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2018年2月行心肺复苏术抢救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20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为12.50%.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50岁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年龄≥50岁的;非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脏骤停时间≤ 4min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脏骤停时间>4min;心脏骤停时间≤5min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心脏骤停时间> 5min除颤或未除颤患者;心脏骤停时间>15min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非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较多,患者年龄较高、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脏骤停开始复苏时间、除颤时间等均是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切实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作者:常云仙;丁岳钰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分析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与研讨组.参照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而研讨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效果.结果:研讨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P< 0.05.同时,研讨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参照组患者相近,组间比较不明显,P> 0.05.结论:通过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后,采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促进患儿的病情快速恢复,疗效确切,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龙瑞银;谭晓坤;柏顺竹;王丽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急诊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患者平均为46例,分别对患者落实对应的护理评价,两组不同护理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循证护理组明显比常规护理组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干预能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李雪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用药方案治疗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莫沙必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加用雷尼替丁治疗,试验组加用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治疗临床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71%,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治疗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作者:张钰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评价.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入的80例骨伤患者,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护理前疼痛评分、G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GQOL-74评分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骨伤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干预,能缓解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王娜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悬吊的手术疗效,分析人工晶体悬吊术在后囊膜破损或无后囊膜的无晶体眼对矫正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26例不能常规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一期或者二期人工晶体悬吊术,术后观察6~12月.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人工晶体悬吊术后发现,所选患者手术均顺利实施,且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在对患者进行随访过程中,仅有3例出现人工晶体位置偏移的情况.结论:对于无法常规进行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患者实施人工晶体悬吊术,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保证手术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对矫正屈光不正效果明显.
作者:赵学凡;王勇懿;王九三;雷蕾 刊期: 2018年第34期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英国《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报告称,医用大麻不一定能减轻慢性非癌性疼痛.阿片类药物包括可卡因、美沙酮、吗啡等,主要用于治疗疼痛,但反复使用易使人成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使用医用大麻来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但医用大麻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只是一种猜测,医学界一直缺乏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接受相同的护理疗程1个月.在此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护理过程中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62% (29/32),明显高于对照组(65.62%).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护理后两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 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在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方琼;夏翠云;张洋铭 刊期: 2018年第34期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种类繁多.心律失常可以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但有一些特别是持续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甚或引起死亡或猝死.本病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临床常见的类型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仲”、“脉结代”等范畴.我院赵国定主任医师为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心血管疾病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经验,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拘泥,提出“培士之本,以养心颐”的观点,注重痰瘀交阻,调理脾胃,创院内制剂治疗心律失常效果良好.
作者:任建素;叶明 刊期: 2018年第34期
分级诊疗是临床根据疾病的轻重缓解与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疾病治疗措施,逐步实现由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分级诊疗制度包涵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等,总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群众自愿、创新机体等,以此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而解决医患矛盾,实现新医改目的.本文针对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分级诊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一份参考.
作者:马忱;苏杨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接受了个性化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的个性化护理能够良好的改善其身体状态,降低患者骨髓移植期间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提升其治疗上的依从度,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江晓燕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分析探讨在创伤骨科中对骨折病惠使用不同骨折固定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创伤骨科接收的144例骨折病患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48例为接受髓内针骨折固定的A组,48例为接受钢板内骨折固定的B组,48例为接受外固定支架骨折固定的C组,分析比较三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 (44/48),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C组病患的术中出血量较A、B组显著要少,为(168.23±22.31)mL,少,而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1.04±30.23)d要显著少于B、C组(P<0.05);A组病患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8.33%(4/48),显著少于B、C组病患,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骨折固定方法各有优劣,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方能使治疗效果佳.
作者:鲁小康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在三叉神经痛射频消融术术前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6年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术患者40例为对照组,予个别指导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2017年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术患者60例为实验组,予标准化病人指导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于术后第一天、出院时、术后3月评估疼痛,出院时进行疗效评定及满意度测评.结果: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定实验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7.5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调查实验组为91.4,对照组82.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标准化病人用于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术术前指导,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作者:王俊英;袁冬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对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厌食症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异功散口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完成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1% (25/26),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6% (22/26)相比,观察组有效率明显更优(P<0.05).结论: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症较单独使用中成药效果较好.
作者:杨菁华;杨淑娟;孙健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联合多西环素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Ⅰ组予以透明质酸治疗,Ⅱ组予以多西环素治疗,Ⅲ组予以透明质酸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均分别治疗4周.采用WOMAC及Lyshlom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Ⅰ、Ⅱ组;各组治疗后的WOMAC及Lyshlom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Ⅲ组明显优于Ⅰ、Ⅱ组(P< 0.05,P<0.01).结论:透明质酸联合多西环素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蒋毅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消化内科疾病的类型大多是慢性功能性肠胃紊乱疾病,目前临床西医治疗以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为主,但临床应用发现,西医的治疗方法的不能彻底治愈胃肠疾病.《金匮要略》之中的“和法”治疗方法,创立了许多有效的“和法”方剂,用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在胃肠病治疗中临床疗效理想,本研究为研究“和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实践效果,总结中医“和法”的临床经验,和西医治疗进行对比,现研究报告如下: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消化内科收治患者随机抽取176例,观察组(n=88例)对照组(n=88)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自愿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对比两组采用不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分布两组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分析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胃肠病的治愈率稍低于对照组的.讨论:中医治疗,是对气机的调理,不同于西药的治疗是致力于主要病症.调和了脏腑气机在治疗胃肠疾病时能从根本上对疾病有一个治疗作用.且通过临床疗效可以看出,与西医的治疗效果是差不多甚至更好一些,且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中医“和法”治疗胃肠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更进一步的的研究运用在临床治疗.
作者:刘涛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研究人员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根据组间观察数据分析可得,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素及其血肌酐指标均超出正常值范围,相较于对照组健康人员,其指标水平明显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为临床中对糖尿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会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分析讨论对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使用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56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1组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穴位温针治疗;两组为观察组,使用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6.42%和67.8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使用温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整体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伍中荣;刘玉筠;黎杰;杨泽林;黎明;曹颖宇 刊期: 2018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加味兰豆枫楮汤治疗阴虚鼓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阴虚鼓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保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兰豆枫楮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有效腹水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兰豆枫楮汤是治疗阴虚鼓胀的有效方剂,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鼓胀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李德锋;梁军;丁大伟 刊期: 2018年第34期
近视眼或许是世界上有群众基础的“绝症”.在一些东亚国家,近视眼患病率已经达到70%~90%.但人类只能矫正视力,无法根治近视.好在医学科学工作者们从未放弃“鸟枪换炮”的努力.哥伦比亚大学Sinisa Vukelic团队开发出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激光视力矫正法,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早的激光治疗近视眼手术于1987年应用于临床.30多年来,这一技术至少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目前先进的全飞秒激光微创手术,已经将切口缩小到了2~4毫米.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