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尚俊平;齐婧;钟伟
针对当代疾病的特点,仝小林教授提出“新病机十九条”,故对其“新内经十九条”简要释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了病因病位等内容,如皆属于“膜、神、髓、脾、络”均可归属于“病位”,皆属于“燥、佚”等可归属于“病因”.条文或依照临床经验对疾病传统病机、治法进行新的思考,如感冒的病机病位、脏腑风湿论、凉燥郁火的病机、顶焦神系与髓系的理论以及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急性反复性发作疾病、脏纤维化的治疗等;或可反映当代老年病、慢性病、多代谢紊乱性疾病(脾瘅)、心理性疾病与医(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如脾瘅、老年性抑郁症、癔病、神志性疾病等.以上诸条多是对疾病规律的精要概括,在临床运用时可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以运用.
作者:逄冰;赵林华;刘文科;宋斌;周毅德;于晓彤;何丽莎;王涵;顾成娟;沈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阳郁厥逆和肝脾郁滞之证.笔者发现四逆散同样也可以治疗以胸闷为主症的阳郁证.胸闷一症与少阴心肾关系为密切,而四逆散的病机关键在于少阴阳郁,因此以四逆散治疗阳郁胸闷收效甚佳.故从阳郁胸闷与脏腑的关系、病因病机、四逆散治疗机理、临床医案等多方面论证,以求临证之时对四逆散的灵活运用.
作者:李凡;薛一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晚钠电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中异常增高并参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现代医学对心衰心律失常的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使用局限性和患者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医药可综合干预心脏功能和电生理,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一些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及单体已被证实具有抑制晚钠电流的作用,晚钠电流可成为未来研究中医药干预心衰心律失常的新靶点之一.
作者:刘璐;刘静;高群;林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舍魂,心得肝助而血脉通利,肝得心助而肝体柔和,情志得舒;“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调脾健胃当与疏肝并举;心胃相关,经脉相系,心中少火下行,温胃降纳腐熟;脾胃纳运有常,化生气血,心神得养.中国中医科学院孔令诩教授治疗心胃诸疾守证而不限于症,不仅考虑心胃更是时时顾护肝性,体阴而用阳,从肝气、肝阳和肝阴角度提出调肝三法:疏肝、凉肝与柔肝,临证舌脉合参辨证施治,以柴胡、郁金、川楝子、枳壳、香附、枳壳等疏肝解郁,丹皮、栀子、黄芩、龙骨、牡蛎等镇肝凉肝,麦冬、白芍、沙参、生地、龟板、酸枣仁等柔肝润肝,临证疗效显著.
作者:高雅;徐旻灏;黄江鹏;徐世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大医精诚”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故从隋唐时期社会政策开明、律法完备、经济繁荣,儒释道文化兼容,先贤诸家先进思想等方面分析其形成背景,旨在倡导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术风范,构建良好的医疗保健环境.“大医精诚”理念是在分裂统一的社会更迭背景下,基于民众对政策开明、律法完备、社会公德的需求,兼容并蓄儒、释、道优秀文化,以及先贤诸家先进思想,结合医学发展现状与需求而产生的.
作者:夏洁楠;王乐;曹洪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隐喻在中医思维中无所不在.实体隐喻能合理阐释阴阳配伍,揭示人与自然同构,但对阴阳归属的矛盾冲突、“尚阳”思想、阴阳交互机制、阴阳循环论等中医学困惑缺乏足够解释力,且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太宽泛,导致施治中的盲目.过程隐喻能弥补其缺陷,将统摄万物的阴阳视为渐进式变化性存在,通过量变质变规律解释动态平衡,将中医施治聚焦阴阳变化,从全局出发,追求阴阳变化的整体性,不计较单一虚实补泻,从而提升隐喻性思维对中医临床阐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联合用药特征.方法: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中,提取应用过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683例慢性肾衰竭住院患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与西药呋塞米(305例,44.66%)、抗生素类药(507例,74.23%)联合应用多,与中药金水宝胶囊(213例,31.19%)、补益剂(391例,57.25%)及活血化瘀剂(390例,57.10%)联合应用多.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联合用药基本符合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及其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可减少慢性肾衰竭患者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或可缓解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病变以及改善认知功能.
