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陈纯涛;黄蜀
目的:回顾性分析益肾清利法治疗CGN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科CGN患者89例,采用益肾清利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蛋白尿、肾功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6、9个月总有效率上升,IgAN疗效较好;治疗9个月疗效佳,IgAN疗效显著;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者UTP下降率明显提高,肾功能不全代偿组患者Bun、Scr、eGFR的变化差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的肾功能治疗24个月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肾清利法治疗能较好地控制CGN蛋白尿,加用雷公藤多苷片可提高疗效,控制蛋白尿,有助于稳定肾功能.
作者:俞曼殊;盛梅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李振华教授在研究脏躁病的过程中,认为该病病因缘于精神受到刺激,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水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旺盛出现神经失控和思维混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此肝、脾、心、肾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治疗以“通”字为先,宜疏通肝气,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痰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依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李振华教授研制出“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病.
作者:华荣;孙景波;李郑生;张正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为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比较不同经脉异常所引起的病候差异.方法:将19只小型猪随机分为胃经不通组(7只)、肾经不通组(7只)和对照组(5只),用凝胶注射法分别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对照组只作麻醉处理,饲养7~9周观察相关指标.结果:胃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低于肾经组,腰围体躯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肾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极显著低于胃经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高于胃经组,第1门齿长度极显著大于其他2组.结论:凝胶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后,小型猪可分别出现与胃经-胃腑和肾经-泌尿生殖系统特异相关的病候,证明经脉不通是导致相关经脉病候的病理机制之一,且存在经脉的差异.
作者:李宏彦;王燕平;佘锐萍;贾术永;周文婷;李恒;张洋;王广军;田宇瑛;王泽;张维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收集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临床试验报告的疗效评价指标,分析各类指标的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方法:文献检索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文献信息制作调查表,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文献220篇,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理化指标、临床症状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终点事件指标和生存质量指标使用相对较少.使用频次高的指标组合为理化指标+症状指标+安全性指标.结论:中医药治疗UA的疗效评价目前主要依赖于理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指标的改善,缺乏生存质量指标和循证医学所关注的终点事件指标.
作者:徐福雪;戴国华;王鑫浩;高武霖;陈士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运用哲学思维及文字释义,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阐释.文中提到的“淡泊名利、清静安逸、道通为一”的原象观皆来自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属于中国的心灵哲学.提出“恬淡的心灵或意识层面是淡雅、淡定以内守精神”“依其法道,于心身健康,则恬淡为重,于心灵哲学,以虚无观筑其根基”,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中医的防病治病,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人类心灵健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医学人文学、叙事医学的出现,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内心感受,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唯心史观的思维,方能更好地诠释和发展中医理论,更新健康认知的新观念.
作者:王永炎;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对晚期肺癌患者瘤体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晚期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迪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者近期缓解情况及瘤体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比较观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Karnofsky,KP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56.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KPS评分总提高率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肺癌疗效确切,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周念祖老师善用温热药物,强调在辨证基础上可以早用广用.故主要介绍其将补托应用于创面难愈类疾病的治疗.认为此类疾病病程久、反复加重伴发感染,与气的防御和推动功能低下有关,故以气虚火衰立论.治疗上补托以黄芪重用配白芷为基础,见火衰则加温阳之品,见标实则攻毒祛邪,以益气补火为先导推动透托搜剔、行气活血、清热散结更能直达病处.以阴阳为纲统摄标本,或见气虚火衰即益气补火,又常反复斟酌标本缓急.从实际出发,用药似不合常规,实则着眼临床,大胆任用温阳补托药物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学习研究.
作者:尚鹏鑫;杨仕年;林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儒医是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结合的载体.故以清代蜀中儒医刘福庆、刘莹父子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儒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刘氏父子由儒转医的深层原因进行阐析,认为刘氏家族世代习儒,格物致知、济世救人、知医为孝是促使其由儒转医、医儒结合的客观条件,在他们身上有着儒学和医学的双重特性,集中反映出“医儒同道”的文化色彩.刘氏父子自儒转医、儒医结合的成才路径也使我们思考在当今中医传承中,不应单一地看待中医理论体系而忽视其背后的儒家文化.
作者:高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晚钠电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中异常增高并参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现代医学对心衰心律失常的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使用局限性和患者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医药可综合干预心脏功能和电生理,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一些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及单体已被证实具有抑制晚钠电流的作用,晚钠电流可成为未来研究中医药干预心衰心律失常的新靶点之一.
作者:刘璐;刘静;高群;林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处于正邪斗争的初期或极期,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强力祛邪、防邪伤正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路.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必须辨明兼夹之邪,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其传变规律更为复杂,如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生理病理规律、经络相传规律以及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等均应熟练掌握.可借鉴西医学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采用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情志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防情志生变.
