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学文
目的:探讨超声对肾结石和肾钙乳症的鉴别和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于开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肾结石患者52例,肾钙乳症检查患者30例,医护工作人员观察、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肾结石表现为肾盂盏内强光团或强光点后方伴或不伴声影,大小不一,且具有多发性,常伴有肾盂或肾盏积水;肾钙乳症表现为肾盏周边。结论超声在肾结石和肾钙乳症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付中华;赵嫚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收治的10例老年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患者,分为截肢组和非截肢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截肢与否的关系。结果10例患者中截肢4例,截肢率为40%。与未截肢组患者相比,截肢组的外周血管狭窄程度、切口感染情况更严重。结论老年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住院患者有很高的截肢率,积极控制血糖,彻底清创、抗感染、多科协作治疗是避免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关键。
作者:蔡雪;黄汉伟;邓彩金;郭丽;陈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标准化治疗,干预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两组均在入院时和治疗后12 d检测血清CD62P分子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急诊入院时血清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8,P﹥0.05),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3,P﹥0.05);治疗后12 d,两组血清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1,P﹤0.05),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1,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时患者的血清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但是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转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所导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ngnitive Assessment)筛查轻度认知障碍( MCI),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MRI表现分为脑白质疏松( LA )、腔隙性脑梗死( LI )和 LA与 LI 并存( LA+LI )3种类型。结果共纳入150例,其中MCI组70例,非MCI组8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MCI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与非M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受教育年限显著短于非MCI组[(9.06±4.46)岁vs(11.48±3.51)岁;t=-5.116,P﹤0.001],而高血压病(71.4% vs 45.0%;χ2=8.325,P=0.004)、糖尿病(55.7% vs 40.00%;χ2=4.801,P=0.028)、高脂血症(48.5%vs 23.7%;χ2=9.552,P=0.002)、颈动脉硬化(42.8% vs 18.7%;χ2=6.871,P=0.010)、吸烟(34.3% vs 13.8%;χ2=6.581,P=0.011)构成比及总胆固醇[(5.26±1.26)mmol/L vs(4.56±1.23)mmol/L;t =3.326,P =0.001]、尿酸[(351.81±83.21)mmol/L vs(323.03±80.43)mmol/L;t=2.102,P=0.0371]水平显著高于非MCI组。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吸烟及教育水平较低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牛智领;牛好敏;刘远洪;葛晓航;郝静;闫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踝周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应用穿支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67例,均行穿支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所植67例皮瓣中成活63例,随访6~12个月,所有皮瓣均具有良好弹性,外观满意,质地优良,且颜色和正常肤色接近,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功能。结论穿支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对踝周软组织缺损有显著治疗效果,可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宋晓磊;王红建;李灏;李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估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自发性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意义。方法治疗组20例患者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另选择我科既往住院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脱水剂的使用量、肾功能不全出现情况以及ICU停留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GCS评分高、使用脱水剂剂量少、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ICU停留时间短,而颅内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在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效果明显,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出血、精确评估预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作者:丁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一种修复方法。方法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32例,皮瓣供区取全厚游离植皮。结果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2年,皮瓣及植皮区外观良好,两点分辨率20~30 mm,长距离行走无皮瓣破损及骨外露现象。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修复跟骨骨折术后骨外露,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作者:杨树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黄县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出血,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不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杜铁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液分泌以及抗感染等基础性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七叶皂苷钠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有效率为85.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急性轻症胰腺炎时应用七叶皂苷钠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自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镇平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96例昏迷患者,进行仔细诊断并合理抢救,分析其昏迷原因及处理效果。结果导致昏迷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占32.7%、中毒占27.6%、糖尿病占20.4%、心血管疾病占14.3%、其他占5.1%。入院抢救后5级12例、3~4级180例、1级4例。结论引发急诊内科患者昏迷的因素包括脑血管疾病、中毒、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及时予以诊断治疗,能够确保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减少患者病死率。
