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腹泻病合并心肌损伤41例临床治疗分析

冯迎军

关键词:儿童, 腹泻病, 心肌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儿童腹泻病合并心肌损伤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住院的儿童腹泻病合并心肌损伤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患儿给予抗病毒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营养心肌治疗.结果 经抗腹泻和心肌保护综合治疗后,患儿腹泻、心肌损伤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除CK-MB(异常率2.44%)外均正常.结论 儿童腹泻病合并心肌损伤的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及时抗腹泻和心肌保护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稳定后,将6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甘精胰岛素组(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B组),A组采用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B组采用预混胰岛素2次/d皮下注射,比较治疗后两组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使用剂量、平均空腹血糖、平均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平均空腹血糖、平均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在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均低于B组(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方案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方便,低血糖发生率小.

    作者:张青立;王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残余胆囊9例报告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通过对9例残余胆囊患者的诊治,讨论其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诊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结果 9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且经再次手术治愈,随访12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该病能获得正确诊断,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冷祯文;徐醒;张刚;吴文春;凌华钢;许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代谢指标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将148例T2DM患者设为糖尿病组(DM组),并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分为三组:无肾病组55例(B组)、早期肾病组58例(C组)、临床肾病组35例(D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测定血清CRP水平,同时检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血脂、尿酸(UA)、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各组间CRP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DM组与A组相比,收缩压(SBP)、FPG、HOMA-I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UA升高(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降低(P<0.05);D组与B组相比,SBP、UA升高(P<0.05),HDL-C降低(P<0.05);②B、C、D组CRP高于A组(P<0.01),C、D组CRP高于B组(P<0.01),D组CRP高于C组(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CRP与BMI、SBP、TG、LDL-C、HOMA-IR、UA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CRP与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相关,且随着DN进展而逐渐增高,可预测DN的进展;CRP水平升高与BMI、TG、LDL-C、UA、HOMA-IR等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预测指标.

    作者:干正琦;郭如雅;周强;方立曙;俞丹璐;汤胜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自制角状钢板行麦氏截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自制角状钢板行麦氏截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自制角状钢板行麦氏截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31例.结果 术后随访16~66个月,平均28个月.按Harris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16%),良21例(68%),差5例(16%),总优良率为84%.发生骨不愈合3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2例,股骨头晚期塌陷1例.结论 自制角状钢板行麦氏截骨适宜对关节功能及肢体外形要求不高,并渴望继续从事体力劳动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作者:庞贵春;叶颂霖;刘海亮;邹尔标;张瑞常;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彩超对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超声是颈部淋巴结检查的常规方法,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结合检查已成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92例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桂华;张晓玲;李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剖宫产2408例指征分析

    目的 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 对2004年至2008年2408例剖宫产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39.31%.2408例剖宫产指征顺位为:胎儿宫内窘迫(23.13%),社会因素(20.06%),难产(18.02%),臀位(12.00%),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0.00%),瘢痕子宫(8.85%),其他因素(7.56%).结论剖宫产率高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花更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目的 探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方法 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和对患儿家属的心理分析,采取光照疗法和精心的护理,使患儿早日康复.结果 86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核黄疸的发生.结论 蓝光新生儿黄疸过程中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张智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6,IL-6) 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重要致炎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参与炎症损伤过程,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和加速细胞急性期蛋白合成的作用,在急性脑出血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 我们测定了50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浩;张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其检测价值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及P-选择素(Ps)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CHD患者10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7例,心肌梗死组(AMI)33例和健康对照组35例(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血清APN、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D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P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清APN和sPs水平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50.371、63.656,q=9.204、11.058,P<0.01),且SAP、UAP、AMI三组血清APN水平依次降低,SAP、UAP、AMI三组血清sPs水平依次升高.CHD患者血清APN与sPs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93,P<0.01).结论 CHD患者存在血清APN水平显著降低及sPs水平显著升高,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其水平变化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检测血清APN和sPs水平可作为观察CHD患者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及随访病情变化的指标.

