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性肾脏替代不同治疗模式对血小板的影响

梁秋波;梁伟健;朱建军

关键词: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血小板, 肝素, 抗凝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不同治疗模式在肝素抗凝条件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与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于信宜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行CRRT治疗患者中抽样选取68例均分为两组,在普通肝素常规抗凝条件下,34例给予CVVH模式治疗(对照组),另外34例给予CVVHD模式治疗(试验组),比较其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由(205.47±69.50)×109/L降至(173.73±57.53)×109/L,而对照组血小板则由(197.11±70.07)×109/L降至(82.61 ±15.44)×109/L,二者相比,对照组血小板下降趋势较试验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素抗凝条件下,CVVH治疗模式对血小板的影响较CVVHD大.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入院血糖水平对初发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初发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沐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初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480例.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 mmol/L组(137例),6.1~7.7 mmol/L组(146例),7.8~11.0 mmol/L组(129例),11.1 ~13.0 mmol/L组(31例)和>13.0 mmol/1组(37例),后三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 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 mmol/L组0.7%,6.1~7.7 mmol/L组6.2%,7.8~ 11.0 mmol/L组10.9%,11.1~13.0 mmol/L组19.4%,>13.0 mmol/L组27.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6.1~ 7.7 mmol/L组:OR=8.95,P=0.43;血糖7.8 ~ 11.0 mmol/L组:OR=28.33,P<0.01;血糖11.1~13.0 mmol/L组:OR=27.17,P<0.01;血糖>13.0 mmol/L组:OR=36.95,P<0.01).结论 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且是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新春;朱晓晴;李勇;胡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DSA监视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DSA监视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29例行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病例,记录其手术时间;对影响插管手术用时的多个因素,包括病变部位、术前胃肠减压、胃动力、食管支架置入及外科重建手术史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置管失败原因.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1.5%,置管时间(13.02±7.32) min,胃窦、十二指肠病变手术用时为(27.40±11.38) min,较其他部位病变手术用时明显增加(P<0.05),有上消化道外科重建史者手术用时(7.62±3.20) min,无外科手术重建史手术用时(13.18±7.67) min,可减少手术用时(t=3.177,P=0.002).8.5%(11/129)病例首次置管失败,经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后,45.5%(5/11)的病例2次置管成功.结论 胃窦、十二指肠部位病变插管较困难,并和长期禁食导致的胃胀气、胃瘫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禁食患者术前胃肠减压有助于成功插管.胃窦、十二指肠插管困难时,要注重对比剂的指引作用及体位的转换.

    作者:李建军;夏国强;朱培欣;刘淑娜;陈新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围术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入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予以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予以围术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 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清蛋白(ALB) (38.26±9.15) g/L、前清蛋白(PA)(193.58±14.52)g/L]、术后7 d[ALB(37.84±10.11)g/L、PA(212.63±13.87)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1 d[IgA (2.47±0.71) g/L、CD4 (0.38 ±0.04)%、CD4/CD8(1.63±0.49)%]和术后7 d[IgA(2.81±0.76) g/L、CD4(0.39±0.06)%、CD4/CD8(1.90±0.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其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有效改善术前和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作者: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乌头汤联合强的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乌头汤联合强的松用于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入新密市中医院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300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片剂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乌头汤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高于对照组的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血沉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值的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头汤联合强的松用于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效果好,恢复快,治愈率明显提高.

    作者:张金晓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保留自主呼吸下单管喉罩通气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单管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将32例接受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单管喉罩通气麻醉,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术实施麻醉;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预注咪唑安定并输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术中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诱导前(T0)、插管/喉罩时(T1)、置镜时(T2)、钳取异物时(T3)和拔管/喉罩时(T4)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并发症情况(如呛咳、屏气以及支气管痉挛等).结果 两组患儿在T0、T2和T3时刻的SBP、DBP和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1时刻观察组SBP、DBP和HR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各时刻SpO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苏醒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应用单管喉罩通气进行麻醉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能减少苏醒期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夏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五例临床和影像学及病理分析

    目的 全面提高对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AFOP)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的了解.方法 抽取收治的5例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发热等.其中2例患者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出现小片状的实变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其他3例患者胸部CT表现出右中肺实变影,且有少量的胸腔积液.初诊5例患者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给予患者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及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肺活检病理显示肺泡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符合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情况下症状得到缓解,随访4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患者因病变进展死亡.结论 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的病理表现较独特,很容易被误诊为肺炎,在抗生素治疗下无效,医生需要考虑可能为AFOP.

    作者:李娜;姬明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代谢异常患者肾功能损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肾功能损害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并诊断为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确诊的糖代谢异常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50%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冠脉造影及病变评分、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冠心病病变支数与尿白蛋白微量/尿肌酐(UACR)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分别为18例、37例、15例,对应UACR分别为(3.2±1.8) mg/mmol、(4.3±1.9) mg/mmol、(6.4±3.3) mg/mmol.结论 UACR的升高与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冠心病呈正相关.

