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进展

黄晓钟;张纪蔚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 治疗进展, deep venous thrombosis, Treatment,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患者, 发病率, 心血管疾病, 致死, 肢体功能, 死亡病例, 生命质量, 社会阶层, 临床疾病, 静脉高压, 各年龄段, 后遗症, 梗死后, 肺栓塞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典型的临床疾病,发病可累及各年龄段、各种族及社会阶层,每年十万人中约有56~122人发病[1],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Menon等[2]报道,在美国,每年由DVT导致死亡的患者数为5万~20万例;在英国,DVT是是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由其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致死的患者占住院总死亡病例的10%.DVT造成高发生率的静脉高压及DVT后遗症(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命质量.
上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及手术治疗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下肢深静脉由于瓣膜的单向开放和胸腔负压以及筋膜和肌肉的保护,足以对抗重力作用,只有在血栓形成堵塞管腔或血栓再通破坏瓣膜时才会引起下肢深、浅及交通静脉的病变,并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的表现,因此一直将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列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同义词.

    作者:陆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静脉畸形腔内激光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VM)腔内激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2例VM患者在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中应用超声辅助定位,观察腔内激光治疗后病灶吸收情况.结果 经过激光作用的病灶内表现为等回声及高回声区域,多普勒模式下见血流信号的充盈范围明显缩小.术后随访发现原病灶内表现为均一的等回声区域,边界不清,无明显血流信号充盈.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皮肤灼伤、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像学及症状的改善均令人满意.结论 VM腔内激光治疗中应用超声,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定位准确,保障了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并能客观的评价治疗效果,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施慧华;陆民;陆信武;刘晓兵;叶开创;黄新天;李维敏;黄英;殷敏毅;蒋米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微波凝固治疗法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体会

    目的 评价微波凝固治疗法(MCT)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男5例,女15例,共20条肢体,行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应用MCT治疗主干GSV,并联合属支曲张静脉MCT、部分属支曲张静脉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VLT)、部分属支曲张静脉EVLT联合曲张静脉团剥脱术或属支曲张静脉EVLT.MCT治疗主干GSV的功率设定为70 W,凝固时间为3~4 s;属支曲张静脉治疗的功率设定为30 W,凝固时间为1~2 s.结果 20例患者的手术耐受均良好,其中5例术后出现皮肤烧灼伤,术后1~2周痊愈,无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GSV主干均有血栓形成并闭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术后6个月的GSV闭锁率为(95±5)%,术后1年为(70±10)%,2例患者术后1年GSV主干出现血流,但临床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复发.临床随访12~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术后1年静脉曲张复发率为(6±6)%,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9和11个月出现下肢局部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 MCT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英;施慧华;殷敏毅;李维敏;刘晓兵;陆信武;黄新天;陆民;蒋米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典型的临床疾病,发病可累及各年龄段、各种族及社会阶层,每年十万人中约有56~122人发病[1],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Menon等[2]报道,在美国,每年由DVT导致死亡的患者数为5万~20万例;在英国,DVT是是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由其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致死的患者占住院总死亡病例的10%.DVT造成高发生率的静脉高压及DVT后遗症(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命质量.

    作者:黄晓钟;张纪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

    目的 评价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治疗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为(55±4)岁.其中左侧髂静脉病变19例,右侧2例.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7例,慢性血栓1例,无下肢DVT 3例.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肢体肿胀.17例伴急性DVT的患者先行下肢深静脉导管溶栓.本组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例,髂静脉PTA并支架置人治疗13例.结果 行PTA治疗的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显效、好转各2例(6/8),无效2例(2/8);肢体肿胀治愈3例(3/8)、有效2例(2/8)、无效3例(3/8).髂静脉PTA并支架置入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12例(12/13)、显效1例(1/13),肢体肿胀治愈7例(7/13)、有效3例(3/13)、无效3例(3/13).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17例患者术后血栓溶解Ⅲ级6例(6/17)、Ⅱ级11例(11/17).结论 PTA并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较好方法.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使髂静脉流入、流出道的血流通畅,是维持腔内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梁卫;黄晓钟;薛冠华;叶猛;张皓;张岚;张纪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快通道外科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快通道外科方案(FTS)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7年1月-2008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FT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应激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FTS组术后第1、3天的C反应蛋白(CRP)以及术后第1天的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FTS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FTS能减轻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贺健;李晴;郑立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右腹股沟斜疝伴异位妊娠一例

    1 临床资料女,38岁,2008年1月4日至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主诉右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1个月,肿块直径约4 cm,咳嗽或负重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回纳时消失,病程中肿块无进行性增大.既往病史及个人史如下: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30 d,经期4 d,平素无痛经,末次月经2007年12月19日,经量如常;孕1产1,足月顺产于2002年.

