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孔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49例临床疗效观察

朱峰巍

关键词:胸外科, 胸腔镜, 三孔,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三孔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住院需行三孔VATS治疗的患者49例,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 4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手术者,术后未见血胸、胸膜感染并发症.手术时间35.5 ~69.3(51.2±14.3)min,术中出血量7.6~21.1(14.3±6.7)ml,术后胸腔引流液总体积155.5 ~567.7(311.2±185.3)ml,术后1 d VAS评分1.5~4.9(3.2±1.3)分,术后拔管时间2.9~6.1 (4.4±1.8)d,住院时间6.5~9.0(7.5±2.0)d;术后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三孔电视胸腔镜治疗胸外科疾病具有微创、患者恢复快及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热活检及高频电切治疗食管乳头状瘤67例疗效观察及随访

    目的 探讨内镜下微波凝固、热活检及高频电切治疗食管乳头状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内镜下对67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按乳头状瘤大小分别行微波凝固、热活检钳电凝、圈套器电切治疗,术后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 mg,2次/d,服用14d,术后1、3、12个月随访并复查胃镜,观察瘤体脱落及复发情况.结果 67例均一次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术中无并发症,术后24例胸骨后灼痛,48 h后消失,无需特殊处理;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乳头状瘤全部脱落,3个月后复查胃镜,局部黏膜修复正常,12个月后61例复查无复发,6例失访.结论 微波凝固、热活检及高频电切治疗食管乳头状瘤安全有效,无复发.

    作者:唐兴俊;陈大勇;罗春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中老年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宫颈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58例中老年患者的彩色多普勒图像,观察宫颈癌的宫颈大小、形态、子宫体、内部回声、宫旁组织、血流分布,并分析宫颈癌的声像图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Ⅰ期宫颈癌形态学改变不明显,难以直接通过超声予以诊断,诊断符合率为16.7%;Ⅱ期以上宫颈癌具有特异声像学特征,诊断符合率达91.6%.多普勒频谱测定肿块内血流指数呈动脉型频谱,RI为0.56±0.16,0.5者18例,0.7者6例;PV为(22.84±5.02)cm/s.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Ⅱ期以上的中老年宫颈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对于Ⅰ期宫颈癌诊断率较低,需依赖病理学指标确诊.

    作者:何岳;卢虹;吴祖扬;董军;键林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在郑州市第三人民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118例和未合并原发性肝癌的病程≥10年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06例进行研究,分析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分数、饮酒分数、一级亲属肝癌病史、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史、e抗原阳性、HBV DNA 104~ 105、HBV DNA 105 ~106、HBV DNA 106~ 107、HBVDNA>107 copies/ml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 一级亲属肝癌病史、HBeAg阳性、HBV DNA>104 copies/ml、吸烟、饮酒、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等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β-hCG、孕酮在监测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用于监测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各观察指标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和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的预测指标.方法 选择异位妊娠病例120例,不限制血清β-hCG值、孕酮值,排除出血性休克者均予药物保守治疗.统一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甲氨蝶呤2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d;随机选择联合米非司酮(米非司酮25 mg口服,每天2次,共3d)、复方米非司酮(米非司酮30 mg+双炔失碳酯5 mg口服,每天1次,共2d)及单纯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第1、4、7、11、14天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β-hCG值、孕酮值.结果 β-hCG值能反映治疗结局及住院天数的预测性;第4~7天孕酮变化较孕酮第1~4天的变化更有意义.结论 动态观察β-hCG值、孕酮能加强异位妊娠结果的预测.

    作者:汤素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白细胞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患有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细菌性感染患儿55例,病毒性感染患儿55例,随机选取无任何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5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观察并比较三组间的PCT、CRP、WBC水平.结果 观察组中细菌感染患儿的PCT水平(0.81±0.25) ng/ml,CRP水平(22.53±3.28) mg/L,WBC水平(16.86±2.63)×109/L,病毒性感染患儿的PCT水平(0.57±0.37) ng/ml,CRP水平(9.35 ±2.63) mg/L,WBC水平(10.51±2.45)×109/L,对照组中PCT水平(0.31±0.34) ng/ml,CRP水平(5.23±2.21)mg/L,WBC水平(6.53±2.41)×109/L.三组组间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细菌感染组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毒感染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中:PCT敏感度为82.80%,特异度为91.40%,CRP敏感度为69.80%,特异度为46.30%,WBC敏感度为40.20%,特异度为34.60%;病毒感染组中:PCT敏感度为59.70%,特异度为71.60%, WBC敏感度为39.50%,特异度为31.30%,联合诊断敏感度为16.90%,特异度为21.40%.结论 采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白细胞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能有效帮助医生确切诊断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围术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入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予以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予以围术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 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清蛋白(ALB) (38.26±9.15) g/L、前清蛋白(PA)(193.58±14.52)g/L]、术后7 d[ALB(37.84±10.11)g/L、PA(212.63±13.87)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1 d[IgA (2.47±0.71) g/L、CD4 (0.38 ±0.04)%、CD4/CD8(1.63±0.49)%]和术后7 d[IgA(2.81±0.76) g/L、CD4(0.39±0.06)%、CD4/CD8(1.90±0.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其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有效改善术前和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作者: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尿激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效果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急性脑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入院后予以降糖、控制血压、调脂、改善脑代谢与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措施,发病4.5h内静脉滴注尿激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对照组为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11.0%,对照组为6.6%,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缺血可发挥明显积极作用,与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相比效果得到强化,安全性高.

