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息电针排石技术治疗尿石症疗效观察

张勇;林靖;况技兵;胡薇薇;邓拥军;唐业宁

关键词:电针, 尿路结石/针灸疗法
摘要:目的:探索尿石症无创伤性体外排石新技术.方法:86例尿石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全息电针排石技术促排石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加中药,对照组用中药)和镇痛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对照组用度冷丁).结果:治疗组总排石率62.50%,比对照组39.13%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肾结石排石率54.55%,比对照组12.50%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产生镇痛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52±3.98分钟,3.92±1.58小时;对照组分别为5.17±3.81分钟,4.13±2.14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具有促排石作用和解痉镇痛作用.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内经》临床治验举隅

    治疗效果是检验一种治疗手段价值的唯一标准,更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古今针灸名家均视<内经>、<甲乙>等针灸经典著作为针灸神效的源头活水.笔者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针灸医生,对此亦有体会,举例如下.

    作者:刘成华;郑丽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介绍

    阐释了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的诊疗特点及其建立在<内经>、<难经>上的理论基础.该法通过切尺部、三脘部、水分部、项背腰胁部、寸口脉等部位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以健脏助病脏为其基本治则,施针则用银质毫针浅刺轻针腧穴.此诊疗法目前在国内尚较少应用.

    作者:王美卿;朱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循经走罐为主治疗中风后睡眠倒置症状临床观察

    方法:采用循膀胱经走罐协调阴阳气血、醒脑开窍,并配合肾经涌泉至太溪推按.结果:治疗98例,治愈39例,占39.8%;显效48例,占49.0%.提示本法有较显著治疗效果.

    作者:何玲娜;蒋振亚;朱蔓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耳穴贴压与太阳穴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

    取穴:患侧太阳穴,耳穴取目1、目2.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太阳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直刺0.3寸左右退出,挤压出鲜血3~5滴,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隔日行放血疗法1次.同时在耳穴的目1、目2常规消毒,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而后用力由轻到重按压,使患者产生酸胀痛感为佳,每日按压3~5次,每次5分钟.隔日换贴1次,治疗期间不用氧氟沙星等滴眼液治疗.

    作者:陈建波;宗凤义;韩娜;刘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开窍降逆针刺治疗吞咽障碍13例

    吞咽障碍属祖国医学噎膈范畴,此病以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指征,它涉及食道炎、吞咽肌麻痹症、食道痉挛症、食道官能症、贲门失弛缓症等病症.

    作者:赵长泉;张月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电针治疗老年急迫性尿失禁临床研究

    目的:对电针治疗老年急迫性尿失禁进行系统临床和尿流动力学评价.结果:电针组近期治愈率35.0%,有效率45.0%,远期治愈率36.4%,有效率40.9%,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对照组分别为2.5%和35.0%,远期总有效率仅33.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5).尿流动力学评价也显示出类似结果(P<0.05).结论:电针可显著增加膀胱大容量、提高膀胱充盈初始感觉阈、降低膀胱大收缩压、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从而治疗尿失禁.

    作者:刘志顺;刘保延;杨涛;叶永铭;赵宏;张维;刘军;刘元石;郭玉峰;李以松;黄漫;杨志强;龙书平;黄石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分析

    目的:观察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改变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现代物理学的光谱技术,以人体皮肤局部血红蛋白变化作为定性和定量指标.结果:拔罐能够使局部组织的血氧状态发生改变,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明显增加,并呈现动态变化,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较平稳地维持,启罐后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定高度的曲线变化.并且,氧合血红蛋白及脱氧血红蛋白二者关系密切,氧合血红蛋白增加量大大高于脱氧血红蛋白.结论: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其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是良性的,极其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改善.

    作者:张莉;唐丽亭;仝小林;贾洪;张志远;酒谷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电针百会印堂穴在精神科的应用

    目的:将我国近年来电针百会穴对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进行综述.方法: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及电针治疗机理的实验室研究等5个方面综述.结果:电针治疗抑郁症已被众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治疗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结论:电针治疗是一种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受病人及家属欢迎的治疗精神疾病的新疗法.

    作者:张中发;王军峰;杜贵平;赵学英;罗和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耳穴贴压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

    方法:将寻常性痤疮随机分为耳压治疗组与外用必麦森对照组.结果:经2~4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半年后回访,治疗组的复发或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亦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抑制过多的雄激素的作用,从根本上去除痤疮的发病机制,且经济、便捷、无副作用,明显优于外用药单纯治标的方法.

    作者:刘炼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

    方法:主穴取听宫、中渚.肝火旺者配太冲,痰火蕴结者配丰隆,外感风热者配合谷,脾虚者配足三里,肾虚者配太溪.操作: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配5号封闭针头,抽取VitB12注射液2 ml(0.5 mg),刺入穴位,待患者有针感后回抽无回血,于每穴推入0.5 ml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进行第2疗程.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温针灸治疗股四头肌腱末端病16例

    股四头肌腱末端病多见于跳远、跳高、三级跳远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多因在长期过多的踏跳练习中,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反复牵拉肌腱而造成肌腱末端的慢性劳损.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温针灸治疗本病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太阳、耳尖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

    方法:穴取太阳、耳尖.单眼感染取患侧穴位,双眼感染取双侧穴位.操作: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右手持三棱针在选定的穴位上快速点刺后,用手挤压放血,待挤出之血由暗红变淡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每日治疗1次.

    作者:邓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嗅觉麻痹32例

    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全部是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9岁,大53岁;病程短4个月,长3年.

    作者:李占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耳后络脉治疗急性结膜炎

    治法:令患者正坐位,在患者耳郭背部找出明显的紫红色小络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小络脉上分段点刺出血,患左取左,患右取右,双眼都患病取双侧.每日治疗1次.

    作者:陈苏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加艾灸治疗上肢麻木62例

    上肢麻木是指一侧或两侧上肢麻木、酸胀,多见于农村中年体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于白天过度劳累或受凉后,于夜间休息时出现上肢麻木,甚至有时在睡梦中被麻醒.笔者近4年来用此法治疗该病62例,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向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脏躁20例

    笔者近年来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脏躁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会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全息电针排石技术治疗尿石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尿石症无创伤性体外排石新技术.方法:86例尿石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全息电针排石技术促排石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加中药,对照组用中药)和镇痛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对照组用度冷丁).结果:治疗组总排石率62.50%,比对照组39.13%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肾结石排石率54.55%,比对照组12.50%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产生镇痛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52±3.98分钟,3.92±1.58小时;对照组分别为5.17±3.81分钟,4.13±2.14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具有促排石作用和解痉镇痛作用.

    作者:张勇;林靖;况技兵;胡薇薇;邓拥军;唐业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方法:将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40例,经治疗60天后,分别对意识状态、运动缺损程度、语言进行观察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对照组85.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疗法对肢体肌力恢复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该疗法是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群霞;张中成;张怀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略谈针灸与方药在治疗中的内涵联系

    针灸与中药,虽然治病手段不一样,但同为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以达到扶正祛邪康体的目的.目前医业界,有人对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各持门户之见,甚至有互相诋毁之论.笔者认为,同道应能在针灸与方药的治疗上产生共鸣,促成互相弥补,有机结合.

    作者:徐坤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不同留针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为探讨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以探求针剌的佳时间参数.方法:将272例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5组:留针5分钟组,20分钟组,3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结果:在急性损伤中,以留针30分钟疗效佳(P<0.01);慢性损伤中,以留针60分钟疗效佳(P<0.01);急性损伤疗效明显优于慢性损伤.

    作者:许云祥;陈贵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