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视胸腔镜同期手术治疗双侧肺大疱的临床研究

朱长庚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 同期手术, 气胸, 肺大疱,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在电视胸腔镜同期手术治疗下双侧肺大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患有双侧肺大疱的患者30例,采用电视胸腔镜进行同期手术,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的疼痛级别为Ⅲ级,尚能忍受;对所有患者进行1~45个月的随访,出现呼吸衰竭患者1例,行机械通气后康复,其余29例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且无任何复发情况.结论 在电视胸腔镜下进行同期手术,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还能有效治疗双侧肺大疱,且术后并发症少,康复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分期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分期疗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著改善26例,改善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显著改善18例,改善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便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兵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12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采集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选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血糖、Hcy和CRP.所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的Hcy和CRP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清Hcy水平逐渐升高(P<0.05);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 血清Hcy与CRP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可能有相关性,可作为监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任小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套叠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肠套叠的不同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CT平扫对肠套叠的诊断水平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小儿及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学表现及形成原因.结果 76例中小肠型肠套叠18例,回结肠型22例,结肠型36例.其中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包括胃肠道间质瘤、错构瘤、脂肪瘤、肠道腺瘤样息肉、肠憩室等.结论 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对小儿及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万书友;侯明杰;张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镜下氩气刀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

    目的 探讨胃镜下氩气刀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IE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5例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胃镜下氩气刀(APC)治疗,术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及胃镜复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45例患者均能一次性给予病灶灼除,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27例,9例出现恶心、返酸症状,给予抑酸治疗后均好转,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氢气刀可用于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

    作者:罗红来;仇学明;樊荣;厉琴;王莹;陶亮亮;高小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调查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河源市人民医院确诊的手足口病52例重症患儿和113例普通型患儿48 h内的早期临床表现.结果 两组患儿比较,年龄、热程、发病48 h内神经系统表现、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EV71阳性、脑电图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呼吸、心率、血压、肺部哆音、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早期神经系统表现、血糖升高、EV71阳性是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结论 早期出现神经系统表现、血糖升高、EV71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高危因素.

    作者:吴永忠;黄永辉;盛学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黄芪联合川芎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川芎嗪粉针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8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川芎嗪粉针8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连用15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联合川芎嗪粉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吕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外科技术在胃肠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胃肠系统疾病患者134例,其中包括胃息肉33例、大肠息肉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癌12例、胃肠道间质瘤26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12例,均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予以治疗,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胃息肉33例经首次或再次手术后完整清除,大肠息肉51例中48例经首次或再次手术后完整清除,3例术后病理显示浸润癌,追加开腹手术.胃癌12例均完成开腹根治手术后顺利出院,胃肠道间质瘤26例,视肿瘤位置行胃楔形切除术或经胃腔肿瘤切除术,均完整清除.食管反流性疾病12例,经缝合食管裂孔并行胃底折叠术后顺利完成外科手术.结论 微创外科技术能够实现更佳的临床疗效,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关键;梁文晶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其治疗综述

    早产儿概念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发生早产的原因有很多不明确,主要原因多与母体因素有关,常见如母亲在孕期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急性感染,妊娠后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多胎,子宫、胎盘、脐带异常,羊水过多,多胎及胎儿畸形等,多种因素影响都可影响胎儿宫内发育导致早产.早产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脏造血系统等发育不良,导致出现许多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死亡,临床常见并发症有围生期窒息、呼吸暂停、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肺出血、低血糖、硬肿症、畸形、感染等.国内报道早产儿死亡率为12.7% ~ 20.8%,胎龄愈小,体质量越低,发生并发症死亡率越高.因此要加强早产儿监护,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NICU已普遍建立,医护质量亦在逐步提高,早产儿生后的观察、监护、治疗措施越来越完善,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正在逐步降低.

    作者:郑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胎心监护在产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在产程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2011下半年至2012上半年收治的2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产程中采用胎心监护,其中出现异常胎心宫缩图形100例、胎心率各类减速32例、基线率异常45例、新生儿中轻度窒息12例、中度窒息11例.结果 在产妇产程中出现可变减、晚减以及频发早减和基线率异常的情况,都是胎儿缺氧的表现.结论 对产妇在产前进行常规的胎心监护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胎儿的胎心变化异常,还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提高医院产科的质量.

    作者:肖宝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Bartter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临床上,因摄人不足、胃肠道丢失、药物排钾等原因导致的低钾血症较为常见,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不难明确病因,但反复发生的低钾血症应引起重视.本文结合1例少见的Bartter综合征浅谈低钾血症的临床诊断思路.1 病例报道患者,男,22岁,以“反复肌无力伴酸痛、麻木2年”于2012年9月3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无力伴肌酸痛、麻木,尤以双下肢为著,无心悸、呼吸困难,无口干、眼干、吞咽困难,无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约每年1~2次,无脾性改变、多梦疑虑,上述症状间断反复发作,补钾治疗稍好转,但血钾未能恢复正常.

