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季海娟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87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I)检查,测量脑梗死灶的rADC值与ADC值.结果 DWI对6h以内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MRI;超急性期与急性期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边缘rADC值和ADC值显著高于病灶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2例急性期脑梗死死区与健侧对应区的FA平均值分别为(0.24 ±0.13)与(0.5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病变的进展,脑梗死不同时期rADC值与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与MRI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病灶给予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DWI、弥散张量成像、MRS三者应用可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康培元;向锦艳;陈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PCT)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武汉市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接诊的86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实验室血清PCT检测,结果显示病毒组患者的血清PCT阴性率为73.33%,阳性率为26.67%;细菌组患者的血清PCT阴性率为32.14%,阳性率为67.86%.结论 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检测患者的血清PCT值,可用于鉴别感染类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明;张明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登封市中医院治疗的84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3d清石率和术后1个月清石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秦成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0例,按照术式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和对照组100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移植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针对静止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静止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资料TOAST分型分析针临床特征,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大动脉病变48例,其中既往静止性脑梗死32例(66.67%);小血管病变12例,其中既往静止性脑梗死10例(8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血管病变中,静止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且静止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马俊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56例血流感染组和56非血流感染组分别取血做血培养和降钙素原检测,以SPSS 19.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获得佳诊断点.计算血培养、PCT、血培养联合PCT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血培养单检的敏感性为35.7%,特异性为92.9%,血培养诊断符合率为64.3%.PCT的ROC曲线诊断标准选择为0.74 ng/ml处的约登指数大,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3.9%.以血培养和PCT任意一项阳性为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8.2%.如以血培养和PCT同时阳性为诊断标准,特异性为96.4%.结论 PCT是灵敏、快速的血流感染早期诊断指标,PCT联合血培养结果分析能提高诊断血流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刘建侠;张艳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妊娠糖尿病的临床资料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中4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选择同期住院的46例正常孕妇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显示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与糖尿病家族史、BMI相关性较好,而妊娠糖尿病的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及巨大儿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生率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对母儿均有较大的危害,应做到早治疗,早诊断,以减少对母婴的损害.
作者:范凌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连续高通量血液滤过(HV-CVVH)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效果.方法 25例MODS常规应用控制感染、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V-CVVH,观察其疗效.结果 好转出院18例,存活率72%,死亡7例,死亡率28%.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连续性高通量血液滤过对MODS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氧合、清除炎症介质,维护内环境稳定,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曲东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碘海醇上消化道造影在胃十二指肠手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患者,术后第4天或第5天口服或经胃管营养管注入适量的碘海醇或碘海醇稀释液,对胃肠蠕动情况、有无吻合口漏、有无狭窄、胃管营养管深度位置等透视观察并摄片.结果 本研究8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患者应用碘海醇造影后,胃肠道、吻合口情况、胃管营养管均显示清晰.80例患者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出现漏1例,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例,毕Ⅱ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漏1例.1例毕Ⅰ胃大部切除术所放置的胃管有移动致深度不.够,未通过吻合口,1例毕Ⅱ胃大部切除术所放置的营养管在输出袢出现折返情况.结论 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能够较好地反应胃十二指肠术后胃肠道功能情况,特别对于胃肠蠕动、有无吻合口漏、有无狭窄、胃管营养管深度位置能较好地显示.造影方法简单,检查范围全面,诊断结果可靠,利于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容易接受,是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后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邹文贵;袁之翔;何飞宏;吕孟;张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工作中提高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对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0例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对惠儿痰液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90例患儿取标本124份送检,检出菌117株,阳性率为94.4%,其中革兰阴性菌82株(70.1%);革兰阳性菌23株(19.7%);真菌12株(10.3%).致病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对临床常用药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哌酮等耐药.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耐药性多、发病复杂,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对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锦;季海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异位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鄢陵县中心医院就诊的异位妊娠的患者159例,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采用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杀胚术配合甲氨蝶呤(MTX)单次肌肉注射,B组患者给予MTX单次肌肉注射,C组患者给予小剂量MTX连续肌肉注射,三组均配伍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7、14 d后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率.结果 A、B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血β-HCG下降率高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有效率、血β-HCG下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X单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的临床疗效好,操作更加简单,风险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良性卵巢肿瘤患者7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利用常规的剖腹手术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37例患者利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是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效果较好,相比于传统的剖腹手术,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乔成敏;李卫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早期肺组织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随机将72只成年SD大鼠分为九组,每组8只,包括假手术组(NC组)、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组)和右旋美托咪啶组(Dex组),其中SAP组和Dex组分别分为四个亚组,包括: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360 min组;SAP组均经胰胆管逆行注入5%牛磺胆酸钠溶液,Dex组造模成功后立即给予右旋美托咪啶1μg/kg尾静脉持续输注.于相应时间点剖杀大鼠,取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组织含水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SP-A浓度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 制模成功后,SAP组肺组织中NF-κB表达增强,血清中SP-A浓度增多,同时肺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组织含水量及MPO活性逐渐升高.Dex组较SAP组损伤程度减轻,NF-κB表达减弱并在120、36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浓度降低并在60、120、36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可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大鼠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张佳雷;韩元福;张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治疗对策和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济源人民医院确诊为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并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再行机械性血栓碎吸、导管溶栓、抗凝等治疗,比较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所有经过治疗后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35.83%)明显高于血管损伤的发生率(3.33%)、异常出血的发生率(4.17%)、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5.83%)、静脉再堵塞的发生率(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良好率(86.67%)明显高于治疗前生活质量的良好率(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提高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要做到采取措施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金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光片,检测椎体高度以及成角段Cobb's角变化,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效患者,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胸腰椎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痛均明显改善,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陈建伟;黄立新;刁华海;苏伟;殷允华;徐杰;辛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对患者体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55例)和非急诊PCI组(45例),入院时、入院后24h、48 h、7d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HIF-1α水平.结果 入院即刻,两组患者体内HIF-1 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后24 h、48 h、7d,急诊PCI组患者体内血清HIF-1α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急诊PCI组.结论 AMI患者体内HIF-1 α水平与心肌细胞的急性缺血缺氧程度密切相关,血清HIF-1α水平的动态监测将有助于判断介入治疗的效果.
作者:王琼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快通道和常规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择期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采用快通道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拔管时间、C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0.79±7.15)μg/kg,使用1种以上镇静镇痛药物为6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C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对照组为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通道麻醉使用芬太尼的剂量较少,拔管时间、CICU时间较短,患儿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较低,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维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经留置导管、患肢足背静脉留置针交替缓慢泵入尿激酶,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华法林进行治疗.结果 5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抗凝、热敷治疗2~4d恢复正常,经超声检查、静脉造影,证实血栓完全溶解,血流通畅,未出现出血及致命性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赵庆和;王田田;龙军强;李海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CVI)]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500例脑中线间腔患者进行CT/MRI扫描诊断及临床分型.结果 241例间隙型患者中仅6例轻度不适;236例中间型患者中124例感觉异常;20例囊肿型患者均有明显症状,3例CVI囊肿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分型对指导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谢启约;李敬哲;李红伟;侯庆宇;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危重患儿呼吸衰竭应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小潮气量通气组)和传统组(传统潮气量通气组),每组各42例,根据潮气量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rs)、呼吸功(Wobv)、口腔闭合压(P0.1)在上机第0、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前与治疗24h后各项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压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对于危重患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更为安全.
作者:张翠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