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方法:取中渚、足三里2穴,交叉取穴,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此方适用肝热型和肾虚型所引起的耳鸣.
作者:刘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采用循膀胱经走罐协调阴阳气血、醒脑开窍,并配合肾经涌泉至太溪推按.结果:治疗98例,治愈39例,占39.8%;显效48例,占49.0%.提示本法有较显著治疗效果.
作者:何玲娜;蒋振亚;朱蔓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尿石症无创伤性体外排石新技术.方法:86例尿石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全息电针排石技术促排石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加中药,对照组用中药)和镇痛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对照组用度冷丁).结果:治疗组总排石率62.50%,比对照组39.13%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肾结石排石率54.55%,比对照组12.50%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产生镇痛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52±3.98分钟,3.92±1.58小时;对照组分别为5.17±3.81分钟,4.13±2.14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具有促排石作用和解痉镇痛作用.
作者:张勇;林靖;况技兵;胡薇薇;邓拥军;唐业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将68例胃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结果:针刺组有效率94.4%,药物组有效率78.1%,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血象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两组血象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针刺能够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作者:杨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治疗组98例针刺水突穴治疗,对照组46例口服镇脑宁胶囊治疗,重点观察其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及脑血流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89.1%,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针刺水突穴治疗偏头痛,具有取穴少、临床治愈率高的优点,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黄庆文;王瑞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近年来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脏躁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会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治法:取听会、翳风2穴,局部常规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针灸针,抽取当归注射液1 ml,296利多卡因1 ml垂直剌入患侧的听会穴或翳风穴,局感麻、胀、重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两穴隔日交替注射.
作者:陈兴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改变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现代物理学的光谱技术,以人体皮肤局部血红蛋白变化作为定性和定量指标.结果:拔罐能够使局部组织的血氧状态发生改变,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明显增加,并呈现动态变化,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较平稳地维持,启罐后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定高度的曲线变化.并且,氧合血红蛋白及脱氧血红蛋白二者关系密切,氧合血红蛋白增加量大大高于脱氧血红蛋白.结论: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其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是良性的,极其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改善.
作者:张莉;唐丽亭;仝小林;贾洪;张志远;酒谷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治法:用无菌5 ml注射器及51/2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1 ml(含50 ag)及维生素B12 1 ml(含0.5 mg).患者侧卧,患耳向上,取耳门、听宫、听会(均须张口取穴)、翳风四穴之一,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头刺入2 cmi,有酸、麻、胀、重针感且无回血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日1次,每次取上述四穴之一,轮流注射,16天为1疗程.双耳鸣者,可双耳同时注射.
作者:厉金诸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股四头肌腱末端病多见于跳远、跳高、三级跳远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多因在长期过多的踏跳练习中,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反复牵拉肌腱而造成肌腱末端的慢性劳损.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温针灸治疗本病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全部是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9岁,大53岁;病程短4个月,长3年.
作者:李占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阐释了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的诊疗特点及其建立在<内经>、<难经>上的理论基础.该法通过切尺部、三脘部、水分部、项背腰胁部、寸口脉等部位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以健脏助病脏为其基本治则,施针则用银质毫针浅刺轻针腧穴.此诊疗法目前在国内尚较少应用.
作者:王美卿;朱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主穴取听宫、中渚.肝火旺者配太冲,痰火蕴结者配丰隆,外感风热者配合谷,脾虚者配足三里,肾虚者配太溪.操作: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配5号封闭针头,抽取VitB12注射液2 ml(0.5 mg),刺入穴位,待患者有针感后回抽无回血,于每穴推入0.5 ml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进行第2疗程.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骨盆出口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经过盆腔出口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产生的症状群,又称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的痹症范围.笔者近5年来选用傍针刺法治疗32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尧杰;江细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温通针法预防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80只,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热补针法组、捻转补法组.以血清及胃粘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及胃粘膜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粘膜损伤指数为效应指标.结果:针刺可明显地提高血清及胃粘膜组织SOD的含量,降低血浆及胃粘膜组织MDA的含量,减轻胃粘膜损伤程度;且温通针法优于捻补针法,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吴学飞;郑俊江;郭永明;刘喆;郑魁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针灸与中药,虽然治病手段不一样,但同为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扶正祛邪康体的目的.目前医业界,有人对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各持门户之见,甚至有互相诋毁之论.笔者认为,同道应能在针灸与方药的治疗上产生共鸣,促成互相弥补,有机结合.
作者:徐坤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麻痹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温针灸组选取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进行温针灸,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上述穴位及膀胱体操治疗.统计3组疗效,同时对3组治疗后的膀胱残留尿进行比较.结果:温针灸组与两对照组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效果佳.
作者:解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将寻常性痤疮随机分为耳压治疗组与外用必麦森对照组.结果:经2~4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半年后回访,治疗组的复发或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亦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抑制过多的雄激素的作用,从根本上去除痤疮的发病机制,且经济、便捷、无副作用,明显优于外用药单纯治标的方法.
作者:刘炼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将我国近年来电针百会穴对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进行综述.方法: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及电针治疗机理的实验室研究等5个方面综述.结果:电针治疗抑郁症已被众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治疗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结论:电针治疗是一种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受病人及家属欢迎的治疗精神疾病的新疗法.
作者:张中发;王军峰;杜贵平;赵学英;罗和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①取穴:听宫、听会、完骨、天柱.②药饼制法:将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按2:2:1:1的比例称取,先将石菖蒲、郁金、半夏粉碎后过80目筛,取其细粉,再用研钵将称取好的冰片研细加入上述药粉合匀装瓶备用.然后将生姜挤压取汁与上述药粉合匀搅拌成硬膏状,制成直径4 cm,厚0.5 cm的药饼备用.再取优质艾叶弹成艾绒,取艾绒少许,
作者:马胜;杨颖;马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