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金诸
方法:①取穴:听宫、听会、完骨、天柱.②药饼制法:将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按2:2:1:1的比例称取,先将石菖蒲、郁金、半夏粉碎后过80目筛,取其细粉,再用研钵将称取好的冰片研细加入上述药粉合匀装瓶备用.然后将生姜挤压取汁与上述药粉合匀搅拌成硬膏状,制成直径4 cm,厚0.5 cm的药饼备用.再取优质艾叶弹成艾绒,取艾绒少许,
作者:马胜;杨颖;马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阐释了日本银针浅刺轻针法的诊疗特点及其建立在<内经>、<难经>上的理论基础.该法通过切尺部、三脘部、水分部、项背腰胁部、寸口脉等部位获取信息,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以健脏助病脏为其基本治则,施针则用银质毫针浅刺轻针腧穴.此诊疗法目前在国内尚较少应用.
作者:王美卿;朱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尿石症无创伤性体外排石新技术.方法:86例尿石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全息电针排石技术促排石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加中药,对照组用中药)和镇痛作用(治疗组用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对照组用度冷丁).结果:治疗组总排石率62.50%,比对照组39.13%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肾结石排石率54.55%,比对照组12.50%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产生镇痛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52±3.98分钟,3.92±1.58小时;对照组分别为5.17±3.81分钟,4.13±2.14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全息电针排石技术具有促排石作用和解痉镇痛作用.
作者:张勇;林靖;况技兵;胡薇薇;邓拥军;唐业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穴取太阳、耳尖.单眼感染取患侧穴位,双眼感染取双侧穴位.操作: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右手持三棱针在选定的穴位上快速点刺后,用手挤压放血,待挤出之血由暗红变淡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每日治疗1次.
作者:邓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对电针治疗老年急迫性尿失禁进行系统临床和尿流动力学评价.结果:电针组近期治愈率35.0%,有效率45.0%,远期治愈率36.4%,有效率40.9%,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对照组分别为2.5%和35.0%,远期总有效率仅33.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5).尿流动力学评价也显示出类似结果(P<0.05).结论:电针可显著增加膀胱大容量、提高膀胱充盈初始感觉阈、降低膀胱大收缩压、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从而治疗尿失禁.
作者:刘志顺;刘保延;杨涛;叶永铭;赵宏;张维;刘军;刘元石;郭玉峰;李以松;黄漫;杨志强;龙书平;黄石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将68例胃术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结果:针刺组有效率94.4%,药物组有效率78.1%,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血象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两组血象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针刺能够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作者:杨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喉喑,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慢性喉炎.笔者1998~2000年间采用隔蒜泥敷贴鱼际穴,辅以耳穴贴压治疗26例惧针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金平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采用循膀胱经走罐协调阴阳气血、醒脑开窍,并配合肾经涌泉至太溪推按.结果:治疗98例,治愈39例,占39.8%;显效48例,占49.0%.提示本法有较显著治疗效果.
作者:何玲娜;蒋振亚;朱蔓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悬火法拔罐是将特制的螺旋型悬火架置于罐内,把浸上适量酒精(以不滴为度)的棉球穿卡在悬火架的小环上,点燃后扣在欲拔部位上,即可将罐吸住,见图1.可以在平面、立面施拔,不受体位限制,尤其适合自拔可以够到的颈、肩、背、腰、臀等部位;棉球固定在悬火架中心燃烧,无跌落烧烫肌肤之虞;棉球在罐内燃烧,不仅在扣罐前通过燃烧罐内氧气和温升使罐内空气体积膨胀挤出罐内部分气体,而且在罐口接触皮肤后,棉球仍可燃烧,使罐内剩余空气中的氧气燃尽.
作者:张玉国;王维兵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取穴:双侧耳尖、太阳、睛明、鱼腰穴.操作方法:耳尖穴常规消毒之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挤出1~3滴;双侧太阳、鱼腰穴,用28号1寸毫针直刺0.5寸;28号0.5寸毫针直刺睛明穴0.3寸,均行缓慢捻转手法,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
作者:范水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麻痹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温针灸组选取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进行温针灸,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上述穴位及膀胱体操治疗.统计3组疗效,同时对3组治疗后的膀胱残留尿进行比较.结果:温针灸组与两对照组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效果佳.
作者:解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股四头肌腱末端病多见于跳远、跳高、三级跳远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多因在长期过多的踏跳练习中,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反复牵拉肌腱而造成肌腱末端的慢性劳损.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温针灸治疗本病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骨盆出口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经过盆腔出口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产生的症状群,又称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的痹症范围.笔者近5年来选用傍针刺法治疗32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尧杰;江细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将寻常性痤疮随机分为耳压治疗组与外用必麦森对照组.结果:经2~4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半年后回访,治疗组的复发或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亦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耳穴贴压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抑制过多的雄激素的作用,从根本上去除痤疮的发病机制,且经济、便捷、无副作用,明显优于外用药单纯治标的方法.
作者:刘炼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吞咽障碍属祖国医学噎膈范畴,此病以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指征,它涉及食道炎、吞咽肌麻痹症、食道痉挛症、食道官能症、贲门失弛缓症等病症.
作者:赵长泉;张月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治疗效果是检验一种治疗手段价值的唯一标准,更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古今针灸名家均视<内经>、<甲乙>等针灸经典著作为针灸神效的源头活水.笔者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针灸医生,对此亦有体会,举例如下.
作者:刘成华;郑丽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治法:令患者正坐位,在患者耳郭背部找出明显的紫红色小络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小络脉上分段点刺出血,患左取左,患右取右,双眼都患病取双侧.每日治疗1次.
作者:陈苏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方法:将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40例,经治疗60天后,分别对意识状态、运动缺损程度、语言进行观察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对照组85.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疗法对肢体肌力恢复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该疗法是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群霞;张中成;张怀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治法:取听会、翳风2穴,局部常规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针灸针,抽取当归注射液1 ml,296利多卡因1 ml垂直剌入患侧的听会穴或翳风穴,局感麻、胀、重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两穴隔日交替注射.
作者:陈兴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上肢麻木是指一侧或两侧上肢麻木、酸胀,多见于农村中年体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于白天过度劳累或受凉后,于夜间休息时出现上肢麻木,甚至有时在睡梦中被麻醒.笔者近4年来用此法治疗该病62例,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作者:高向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