    作者:苏艳艳;周文湘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视对下肢静脉疾病诊治的新认识

    华东四省一市下肢静脉曲张的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国人的患病率为8.56%.其病因主要有原发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先天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发育不良、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以及继发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经过几代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下肢静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

    作者:蒋米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入院时C反应蛋白与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C反应蛋白(CRP)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测定1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CRP,持续监测入院7 d内有无心房颤动发作,同时分析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资料.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是22.8%,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单变量分析发现,心房颤动组的年龄、超敏CRP(hs-CRP)和合并高血压、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分别为(69.0±10.5)岁、(26.7±19.6)mg/L、71.0%、67.7%、71.0%和22.6%,均显著高于非心房颤动组的(60.2±12.3)岁、(13.1±12.7)mg/L、50.5%、47.6%、46.7%和8.6%(P值均<0.05);左心房内径为(36.8±5.2)mm,显著大于非心房颤动组的(34.5±3.6)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477±0.107,显著低于非心房颤动组的0.538±0.124(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为1.00~1.13)和CRP水平(OR=1.28,95%CI为1.00~1.61)是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05).结论 入院时的CRP水平是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炎性反应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

    作者:罗晓颖;张健盛;张风如;葛晓虹;沈卫峰;戚文航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嫌色细胞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CD117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CD117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33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RCC)、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51例透明细胞RCC、33例乳头状RCC和3例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组织中CD117的表达.结果 33例嫌色细胞RCC中,29例(87.9%)CD117阳性;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CD117阳性;透明细胞RCC、乳头状RCC和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中均未见CD117表达.结论 CD117高表达是嫌色细胞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之一,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有助于肾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陈以明;刘强;许雁萍;朱建善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葡萄糖浓度波动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葡萄糖浓度波动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凋亡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10%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培养7 d,贴壁细胞鉴定为EPCs.细胞同化后给予葡萄糖浓度5.5 mmol/L(正常对照组)、30 mmol/L(糖浓度固定组)和20或40 mmol/L(平均浓度为30 mmol/L,波动间期为3 h,糖浓度波动组).干预6、12、24、48、96 h后,采用WST-1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处理细胞,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以Annexin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处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一氧化氮合酶检测试剂盒处理细胞,荧光酶标仪检测eNOS活性.结果 当平均浓度相同时,与糖浓度固定组相比,糖浓度波动组抑制EPCs增殖及eNOS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P值均<0.05),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糖浓度固定组与糖浓度波动组的增殖率、凋亡率、eNOS活性的差值与干预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0.937、0.927、和0.951,P值均<0.05).结论 葡萄糖浓度波动作为独立因素促进EPCs的凋亡、抑制EPCs的增殖并降低eNOS的活性.EPCs对葡萄糖浓度波动的适应性差.

    作者:吴跃春;任雨笙;梁春;谭鸿斌;吴建祥;吴宗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白曼陀罗中毒并发应激性溃疡救治一例及文献复习

    白曼陀罗又名风茄,是我国南方诸省常见的草本植物,全株有毒,民间常用来自制药物,使用不当可致中毒.由于其名称多样,且中毒后表现不一,如无明确的中毒史,常可导致诊治困难,因此熟悉本品中毒的诊治对急诊科医师殊为必要.现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例白曼陀罗中毒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结合相关文献,对白曼陀罗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复习.

    作者:葛奎;高红云;崔世涛;徐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肿瘤

    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HMG)因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有很高的迁移率而得名.根据其结构,HMG超家族可分为HMGB、HMGN、HMGA三类.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属于HMGB家族,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与染色质疏松结合.它作为一种DNA结合蛋白,可以稳定核小体,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表达,参与DNA转录与修复、细胞生长与分化、细胞外信号转导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过程.

    作者:王树彦;陈宗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胰腺癌组织中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基因CpG岛甲基化分析

    目的 研究胰腺癌组织中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HIP)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探索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 .方法 在30例胰腺癌(PCa组)及其癌旁组织(CAT组)和13例慢性胰腺炎(CP组)组织中,分别应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MSP)和基因克隆测序的方法 检测HHIP mRNA表达及其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 PCa组的HHIP mRNA表达为2.042±1.412,显著低于CAT组的3.710±3.488及CP组的4.485±2.434(P值分别<0.05、0.01),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的甲基化阳性率为43.3%(13/30),显著高于CP组的7.7%(1/13)及CAT组的0(P值分别<0.05、0.01),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中多个CG位点发生甲基化,而CP组中大部分及CAT组中的CG位点未发生甲基化.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HHIP基因CpG岛呈现高甲基化的状态,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相关.

