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孙晓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 卡培他滨, 替吉奥, 联合用药
摘要:目的 对比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南阳市肿瘤医院2008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0例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B组22例接受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所有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均不超过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相似,A组口腔黏膜炎发病率低于B组,B组手足综合征发病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在对进展期胃癌进行治疗时,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临床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在患者可承受的范围.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术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胆囊炎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22例为LC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OC)21例为OC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L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4个月,OC组发生并发症1例,OC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肠蠕动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廖长朝;韦永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

    后交叉韧带(PCL)下止点撕脱骨折是后交叉韧带损伤一种类型,较少见.PCL损伤后不仅造成关节直向不稳,还可以导致膝关节旋转不稳.后交叉韧带损伤后功能丧失程度从几乎不影响生活方式到日常活动严重受限均可发生.长时间的这种活动还会导致膝关节次要稳定因素的松驰,致局部疼痛、肿胀和不稳,终导致骨关节炎,故应引起临床上足够的重视[1].目前对其治疗方法上存在不同意见,主要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等几种治疗方法.

    作者:陈管雄;韦庆军;韦积华;刘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感染3例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腹腔感染大多发生于手术后近期,顺利恢复2周后再发腹腔感染较为罕见,考虑到腹部感染与原手术间的关系,临床决策常会陷入两难境地.现报告3例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32岁.转移性右下腹痛19 h于2012年6月21日急诊人院.疼痛始发于上腹痛,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呕吐少许为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缓解,无发烧、寒战等其他不适,给予输液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及药物不详,约14 h后腹痛部位转移至右下腹部.既往多次右下腹痛史.门诊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收住院.

    作者:刘为民;何忠强;彭志勇;段祖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长葛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9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保乳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改良根治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3~5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保乳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早期乳腺癌方式,其治疗效果和根治手术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患者乳房外形良好.给予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外形良好的特点,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刚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35例,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意志力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等.结果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患者在苏醒时间、意志力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过程中,采取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的方法具有术中镇痛的时间较长,且在手术后患者苏醒较快,可以在临床麻醉中予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永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连续多次腰穿与腰大池引流预防脑积水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连续多次腰穿及腰大池引流对脑出血、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的预防价值.方法 对南阳市中心医院5年来收治的67例颅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亡者未录入)术后给予连续多次腰穿或腰大池引流.结果 本组48例患者随访复查头颅CT,未见脑积水征象,6例因颅高压影响正常生活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余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但均能正常进食,生活自理.结论 颅脑术后行连续多次腰穿或腰大池引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脑积水的作用.

    作者:董孟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中术后皮下积液13例,发生率为16.3%,通过注射器抽液或重新放置引流管的方法,皮下积液均获痊愈.结论 加强围术期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自然引流是治疗乳腺癌皮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作者:武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中风预测中的作用

    目的 对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中风预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安钢集团永通公司医院于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诊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1级颈动脉粥样硬化42例,占87.50%;2级6例,占12.50%,其中不稳定斑块2例,稳定斑块4例,6例斑块患者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变化,颈动脉均表现为轻度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斑块处有局部血流缺损现象.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超声检查可做为有效诊断手段,同时可对血流情况、斑块位置、大小与形态进行检查,为脑中风预测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李慧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提上睑肌腱膜眶筋膜瓣与额肌瓣吻合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 探讨提上睑肌腱膜眶筋膜瓣与额肌瓣吻合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术中切开眶隔,制做带蒂“舌形”眶隔筋膜瓣及提上睑肌腱膜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间向眉区分离隧道,制作一宽15 mm片状肌瓣,将眶隔膜瓣向上,额肌瓣向下,提上睑肌腱膜辩向上牵引,三者重叠缝合,上睑缘重度以位于上角膜缘1~2mm为度.结果 对23例27只眼采用此法治疗,随访2周~5年.其中24只眼良好,3只眼满意,重睑弧度自然美观,无一例复发及并发症出现.结论 该手术结合了提上睑肌缩短及额肌瓣悬吊两者功能并加以优化,上睑悬吊固定牢固,不易复发,同时保留并加强提上睑肌的部分功能及运动方向,保持了提上睑肌原有附着结构和完整性,使得上睑弧度自然,外观美观满意,畸形矫正效果良好.