    作者:李明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SA监视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DSA监视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29例行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病例,记录其手术时间;对影响插管手术用时的多个因素,包括病变部位、术前胃肠减压、胃动力、食管支架置入及外科重建手术史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置管失败原因.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1.5%,置管时间(13.02±7.32) min,胃窦、十二指肠病变手术用时为(27.40±11.38) min,较其他部位病变手术用时明显增加(P<0.05),有上消化道外科重建史者手术用时(7.62±3.20) min,无外科手术重建史手术用时(13.18±7.67) min,可减少手术用时(t=3.177,P=0.002).8.5%(11/129)病例首次置管失败,经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后,45.5%(5/11)的病例2次置管成功.结论 胃窦、十二指肠部位病变插管较困难,并和长期禁食导致的胃胀气、胃瘫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禁食患者术前胃肠减压有助于成功插管.胃窦、十二指肠插管困难时,要注重对比剂的指引作用及体位的转换.

    作者:李建军;夏国强;朱培欣;刘淑娜;陈新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入院血糖水平对初发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初发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沐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初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480例.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 mmol/L组(137例),6.1~7.7 mmol/L组(146例),7.8~11.0 mmol/L组(129例),11.1 ~13.0 mmol/L组(31例)和>13.0 mmol/1组(37例),后三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 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 mmol/L组0.7%,6.1~7.7 mmol/L组6.2%,7.8~ 11.0 mmol/L组10.9%,11.1~13.0 mmol/L组19.4%,>13.0 mmol/L组27.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6.1~ 7.7 mmol/L组:OR=8.95,P=0.43;血糖7.8 ~ 11.0 mmol/L组:OR=28.33,P<0.01;血糖11.1~13.0 mmol/L组:OR=27.17,P<0.01;血糖>13.0 mmol/L组:OR=36.95,P<0.01).结论 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且是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新春;朱晓晴;李勇;胡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脑血栓形成患者100例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测定及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10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测定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阳县中医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将10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一时期10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以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压积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是其主要的危险影响因素,其次是冠心病和吸烟.结论 脑血栓形成患者主要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也取决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异常.

    作者:申树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分散片治疗盆腔炎的效果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分散片治疗盆腔炎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实验组加服奥硝唑分散片,比较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6%,实验组为98.33%;实验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分散片治疗盆腔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何丽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IGF-1、BGP水平及骨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骨钙素(BGP)水平及骨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58例男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及3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F-1、BGP水平及腰椎骨密度,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酒精性肝硬化组血清IGF-1、BGP水平、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随肝功能从Child A级到Child C级逐渐恶化,血清IGF-1、BGP水平、骨密度逐渐下降.血清IGF-1与BGP水平、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骨代谢异常,IGF-1、BGP在骨形成减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监测其水平对早期诊断酒精性肝硬化骨代谢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谭坤;周晔;阳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林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氯雷他定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显著高于对照组(70.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0581,P<0.01);观察组患者的药效起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141、4.7681、7.2516,P均<0.01).结论 在常规氯雷他定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路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剂量HA方案治疗难治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的初步观察

    目的 分析小剂量高三尖杉脂碱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难治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PN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信宜市人民医院2009年至2014年18例的难治性PNH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糖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等传统治疗方法治疗1年无效,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小剂量HA方案联合化疗和支持对症治疗,观察记录化疗前后疗效、疾病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5例于化疗后10~115 d起效,平均40 d;化疗后血红蛋白浓度为(85.4±16.9)g/L,显著高于化疗前水平(P<0.05),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浓度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其中4例患者于1年内复发,15例有效患者的部分PNH克隆负荷指标出现转阴,未出现骨髓抑制和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难治性PNH患者,小剂量HA方案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和耐受较高.

    作者:黄文添;陆森;陆粤就;龙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34例

    目的 探讨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儿童紫癜性肾炎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深入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蒋淑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方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两种方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5.0%,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丙氨酶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分别为(36.32±9.51) g/L、(69.21±23.05) U/L、(37.32±12.65) U/L、(25.69±3.66) μ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保肝治疗能够改善肝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翟学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反勺型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反勺型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77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携带式动态血压计监测动态血压,收集血压及相关临床指标等资料,评价反勺型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CKD患者反勺型血压占23.39%,非勺型血压46.95%,勺型血压27.15%.与勺型及非勺型血压患者相比,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勺型血压是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反勺型血压是中国CKD患者常见的血压模式之一,反勺型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更显著.

    作者:李杰峰;杨爱成;王宝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代谢异常患者肾功能损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肾功能损害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并诊断为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50%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冠脉造影及病变评分、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冠心病病变支数与尿白蛋白微量/尿肌酐(UACR)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分别为18例、37例、15例,对应UACR分别为(3.2±1.8) mg/mmol、(4.3±1.9) mg/mmol、(6.4±3.3) mg/mmol.结论 UACR的升高与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冠心病呈正相关.

    作者:谭学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硬膜外麻醉术后疼痛应用小剂量纳洛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可行性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接受硬膜外麻醉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分别给予舒芬太尼(SF)、纳洛酮复合舒芬太尼(NSF)进行术后疼痛治疗,并对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各时段均低于对照组,但仅有2~6h、6~12h两个时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作者:王军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不同治疗模式对血小板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不同治疗模式在肝素抗凝条件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与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于信宜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行CRRT治疗患者中抽样选取68例均分为两组,在普通肝素常规抗凝条件下,34例给予CVVH模式治疗(对照组),另外34例给予CVVHD模式治疗(试验组),比较其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由(205.47±69.50)×109/L降至(173.73±57.53)×109/L,而对照组血小板则由(197.11±70.07)×109/L降至(82.61 ±15.44)×109/L,二者相比,对照组血小板下降趋势较试验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素抗凝条件下,CVVH治疗模式对血小板的影响较CVVHD大.

    作者:梁秋波;梁伟健;朱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