    作者:高飞;刘枫;李兆申;张玲;黄浩杰;高道键;麻树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对高糖环境下小鼠足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

    目的 观察作为绿茶主要活性成分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醋(EGCG)对高糖环境下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足细胞分为9组.组1:正常糖(5.6 mmol/L).组2:正常糖(5.6 mmol/L)+0.1 mmol/L H2O2.组3:DMEM高糖(25 mmol/L).组4:20 μmol/L EGCG+DMEM高糖(25 mmol/L).组5:2.0 μmol/LEGCG+DMEM高糖(25 mmol/L).组6:0.2 μmol/LEGCG+DMEM高糖(25 mmol/L).组7:0.2 mmol/L维生素E+DMEM高糖(25 mmol/L).组8:0.1 μmol/L EGCG+0.1 mmol/L维生紊E+DMEM高糖(25 mmol/L).组9:24.4 mmol/L甘露醇+5.6 mmol/L葡萄糖.采用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增殖,在Hoechst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EGCG作用24 h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法检测足细胞凋亡,CM-H2DCFDA荧光探针检测足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结果 ①足细胞增殖:与组1比较,组2在刺激24 h时的足细胞增殖的光密度(D)450值无显著变化(P>0.05),48和72 h时D450值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组2比较,组7和组8高糖刺激24 h时的D450值显著升高(P值均<0.05),组4、组5和组6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组4、组7和组8在刺激48、72 h时的Dm值显著升高(P值均<0.01).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凋亡细胞表现为较多的核固缩,DNA浓缩并向核膜靠拢,核质比减小,以及胞膜皱缩等早期凋亡形态学变化.组2、组3的足细胞凋亡较组1增加,组7明显少于组4、组5,组9较组2无明显增加.③不同浓度EGCG作用后,组4、组5、组8的早期凋亡细胞膜联蛋白V(+)PI(-)比例和坏死细胞膜联蛋白V(+)PI(+)V(+)比例均显著低于组2(P值均<0.05);组4、组8的早期凋亡细胞膜联蛋白V(+)PI(-)比例均显著低于组7(P值均<0.05).④与组2比较,组4 24 h时的ROS显著减少(P<0.05),但组6无显著改变(P>0.05);与组7比较,组4 24 h时的ROS显著减少(P<0.05),6、12 h时无显著变化(P值均>0.05).结论 EGCG(20 μmol/L)作用72 h促进高糖环境下足细胞增殖,EGCG降低高糖刺激下小鼠足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足细胞ROS的生成实现的.

    作者:戴艳;于青;隋伟;袁伟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在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问题和对策

    下肢浅静脉曲张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和大隐静脉(great saplaenous vein,GSV)功能不全.根据不同的病因,传统手术包括各种深静脉瓣膜重建、交通静脉结扎、曲张浅静脉结扎及抽剥术,除手术和麻醉风险外,还存在术后遗留手术瘢痕影响肢体美观,住院及康复时间延长,以及不能避免术后复发等问题.

    作者:黄英;蒋米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评价

    下腔静脉滤器(vena caval filter,VCF)仅需进行局部麻醉和造影,就可将其植入下腔静脉.1969年,Mobin-Uddin伞为早被广泛应用的滤器,由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静脉血栓和滤器移位等并发症多见,因此不久后撤出市场[1].此后研发的多种滤器具有便于放置、有效捕获血栓和腔静脉长期通畅的优点.本文就各种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急性DVT中的应用作一评价.

    作者:石赟;符伟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南昌市西湖区糖尿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南昌市西湖区糖尿病(DM)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于2006年10月-2007年9月对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十字街办辖区2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询问DM家族史,既往DM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结果 1 494名调查者中,DM和糖调节受损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8.4%和6.4%,DM患者174例,糖调节受损97例,新诊断的DM患者占全部DM患者的44.3%.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男、女性增龄(OR值分别为1.05、1.09、P值均<0.001)、男、女性有DM家族史(OR值分别为3.74、4.49.P值均<0.001)、高三酰甘油(OR值分别为1.19、1.21,P值分别为0.009、0.028)、男性腰围(OR=1.06,P<0.001)或百分体脂含量增高(OR=1.08,P=0.003)和女性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OR=0.23,P=0.004)均可增加DM的患病危险.男性适量饮酒可降低DM的患病危险(OR=-0.54,P=0.037).结论 南昌市西湖区有较高的DM患病率,相当一部分人群患DM后不后能及时诊断.增龄、DM家族史、肥胖、血脂异常是患DM的危险因素.

    作者:涂萍;沈继松;徐定波;段鹏;吴和平;丁浔;司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强直性脊柱炎肝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疾病活动性以及药物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析110例AS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的病情活动状态(稳定期与活动期)及治疗药物分组,对各组的肝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男/女发病比例为6∶1.男、女患者中发病构成比高的年龄段均为20~40岁,其次是<20岁的青少年.活动期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2.6%)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24.1%,P<0.05).使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NSAIDs)治疗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有5例(8.2%)、使用柳氮磺胺吡啶(SSZ)治疗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有6例(6.3%)、使用甲氨蝶呤(MTX)治疗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有2例(4.7%),各治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活动期AS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稳定期,应引起重视.NSAIDs、SSZ和MTX治疗对AS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作者:张清;包军;徐沪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复合性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复合性淋巴瘤(composite lymphoma,CM)是指在同一器官或组织内同时发生不同类型的淋巴瘤[1-2],国外文献中有较多有关CM病例的报道和研究,而国内却少见.上海市同仁医院近期收治1例皮肤CM,具有原发性皮肤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现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这类罕见肿瘤的认识.

    作者:吴捷;彭旭佳;刘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