    作者:李金怀;韩斌;杨文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在输卵管性不孕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在输卵管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18日至2010年6月19日期间收治的125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进行腹腔镜检术、盆腔粘连分离术、输卵管周围粘连分离术、输卵管伞端成形术、新式输卵管切开术、腹腔镜监视下输卵管手感插管通液术.结果 腹腔镜检将125例患者分为A、B、C三类.A类为轻度盆腔粘连;B类为慢性输卵管炎、中度盆腔粘连;C类为重度盆腔炎及输卵管炎.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后,输卵管完全阻塞由术前128条(52.03%)下降到75条(30.49%),部分阻塞由术前110条(44.72%)下降到86条(34.96%),完全通畅由术前8条(3.25%)上升到85条(34.5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P<0.01.125例术后≥6个月的97例随访者中有36例受孕,妊娠率为37.11%(36/97).34例为宫内妊娠,2例为宫外妊娠.其中A类组宫内孕为24例(60.00%),宫外孕0例;B类组宫内孕10例(33.33%),宫外孕2例(6.67%),而C类组无一例妊娠.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卵管手感插管疏通术能直观、准确地明确输卵管病因并予以针对性治疗,直视下通液,动态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和形态,因而是输卵管性不孕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黎少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 骨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54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单用VAD方案化疗,治疗组接受唑来膦酸联合VAD化疗,比较两组的止痛疗效.结果 对照组骨痛缓解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61.54%.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89.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食欲下降,治疗组2例出现发热.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初治的MM骨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杜遵民;贾海鹏;杨莉莉;陈方国;贾丽;王春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应用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方案治疗39例晚期NSCLC.结果 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7例,总有效率51%,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多西他赛加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张金凤;靳双周;岳冬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85例

    目的 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2006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185例腹股沟疝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85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手术顺利,疗效满意.并发症主要有局部肿胀、积液、异物感、疼痛等,随访6个月~4年,有1例复发.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云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并发症16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如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运用手术技巧,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开展1680例L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就病例选择及手术技巧的运用与并发症预防进行总结探讨.结果 本组1680例LC术,中转开腹6例,中转率4.2‰.全组病例无胆道损伤、术后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LC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例筛选及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只要重视手术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余世才;齐生智;王小刚;余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胃癌的胃镜检查分析(附127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胃镜及病理特点,为提高胃癌的检出率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 将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按年龄分成青、中年组(12~59岁)和老年组(60~78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胃镜检查,比较胃镜结果及病理特点,并对各年龄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中年组胃癌患者男女比率为2.11:1,老年组为3.3:1;各年龄段胃窦的发病率都占较高比例,青、中年组胃窦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贲门发病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病理类型看,各年龄组高、中分化型腺癌的检出率都较高,在青、中年组发现恶性程度较高的未分化癌.结论 不同年龄段胃癌的发病情况各具特点,应早检查、早诊断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作者:黎雪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大环内酯类药及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大环内酯类药小剂量长疗程疗法及鼻内窥镜手术疗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2月因抗拒手术或伴有手术禁忌证患者164例为口服组,给予罗红霉素半剂量口服6个月;同时期随机抽取手术患者171例为手术组,随访6个月,通过 VAS主观评估及CT客观评估结果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长疗程应用大环内酯类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明确,可作为不适合手术治疗患者的代替疗法.

    作者:贾代杰;闫保星;秦兆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手术及靶向治疗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根据结直肠原发癌灶的部位不同,肝转移的发生率也不同,一般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的肝转移率发生率高.外科手术是肝转移的重要治疗方法,同时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1],约50%~60%的结直肠患者终发生肝转移,同时伴有肝转移的约占其中的20%~30%.

    作者:汪海平;熊茂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或病理明确.结果 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占同期原发性肺部肿瘤的0.063%(7/10294),三年生存率为66.7%.结论 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为原发性支气管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手术切除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无创治疗的可能.

    作者:李维欣;董宇超;杭晶卿;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6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婴幼儿外伤后脑梗死好发于单侧基底节区,CT病灶多呈类似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区,占位效应不严重或不明显,本组均痊愈.结论 头外伤史明确,但较轻,多为偏瘫或单瘫.基底节区供血的动脉易受损害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婴幼儿自主神经功能不健全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应尽早给予钙通道阻滞剂、神经营养剂、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小剂量脱水剂和激素,配合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白国书;李国建;王景波;吕然博;冯会宾;宋彦涛;陈慧峰;王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治疗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0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34例克罗恩病(CD)并发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肠瘘34例,其中多发瘘3例,肠内瘘4例,肠瘘以末端回肠瘘(16例)、回结肠瘘(13例)为主.手术方式主要为回结肠吻合口拆除重建13例,回盲部切除回结肠吻合17例.结果 术后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者复发率为15.2%,低于未服药物者的32.4%;复发时间为21~67个月,明显长于未服药者的4~12个月.结论 CD合并肠瘘以肠外瘘为主,主要手术方法为瘘口切除与肠吻合,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CD合并肠瘘的复发率.

    作者:李铁良;刘敏;李凯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