶侧大脑中动脉表现为狭窄、闭塞,占34.8%;6例表现为病灶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占13.0%;7例表现为病灶侧大脑后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占15.2%;7例表现为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占15.2%.结论 CTA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病灶范围、程度的辅助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权宗茂;寇文超;蒋运普;王毅;何敏;庹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一期缝合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一期缝合(LBEPS)的可行性与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丰县人民医院LBEPS治疗胆总管结石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在腹腔镜下LBEPS,成功46例,2例术后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治愈;7例腹腔镜下置“T”型管引流;4例中转开腹.2例探查阴性.手术时间100~200 min,平均150 min,术后住院时间6~18d,平均8d,腹腔引流管留置6~18 d,平均5d.无出血、感染、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8例,复发结石3例,无残留结石,经内镜治疗痊愈.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方式及适应证,LBEPS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

    作者:李承良;李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PCT)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武汉市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接诊的86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实验室血清PCT检测,结果显示病毒组患者的血清PCT阴性率为73.33%,阳性率为26.67%;细菌组患者的血清PCT阴性率为32.14%,阳性率为67.86%.结论 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检测患者的血清PCT值,可用于鉴别感染类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明;张明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碘海醇上消化道造影在胃十二指肠手术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碘海醇上消化道造影在胃十二指肠手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患者,术后第4天或第5天口服或经胃管营养管注入适量的碘海醇或碘海醇稀释液,对胃肠蠕动情况、有无吻合口漏、有无狭窄、胃管营养管深度位置等透视观察并摄片.结果 本研究8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患者应用碘海醇造影后,胃肠道、吻合口情况、胃管营养管均显示清晰.80例患者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出现漏1例,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例,毕Ⅱ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例.1例毕Ⅰ胃大部切除术所放置的胃管有移动致深度不.够,未通过吻合口,1例毕Ⅱ胃大部切除术所放置的营养管在输出袢出现折返情况.结论 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能够较好地反应胃十二指肠术后胃肠道功能情况,特别对于胃肠蠕动、有无吻合口漏、有无狭窄、胃管营养管深度位置能较好地显示.造影方法简单,检查范围全面,诊断结果可靠,利于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容易接受,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后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邹文贵;袁之翔;何飞宏;吕孟;张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短波并紫外线治疗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探讨短波并紫外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12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止咳及预防感染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短波并紫外线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经过20 d的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功能检测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短波联合紫外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同时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加速气道和肺内炎症的消失,可作为重要的辅助疗法.

    作者:魏秀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与纤维胆道镜配合B超治疗肝胆结石

    目的 探讨比对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与纤维胆道镜配合B超治疗肝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封丘县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14例肝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7例.B组于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后行纤维胆道镜,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B超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种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石残留情况.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B组为12.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残石率分别为17.54%和12.28%,明显高于A组的5.26%和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优良率为91.23%,高于B组的7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胆结石患者于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后行纤维胆道镜配合B超,不仅可有效提升结石检出率,避免漏诊或误诊的发生,节省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还能提高肝胆结石患者清石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可靠,可临床推广.

    作者:高文杰;冯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双套管联合临床营养治疗肠瘘的效果

    目的 探讨腹腔双套管联合临床营养对肠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到2013年12月肠瘘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腹腔双套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临床营养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100%、7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356,P=0.05),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463、3.1198,P=0.05).结论 在肠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双套管联合临床营养治疗的方式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安全有效性高.

    作者:康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