作者:何光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机关键为虚热毒瘀,在治疗上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采用补虚祛邪并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方药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又加强了治疗的针对性,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王义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中医治疗本病有其优势.一是多动症从疳论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疳证表现,辅以从疳论治能提高疗效.多动症患儿的营养、消化功能改变以往中西医也已有发现.二是多动症从疳论治原理探讨.传统对多动症、疳证的病机、证候认识有较大差别,主要从阴-阳角度认识,其辨证多离不开“阳亢”“热”“火”.疳证则主要从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角度认识;多动症辨证离不开“阳”“火”,主要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以“动”为主要特征,但“神不足”也是多动症“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多动症之“动”除“阳”“火”之外,“气虚”“阳虚”“精亏”等“阴证”也应占重要地位.疳证之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正是加重或者导致“气虚”“阳虚”“精亏”,所以多动症与疳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辅以从疳论治.
作者:邵晶晶;于峥;翟志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病程的关系,明确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演变规律.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492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53例,非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39例,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个证候要素中血瘀、血虚、气滞、气虚、内毒、寒凝、痰浊、阳虚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内毒产生→脉络损伤、痰浊内生→阳气损伤、寒凝脉络→肾虚水停.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随着病程的延长,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作者:王永刚;尚俊平;齐婧;钟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阳郁厥逆和肝脾郁滞之证.笔者发现四逆散同样也可以治疗以胸闷为主症的阳郁证.胸闷一症与少阴心肾关系为密切,而四逆散的病机关键在于少阴阳郁,因此以四逆散治疗阳郁胸闷收效甚佳.故从阳郁胸闷与脏腑的关系、病因病机、四逆散治疗机理、临床医案等多方面论证,以求临证之时对四逆散的灵活运用.
作者:李凡;薛一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养生理论的既往研究多侧重于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归纳整理,反复归纳但鲜有创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近年来,对其研究已深入到从养生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通过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开展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研究,以及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相关研究和中医养生理论的专题研究.据此,本文结合近10年来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文献,对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加以整理,以此提出如何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发展.
作者:高健;倪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IgA肾病作为肾脏病领域难点问题,中医药个体化防治有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对IgA肾病的中医药防治颇有心得.通过撷选曹式丽教授中医治疗IgA肾病典型医案,直观阐释其重视标实毒损、正虚络瘀,强调祛邪调补并重,关注中医宏观辨证与病理形态观察的整合等学术特点,并对其广义毒损的界定、肾络瘀滞的成因与特征予以分析,初步总结其IgA肾病临床用药特点,为IgA肾病综合防治方案优化与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完善提供借鉴.
作者:窦一田;杨洪涛;林燕;张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配伍是中药复方用药的特色和优势,而药对则是常见的配伍形式.柴胡、黄芩配伍出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方,是张仲景柴胡系列方剂中具代表意义的基本配伍,也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柴胡和黄芩配伍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志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都有显著疗效.研究显示,柴胡、黄芩配伍具有保肝利胆、抗病毒、解热抗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故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柴胡、黄芩配伍进行综述,根据黄芩的主要药效成分黄酮类及柴胡和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均具有抗抑郁作用,且配伍后黄芩苷和柴胡皂苷溶出率均提高,以及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的柴胡类方(柴胡为君药)多常配伍黄芩清热泻火等推断,即柴胡配伍黄芩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抑郁作用,但仍需学者进一步证实.
作者:李亚芹;瞿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使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高血压病常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中检索高血压相关文献,利用专有的文本工具进行信息提取,通过反复清洗、去除噪音、分析治疗高血压病的常见养生保健方法.结果:高血压病中医养生要重视修身养性、节制饮食,针灸、按摩(含推拿)、导引、打太极拳、保健功是高血压病常见保健方法,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阳心经是针灸的常用经脉,足三里、大椎、肾俞、关元、气海是常用的穴位贴敷部位,百合、三七、山药、山楂等常用于药膳食疗中.结论:当前中医养生保健临床研究较少、缺少循证证据的情况下,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高血压病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索高血压病的常用保健方法,为高血压病患者开展自我保健提供支持.
作者:王丽颖;郑光;赵学尧;韩学杰;白卫国;王跃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针对当代疾病的特点,仝小林教授提出“新病机十九条”,故对其“新内经十九条”简要释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了病因病位等内容,如皆属于“膜、神、髓、脾、络”均可归属于“病位”,皆属于“燥、佚”等可归属于“病因”.条文或依照临床经验对疾病传统病机、治法进行新的思考,如感冒的病机病位、脏腑风湿论、凉燥郁火的病机、顶焦神系与髓系的理论以及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急性反复性发作疾病、脏纤维化的治疗等;或可反映当代老年病、慢性病、多代谢紊乱性疾病(脾瘅)、心理性疾病与医(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如脾瘅、老年性抑郁症、癔病、神志性疾病等.以上诸条多是对疾病规律的精要概括,在临床运用时可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以运用.
作者:逄冰;赵林华;刘文科;宋斌;周毅德;于晓彤;何丽莎;王涵;顾成娟;沈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郭维琴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冠心病,认为心气虚为冠心病发病之本,血脉瘀阻为发病之标,气虚血瘀为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法为治疗的基本法则,同时配合理气自拟经验方.临床中辨证施治,结合辨析患者的伴随症状、舌苔情况及合并的西医相关疾病或已有的相关检查结果,在自拟经验方的基础上给予加减用药,药物或者针对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或者针对舌苔变化予以加强活血,配合健脾、祛湿或者针对治疗患者的合并病,整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王欢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