作者:郭丛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并评价血流阻断在家兔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取家兔为实验对象,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别对其进行Pringle法、半肝阻断法、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阻断肝脏血流及空白对照(仅开腹,但不做其他处理),分别测量阻断前、后的中心静脉压,肝脏部分切除后的出血量(切除相同部位的肝脏,尽量保证其大小及肝脏断面的面积相等),阻断20 min后恢复肝脏血流30 min,分别测量阻断前后转氨酶的数值。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解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对家兔的影响,另取家兔15只,全麻后开腹结扎其肝下下腔静脉(肾静脉以上),关腹后清醒麻醉,观察其存活情况及术后第7天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①除半肝阻断法外,其余方法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②三种阻断方法的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半肝阻断+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出血量少。③三种阻断方法均对肝功能有损害,Pringle法损害大,其余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单纯结扎肝下下腔静脉对家兔无明显影响(麻醉清醒后可正常进食及活动),术前、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下下腔静脉联合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脏部分切除手术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压,减轻术中出血,同时不增加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
作者:蒲辉;姚敦武;龚连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治疗初治涂阳空洞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初治涂阳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按常规抗结核化疗方案( INH+RFP+PZA+EMB)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100 mg静脉滴注,1次/d,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总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9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P﹤0.05);治疗组空洞缩小率为9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P﹤0.05);治疗组病灶吸收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结论胸腺肽用于治疗初治涂阳空洞性肺结核患者能明显促进患者痰菌阴转,促使空洞闭合,病灶吸收,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郭金镇;林健雄;郑惠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剂氧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286例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用复方异丙托溴胺溶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照组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和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改善体征、住院天数、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能快速缓解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用药方案。
作者:廖景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对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检测为弱反应性样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法再分析,以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方法选择ELISA法检测抗-HCV吸光度值/临界值( S/CO)﹤3.8的样本15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80例( S/CO﹤0.3)、B组32例(0.75≤S/CO﹤1.0)、C组40例(1.0≤S/CO﹤3.8),所有样本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进行复检,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FQ-PCR复检均为阴性;B 组 FQ-PCR 复检2例 HCV-RNA 阳性;C 组 FQ-PCR 复检14例 HCV-RNA 阳性,26例 HCV-RNA 阴性。结论 ELISA法检测抗-HCV为弱反应性样本,应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确认试验,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作者:董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总结发病率,观察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占住院婴儿的构成比为1.3%,年龄中位数为5.52个月,初发或伴发病27例,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呕吐、惊战,无神经系统症状8例。发病相关因素:病毒感染27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91%,皮质激素减量1例。预后均良好。结论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不特异且多变,可能存在高发年龄,相关因素多样,感染和缺铁性贫血有很高伴发率,部分颅内高压反复发生,一般预后良好。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更多的、确切的相关因素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张庆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疾(脑型)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1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脑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17例完全治愈,外周血中疟原虫消失时间3~13 d,平均5 d。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输入性恶性疟疾(脑型)病情复杂及危重,尽早诊断和病原学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魏义胜;杨跃杰;姚雪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73例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10~30 mg,1次/d,口服;B组给予卡托普利片,12.5~25.0 mg,3次/d,口服;C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10 mg,联合卡托普利片12.5~25.0 mg,3次/d,口服。治疗4周后,评价治疗有效率、血压下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治疗有效率为92.6%,明显高于A组(61.9%)和B组(64.0%);三组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后三组患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王晓珍;周智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对73例食管癌患者施行了微创食管癌切除术。食管癌位于胸上段8例,中段52例,下段13例。73例分成胸胃组( n=38)和管状胃组( n=35),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胃酸反流、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腔胃组( P﹤0.05),而吻合口瘘发生率与胸腔胃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管状胃是微创食管切除术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康宁宁;张仁泉;万军;于在诚;刘晓;潘华光;车云;葛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102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X线或CT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儿中发热100例,咳嗽99例,胸痛19例;发病短2 d,长10 d;病原学检查提示支原体血清IgM阳性45例,白细胞计数﹥10×109/L 49例,C-反应蛋白﹥40 mg/L 26例,混合感染61例,肝及心肌损害82例(心肌损害73例,肝损害19例)。经系统性治疗后治愈89例,好转11例,转上级医院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持续发热≥3 d,伴咳嗽或持续高热原因不明的年长儿应早期影像学检查及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及时诊断,针对性用药、抗生素足量、联合、疗程应用,密切接触者可能会传染,合并胸膜炎、胸腔积液及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可予激素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黑淑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武陟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对其进行保肝及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9例患者痊愈,5例死亡。结论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严密观察,保肝同时应进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能够提高肝病治疗效果。
作者:杨学谨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