    作者:谭学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血(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张建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在郑州市第三人民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118例和未合并原发性肝癌的病程≥10年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06例进行研究,分析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分数、饮酒分数、一级亲属肝癌病史、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史、e抗原阳性、HBV DNA 104~ 105、HBV DNA 105 ~106、HBV DNA 106~ 107、HBVDNA>107 copies/ml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 一级亲属肝癌病史、HBeAg阳性、HBV DNA>104 copies/ml、吸烟、饮酒、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等是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一清胶囊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痤疮

    目的 评价一清胶囊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80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治疗组60例给予一清胶囊饭后口服2粒,3次/d,过氧苯甲酰凝胶外用,2次/d,共4周;一清胶囊组60例,单纯口服一清胶囊;过氧苯甲酰组60例,单纯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用法用量及治疗时间均同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第14天,联合治疗组、一清胶囊组及过氧本甲酰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3.33%、63.33%、46.67%;治疗第28天,联合治疗组、一清胶囊组及过氧本甲酰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86.67%、56.67%.治疗2周和4周后过氧本甲酰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和一清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一清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一清胶囊组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过氧本甲酰组有2例患者出现面部红斑刺痛及脱皮等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可见1例面部红斑刺痛及脱皮等不良反应,1例出现轻度腹泻症状;一清胶囊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症状.结论 一清胶囊单用或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效果优于单用过氧苯甲酰凝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芦桂青;刘艳;富志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剂量HA方案治疗难治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的初步观察

    目的 分析小剂量高三尖杉脂碱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难治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PN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信宜市人民医院2009年至2014年18例的难治性PNH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糖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等传统治疗方法治疗1年无效,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小剂量HA方案联合化疗和支持对症治疗,观察记录化疗前后疗效、疾病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5例于化疗后10~115 d起效,平均40 d;化疗后血红蛋白浓度为(85.4±16.9)g/L,显著高于化疗前水平(P<0.05),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浓度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其中4例患者于1年内复发,15例有效患者的部分PNH克隆负荷指标出现转阴,未出现骨髓抑制和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难治性PNH患者,小剂量HA方案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和耐受较高.

    作者:黄文添;陆森;陆粤就;龙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冠心病伴发心脏瓣膜病实施同期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发心脏瓣膜病实施同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72例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1~4支,平均1.5支.在此基础上,53例实施二尖瓣置换术、12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并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实施三尖瓣成形术.统计手术基本情况,统计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和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4例使用机械瓣膜,28例使用生物瓣膜,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7.4±22.6) min,体外循环时间(162.5±31.7)min.4例再次开胸止血,8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不全,17例胸腔积液,1例死亡,死亡率为1.39%.治疗前心功能优良率为26.39%,治疗后提升至67.16% (P<0.05).结论 冠心病伴发心脏瓣膜病实施同期治疗切实可行,疗效确切.

    作者:朱龙金;刘帅洲;李小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34例

    目的 探讨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儿童紫癜性肾炎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深入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与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蒋淑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微创技术拔出下颌埋伏阻生牙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高速涡轮钻法拔除埋伏阻生牙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32例阻生齿的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拔除,排除拔牙禁忌症.治疗组(89例)利用微创拔牙器械,采用高速涡轮钻法拔除埋伏阻生牙,对照组(42例)用传统拔牙方法拔出阻生牙.记录拔牙时间,观察患者术中不适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拔牙时间为8~42 (18.7±2.3)min,对照组拔牙时间为35 ~90(48.6±2.5) min;治疗组术后出现肿胀、出血、疼痛难忍及张口受阻的分别为7例、3例、2例,2例.不良反应率为15.7%,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32.8%,两者差异显著.结论 高速涡轮钻拔除术中高速涡轮钻转速快,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拔牙创口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比传统方法更安全、简便.

    作者:李亚东;郭乐乐;王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空心螺钉张力带经皮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小切口经皮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应用小切口闭合复位钢丝经空心螺钉孔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28例髌骨骨折患者,其中横行骨折17例,纵行骨折5例,斜行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2例,其余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术后随访3~28个月,平均11个月,均获得临床满意疗效,临床愈合时间8~12周.根据胥少汀等[1]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治疗结果,于术后12周进行功能评定:差1例,中1例,良6例,优20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新技术小切口经皮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固定牢靠,膝关节可早期功能活动,预防关节僵硬,促进骨愈合,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张敏;冯锡光;陈俊柱;李伟明;胡广健;蒋佑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术期不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在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术期不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句容市下蜀中心卫生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132例,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随机分为三组,对其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术期有无应用抗生素,通过观察术后体温变化、术后切口红肿、疼痛、出现分泌物等感染症状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一种无菌手术,围术期不使用抗生素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小山;陆振华;胡伟;姚文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反勺型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反勺型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77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携带式动态血压计监测动态血压,收集血压及相关临床指标等资料,评价反勺型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CKD患者反勺型血压占23.39%,非勺型血压46.95%,勺型血压27.15%.与勺型及非勺型血压患者相比,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勺型血压是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反勺型血压是中国CKD患者常见的血压模式之一,反勺型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更显著.

    作者:李杰峰;杨爱成;王宝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比照低通量血液透析的优势性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比照低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优势.方法 对照组实施低通量血液透析,研究组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透析相关血生化指标水平,同时统计两组透析后的感染比.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β2-MG、肌酐、尿素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KT/V值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无显著变化,对照组显著下降.研究组治疗后13例感染,感染比为21.67%;对照组23例感染,感染比为38.33%.研究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肾功能衰竭应用高通量透析的毒素清除率更高,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卢艳;周莉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河南宏力医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2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35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和观察组(37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3年局部复发率、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 (5/37),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3年,局部复发率为8.11% (3/3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效果确切,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李西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情况,探讨其差异性,给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10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对糖尿病足转归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截肢风险.

    作者:吴昌旭;程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