    作者:王慧娟;杨保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QT离散度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QT离散度(QTd)对冠心病预测心肌缺血程度、范围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QTd[体表心电图12导联中大QT间期(QTmax)与小QT间期(QTmin)之间的差值]反映心室肌细胞复极过程不均一性与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关系.QT离散度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从而指导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对评估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林华;曹晶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进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健康体检的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介入治疗前后及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查.根据介入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观察A组(≥3.0 mg/L)和观察B组(<3.0 mg/L).结果 观察组72例患者介入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72 ±0.41)mg/L,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41±0.37)mg/L;对照组5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29±0.12) mg/L,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30±0.14) m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查前(P<0.05);对照组检查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检查后(P<0.05).观察A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B组(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发生明显增高,3.0 mg/L可以作为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后预后的标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毕勇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感染3例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腹腔感染大多发生于手术后近期,顺利恢复2周后再发腹腔感染较为罕见,考虑到腹部感染与原手术间的关系,临床决策常会陷入两难境地.现报告3例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32岁.转移性右下腹痛19 h于2012年6月21日急诊人院.疼痛始发于上腹痛,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呕吐少许为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缓解,无发烧、寒战等其他不适,给予输液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及药物不详,约14 h后腹痛部位转移至右下腹部.既往多次右下腹痛史.门诊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收住院.

    作者:刘为民;何忠强;彭志勇;段祖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和尼福达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分析厄贝沙坦联合尼福达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宜阳县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单纯应用尼福达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厄贝沙坦联合尼福达治疗.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两者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尼福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电视胸腔镜同期手术治疗双侧肺大疱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电视胸腔镜同期手术治疗下双侧肺大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患有双侧肺大疱的患者30例,采用电视胸腔镜进行同期手术,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的疼痛级别为Ⅲ级,尚能忍受;对所有患者进行1~45个月的随访,出现呼吸衰竭患者1例,行机械通气后康复,其余29例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且无任何复发情况.结论 在电视胸腔镜下进行同期手术,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还能有效治疗双侧肺大疱,且术后并发症少,康复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提上睑肌腱膜眶筋膜瓣与额肌瓣吻合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 探讨提上睑肌腱膜眶筋膜瓣与额肌瓣吻合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术中切开眶隔,制做带蒂“舌形”眶隔筋膜瓣及提上睑肌腱膜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间向眉区分离隧道,制作一宽15 mm片状肌瓣,将眶隔膜瓣向上,额肌瓣向下,提上睑肌腱膜辩向上牵引,三者重叠缝合,上睑缘重度以位于上角膜缘1~2mm为度.结果 对23例27只眼采用此法治疗,随访2周~5年.其中24只眼良好,3只眼满意,重睑弧度自然美观,无一例复发及并发症出现.结论 该手术结合了提上睑肌缩短及额肌瓣悬吊两者功能并加以优化,上睑悬吊固定牢固,不易复发,同时保留并加强提上睑肌的部分功能及运动方向,保持了提上睑肌原有附着结构和完整性,使得上睑弧度自然,外观美观满意,畸形矫正效果良好.

    作者:司义湘;曾诏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值的变化,探讨窒息新生儿缺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田阳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40例窒息新生儿(观察组)的CK-MB值,与40例无窒息的新生儿(对照组)的CK-MB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血清CK-M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窒息惠儿平均血清CK-MB值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患儿;窒息新生儿日龄越小,其血清CK-MB值越高,随着治疗而逐渐下降;观察组早产窒息新生儿血清CK-M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早产儿,且明显高于观察组全组及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平均血清CK-MB值.结论 窒息新生儿的缺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此关系在早产儿中的表现更加明显;血清CK-MB值的变化可作为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早期诊断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具有判断病情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转归的重要意义.

    作者:覃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成功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840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慢性肾脏病组46例与非慢性肾脏病组794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慢性肾脏病组年龄、男性比例、合并症占比均显著高于非慢性肾脏病组(P<0.05),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慢性肾脏病组(P<0.05),延迟通气率、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慢性肾脏病组(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有诸多合并症,行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手术风险较大.

    作者:程军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 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用于临床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常规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进行指导.方法 将郏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收治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31例患者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低分子肝素的辅助性疗法.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对两组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后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京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TB-PPD和BCG-PPD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应用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和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BCG-PPD)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结果.方法 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科门诊确诊的239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分别采用TB-PPD试剂和BCG-PPD试剂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及不良反应,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90例)进行参照分析.结果 实验A组PPD皮试强阳性79例(65.8%),高于实验B组的60例(5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83,P<0.05);实验A组PPD皮试阳性率为98.3%,实验B组为9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健康对照组中,A组PPD皮试阳性率为77.8%(35/45),B组阳性率为95.6%(4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P<0.05).结论 TB-PPD和BCG-PPD既有区别,又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量,合理选择.

    作者:辛朝雄;陈美淑;郑伟娇;陈惠芬;谢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