    作者:司义湘;曾诏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以不完全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紫癜1例

    1 病例报道患者,男性,16岁,以“间断腹痛1周,加重伴便血、呕吐3d”为主诉收入当地医院.入院1周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腹痛,疼痛剧烈,夜间熟睡能痛醒,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腹泻、黏液血便或黑便,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B超检查(具体不详),诊断为阑尾炎,应用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3d,症状无缓解,遂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未见手术报告单及术后病理).术后第2大无诱因出现左下腹及脐周隐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与体位、进食无关,同时出现双下肢红色皮疹,伴血便,为糊状黑便与褐色血混合,约500 ml,便后腹痛无缓解.此后出现呕吐,恶心感不明显,呕吐物为浓茶水样,偶伴食物残渣,l~3次/d,量约20~100 ml不等,呕吐与进食无关.

    作者:张振宇;姜宇宙;刘宪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目的 调查研究不同方案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两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枸橼酸铋钾胶.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消失时间为(37.2±14.2)d,与对照组的(48.4±11.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枸橼酸铋钾胶,可以有效降低溃疡复发率,提高小儿患者消化性溃疡愈合率,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向辉;李小芹;于静;高若飞;杨辉;周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值的变化,探讨窒息新生儿缺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田阳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40例窒息新生儿(观察组)的CK-MB值,与40例无窒息的新生儿(对照组)的CK-MB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血清CK-M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窒息惠儿平均血清CK-MB值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患儿;窒息新生儿日龄越小,其血清CK-MB值越高,随着治疗而逐渐下降;观察组早产窒息新生儿血清CK-M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早产儿,且明显高于观察组全组及重度窒息新生儿的平均血清CK-MB值.结论 窒息新生儿的缺氧程度与心肌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此关系在早产儿中的表现更加明显;血清CK-MB值的变化可作为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早期诊断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具有判断病情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转归的重要意义.

    作者:覃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初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内科176例初治AL住院患者完成2次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体进行分析.结果 例次感染率为47.7%;感染部位:肺部感染例数较多(33.0%);病原菌构成:167例感染中分离出5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7株(52.9%),革兰阳性菌13株(25.5%),真菌11株(21.6%).结论 AL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率较高,以呼吸道感染居多,革兰阴性菌较多,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

    作者:谭明珠;尹松梅;谢双峰;聂大年;李益清;马丽萍;王秀菊;吴裕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镜下氩气刀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

    目的 探讨胃镜下氩气刀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IE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5例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胃镜下氩气刀(APC)治疗,术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及胃镜复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45例患者均能一次性给予病灶灼除,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27例,9例出现恶心、返酸症状,给予抑酸治疗后均好转,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氢气刀可用于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

    作者:罗红来;仇学明;樊荣;厉琴;王莹;陶亮亮;高小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发病风险及预后的关联分析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发病风险及预后的关联.方法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15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观察性别、癌变部位、年龄、肿瘤大小、炎性水肿、局部粘连及大便燥结与急性肠梗阻发病关系,同时观察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患者癌变部位、年龄、肿瘤大小、炎性水肿、局部粘连、大便燥结与肠梗阻发病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及总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发病因素众多,手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登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无典型的临床表现,76例中10例表现为晕厥;36例表现为头晕并伴有恶心、呕吐;10例气喘,呼吸困难;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的仅11例;9例表现为上腹部憋胀.结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不典型,因此,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治,以改善预后.

    作者:尹广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Bartter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临床上,因摄人不足、胃肠道丢失、药物排钾等原因导致的低钾血症较为常见,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不难明确病因,但反复发生的低钾血症应引起重视.本文结合1例少见的Bartter综合征浅谈低钾血症的临床诊断思路.1 病例报道患者,男,22岁,以“反复肌无力伴酸痛、麻木2年”于2012年9月3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无力伴肌酸痛、麻木,尤以双下肢为著,无心悸、呼吸困难,无口干、眼干、吞咽困难,无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约每年1~2次,无脾性改变、多梦疑虑,上述症状间断反复发作,补钾治疗稍好转,但血钾未能恢复正常.

    作者:王慧娟;杨保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套叠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肠套叠的不同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CT平扫对肠套叠的诊断水平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小儿及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学表现及形成原因.结果 76例中小肠型肠套叠18例,回结肠型22例,结肠型36例.其中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包括胃肠道间质瘤、错构瘤、脂肪瘤、肠道腺瘤样息肉、肠憩室等.结论 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对小儿及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万书友;侯明杰;张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分期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分期疗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著改善26例,改善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显著改善18例,改善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便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兵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黄芪联合川芎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川芎嗪粉针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8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川芎嗪粉针8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连用15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联合川芎嗪粉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吕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