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积温角度看《黄帝内经》客运太少排序的合理性

周志;柯资能;吕游;章燕辉

关键词:客运, 排列方案, 积温, 太少对
摘要:目的:由于历代以来对客运理论都鲜有阐发,以至于当代出现了两种客运的排列方案,一种称为“内经版”,另一种称为“创新版”,故本文旨在探讨哪种更为合理.方法:从积温角度入手,在平均气温、高气温、低气温三个维度对120多个站点一个天千周期内的太少对作赋值分析.结果:“内经版”的n1值即客运排列方案显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创新版”则比较随机难以找到规律.结论:内经的排列顺序更为合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曹式丽运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验案二则

    IgA肾病作为肾脏病领域难点问题,中医药个体化防治有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对IgA肾病的中医药防治颇有心得.通过撷选曹式丽教授中医治疗IgA肾病典型医案,直观阐释其重视标实毒损、正虚络瘀,强调祛邪调补并重,关注中医宏观辨证与病理形态观察的整合等学术特点,并对其广义毒损的界定、肾络瘀滞的成因与特征予以分析,初步总结其IgA肾病临床用药特点,为IgA肾病综合防治方案优化与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完善提供借鉴.

    作者:窦一田;杨洪涛;林燕;张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围绝经期失眠从心肾论治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此期冲任渐虚、天癸将竭,失眠是其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其高发生率严重影响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故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及临床实践发现,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分型主要为心血不足型、肾阴亏虚型和心肾不交型3个主要证型,同时对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深入分析,并列举各型常用代表方剂和病案,进而从心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可行性进行阐释,希望对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杨军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皮肤病望诊阐发

    中医四诊中望诊居于首位.皮肤病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病多有形可征、有色可观,进一步决定了“望诊”在皮肤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谭城教授经多年揣摩,在中医整体观及五行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望诊应以患者突出的外在征象为依据,如个人颜色喜好、形体动作.皮损方面援引取象比类法应用于宏观皮损及微观病理辨证,同时参合“时空”论治,即发病年运气候、十二地支等要素拟“两象定一象”方法,综合分析、灵活取舍归纳并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病理论,以期改变中医皮肤科某些疑难性皮肤病无证可辨或临床疗效欠佳的窘境.

    作者:张琪;杨刚;谭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从积温角度看《黄帝内经》客运太少排序的合理性

    目的:由于历代以来对客运理论都鲜有阐发,以至于当代出现了两种客运的排列方案,一种称为“内经版”,另一种称为“创新版”,故本文旨在探讨哪种更为合理.方法:从积温角度入手,在平均气温、高气温、低气温三个维度对120多个站点一个天千周期内的太少对作赋值分析.结果:“内经版”的n1值即客运排列方案显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创新版”则比较随机难以找到规律.结论:内经的排列顺序更为合理.

    作者:周志;柯资能;吕游;章燕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李振华疏肝健脾、豁痰清心辨治脏躁病经验

    李振华教授在研究脏躁病的过程中,认为该病病因缘于精神受到刺激,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水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旺盛出现神经失控和思维混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此肝、脾、心、肾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治疗以“通”字为先,宜疏通肝气,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痰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依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李振华教授研制出“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病.

    作者:华荣;孙景波;李郑生;张正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诠释“恬淡虚无”及其哲学基础

    运用哲学思维及文字释义,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阐释.文中提到的“淡泊名利、清静安逸、道通为一”的原象观皆来自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属于中国的心灵哲学.提出“恬淡的心灵或意识层面是淡雅、淡定以内守精神”“依其法道,于心身健康,则恬淡为重,于心灵哲学,以虚无观筑其根基”,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中医的防病治病,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人类心灵健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医学人文学、叙事医学的出现,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内心感受,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唯心史观的思维,方能更好地诠释和发展中医理论,更新健康认知的新观念.

    作者:王永炎;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发病率较高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西医缺乏有效防止其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火”为主,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反复发作则因伏邪留伏体内遇诱因而发,脾胃伏火被认为是其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因此着眼于脾胃,从伏邪理论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治疗从清泻伏火兼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着手,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杰;丁维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益肾清利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益肾清利法治疗CGN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科CGN患者89例,采用益肾清利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蛋白尿、肾功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6、9个月总有效率上升,IgAN疗效较好;治疗9个月疗效佳,IgAN疗效显著;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者UTP下降率明显提高,肾功能不全代偿组患者Bun、Scr、eGFR的变化差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的肾功能治疗24个月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肾清利法治疗能较好地控制CGN蛋白尿,加用雷公藤多苷片可提高疗效,控制蛋白尿,有助于稳定肾功能.

    作者:俞曼殊;盛梅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思路探析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作者:张丹丹;温成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从脾肾论治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属于中医学“瘿病”“虚劳”范畴.基于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方面探讨桥本甲减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提出“脾肾两虚则化气行水不能、血液运行无力”为其基本病机,病理因素离不开水湿、痰浊、瘀血,同时结合“益火补土”及“治未病”思想,进而总结出从脾肾治疗及预防桥本甲减的经验,强调临证治疗时“健脾不忘化湿祛瘀,补肾注重阴阳双调”的重要性,以期此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周凯伦;王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温通针法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形态学和IL-4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验证温通针法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的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利用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对大鼠进行基础致敏实验后,采用卵清蛋白溶液滴入鼻腔引起大鼠过敏性鼻炎来制造模型,通过温通针法干预模型大鼠观察血清中IL-4表达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温通针法可以抑制致炎因子IL-4表达和炎性细胞在鼻黏膜的聚集并对黏膜进行修复.结论:温通针法通过干预炎症靶物IL-4起到对炎症介质的抑制和对黏膜组织炎性细胞聚集阻滞的作用,以此来修复黏膜组织起到治疗的作用机制.

    作者:田永萍;郑先丽;雒海燕;赵耀东;刘翔毅;姜影;马承旭;王明娟;刘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阴阳学说研究

    隐喻在中医思维中无所不在.实体隐喻能合理阐释阴阳配伍,揭示人与自然同构,但对阴阳归属的矛盾冲突、“尚阳”思想、阴阳交互机制、阴阳循环论等中医学困惑缺乏足够解释力,且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太宽泛,导致施治中的盲目.过程隐喻能弥补其缺陷,将统摄万物的阴阳视为渐进式变化性存在,通过量变质变规律解释动态平衡,将中医施治聚焦阴阳变化,从全局出发,追求阴阳变化的整体性,不计较单一虚实补泻,从而提升隐喻性思维对中医临床阐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孔令诩运用调肝三法治疗心胃疾病临证思考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舍魂,心得肝助而血脉通利,肝得心助而肝体柔和,情志得舒;“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调脾健胃当与疏肝并举;心胃相关,经脉相系,心中少火下行,温胃降纳腐熟;脾胃纳运有常,化生气血,心神得养.中国中医科学院孔令诩教授治疗心胃诸疾守证而不限于症,不仅考虑心胃更是时时顾护肝性,体阴而用阳,从肝气、肝阳和肝阴角度提出调肝三法:疏肝、凉肝与柔肝,临证舌脉合参辨证施治,以柴胡、郁金、川楝子、枳壳、香附、枳壳等疏肝解郁,丹皮、栀子、黄芩、龙骨、牡蛎等镇肝凉肝,麦冬、白芍、沙参、生地、龟板、酸枣仁等柔肝润肝,临证疗效显著.

    作者:高雅;徐旻灏;黄江鹏;徐世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吴银根治疗支气管扩张诊疗思路与用药特色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治愈率较低的特点.由于病情反复发展,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肺组织及肺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生活质量也明显受到严重影响.而目前的治疗方案西药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以减少急性加重期的次数,但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不佳.而中医药在改善机体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通过临床门诊医案,总结上海市名老中医吴银根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的诊疗思路与用药特色,以传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作者:程雪;方泓;吴银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眼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甲钴胺、强的松片等西药治疗,治疗后14d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完成30例,对照组完成31例,治疗组愈显率86.6%优于对照组70.9%;治疗组疱疹结痂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眼部损害临床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均有效,电针结合放血疗法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能快速缓解疼痛,促进疱疹结痂,减少眼部损害,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作者:曾慧;陈纯涛;黄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价指标的文献分析

    目的:收集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临床试验报告的疗效评价指标,分析各类指标的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方法:文献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文献信息制作调查表,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文献220篇,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理化指标、临床症状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终点事件指标和生存质量指标使用相对较少.使用频次高的指标组合为理化指标+症状指标+安全性指标.结论:中医药治疗UA的疗效评价目前主要依赖于理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指标的改善,缺乏生存质量指标和循证医学所关注的终点事件指标.

    作者:徐福雪;戴国华;王鑫浩;高武霖;陈士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穴位埋线对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血红蛋白及动脉血气的影响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血红蛋白(Hb)和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景天组、埋线A组、埋线B组和埋线C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低压氧仓模拟高原环境的方法制备急性高原缺氧大鼠模型后,红景天组于造模前后均灌胃1周,每日1次;埋线A、B、C组分别于造模前1周、造模后1周及造模前后各1周埋线治疗1次,观察Hb含量及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b显著升高,动脉血气各项指标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3个埋线组及红景天组Hb均明显降低,PaO2、PaCO2、SaO2及埋线C组的pH值显著升高,以埋线C组对Hb含量、PaO2、PaCO2、SaO2干预效果为明显.结论:穴位埋线能明显降低急性高原缺氧大鼠Hb含量,并不同程度升高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的含量,对急性高原缺氧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治疗效果与埋线时机与频次有关.

    作者:汪永锋;徐亚莉;金建军;王士源;高晓娟;孙鹏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及思考

    中医养生理论的既往研究多侧重于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归纳整理,反复归纳但鲜有创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近年来,对其研究已深入到从养生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通过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开展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研究,以及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相关研究和中医养生理论的专题研究.据此,本文结合近10年来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文献,对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加以整理,以此提出如何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发展.

    作者:高健;倪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柴胡和黄芩配伍的研究进展

    配伍是中药复方用药的特色和优势,而药对则是常见的配伍形式.柴胡、黄芩配伍出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方,是张仲景柴胡系列方剂中具代表意义的基本配伍,也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柴胡和黄芩配伍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志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都有显著疗效.研究显示,柴胡、黄芩配伍具有保肝利胆、抗病毒、解热抗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故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柴胡、黄芩配伍进行综述,根据黄芩的主要药效成分黄酮类及柴胡和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均具有抗抑郁作用,且配伍后黄芩苷和柴胡皂苷溶出率均提高,以及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的柴胡类方(柴胡为君药)多常配伍黄芩清热泻火等推断,即柴胡配伍黄芩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抑郁作用,但仍需学者进一步证实.

    作者:李亚芹;瞿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探析痹症临床辨治规律

    从“六经为百病立法”之说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阐释和临床应用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六经辨证不独为外感病而设,亦可指导杂病的辨证治疗.故以痹症为例,通过系统梳理《伤寒论》六经病证相应的理法方药,结合痹症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初步探讨痹症的六经证治规律.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作者:杜盼盼;朱辉;朱爱松;姜兆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