作者:赵明明;谢雁鸣;刘峘;张寅;贾萍萍;庄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中医治疗本病有其优势.一是多动症从疳论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疳证表现,辅以从疳论治能提高疗效.多动症患儿的营养、消化功能改变以往中西医也已有发现.二是多动症从疳论治原理探讨.传统对多动症、疳证的病机、证候认识有较大差别,主要从阴-阳角度认识,其辨证多离不开“阳亢”“热”“火”.疳证则主要从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角度认识;多动症辨证离不开“阳”“火”,主要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以“动”为主要特征,但“神不足”也是多动症“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多动症之“动”除“阳”“火”之外,“气虚”“阳虚”“精亏”等“阴证”也应占重要地位.疳证之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正是加重或者导致“气虚”“阳虚”“精亏”,所以多动症与疳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辅以从疳论治.
作者:邵晶晶;于峥;翟志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眼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甲钴胺、强的松片等西药治疗,治疗后14d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完成30例,对照组完成31例,治疗组愈显率86.6%优于对照组70.9%;治疗组疱疹结痂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眼部损害临床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均有效,电针结合放血疗法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能快速缓解疼痛,促进疱疹结痂,减少眼部损害,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作者:曾慧;陈纯涛;黄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运用哲学思维及文字释义,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阐释.文中提到的“淡泊名利、清静安逸、道通为一”的原象观皆来自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属于中国的心灵哲学.提出“恬淡的心灵或意识层面是淡雅、淡定以内守精神”“依其法道,于心身健康,则恬淡为重,于心灵哲学,以虚无观筑其根基”,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中医的防病治病,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人类心灵健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医学人文学、叙事医学的出现,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内心感受,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唯心史观的思维,方能更好地诠释和发展中医理论,更新健康认知的新观念.
作者:王永炎;张华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IgA肾病作为肾脏病领域难点问题,中医药个体化防治有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对IgA肾病的中医药防治颇有心得.通过撷选曹式丽教授中医治疗IgA肾病典型医案,直观阐释其重视标实毒损、正虚络瘀,强调祛邪调补并重,关注中医宏观辨证与病理形态观察的整合等学术特点,并对其广义毒损的界定、肾络瘀滞的成因与特征予以分析,初步总结其IgA肾病临床用药特点,为IgA肾病综合防治方案优化与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完善提供借鉴.
作者:窦一田;杨洪涛;林燕;张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从“六经为百病立法”之说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阐释和临床应用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六经辨证不独为外感病而设,亦可指导杂病的辨证治疗.故以痹症为例,通过系统梳理《伤寒论》六经病证相应的理法方药,结合痹症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初步探讨痹症的六经证治规律.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作者:杜盼盼;朱辉;朱爱松;姜兆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儒医是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结合的载体.故以清代蜀中儒医刘福庆、刘莹父子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儒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刘氏父子由儒转医的深层原因进行阐析,认为刘氏家族世代习儒,格物致知、济世救人、知医为孝是促使其由儒转医、医儒结合的客观条件,在他们身上有着儒学和医学的双重特性,集中反映出“医儒同道”的文化色彩.刘氏父子自儒转医、儒医结合的成才路径也使我们思考在当今中医传承中,不应单一地看待中医理论体系而忽视其背后的儒家文化.
作者:高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益肾清利法治疗CGN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科CGN患者89例,采用益肾清利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蛋白尿、肾功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6、9个月总有效率上升,IgAN疗效较好;治疗9个月疗效佳,IgAN疗效显著;加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者UTP下降率明显提高,肾功能不全代偿组患者Bun、Scr、eGFR的变化差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的肾功能治疗24个月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肾清利法治疗能较好地控制CGN蛋白尿,加用雷公藤多苷片可提高疗效,控制蛋白尿,有助于稳定肾功能.
作者:俞曼殊;盛梅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机关键为虚热毒瘀,在治疗上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采用补虚祛邪并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方药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又加强了治疗的针对性,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王义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慢性肾脏病是不可逆、进行性病变,其发生机制是一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肾脏纤维化是其直接原因,肾脏纤维化病变的直接原因是细胞外基质异常增生和细胞变性而失去原有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聚集是肾脏纤维化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大量的研究显示在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细胞信号通路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肾脏纤维化病变进程中对病变的启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其功能调控作用可能与SIRTs/NF-κB密切相关.应用芪归益肾方对实验动物的研究中发现,中药方剂对于促纤维化因子TGF-β1有明显抑制调控和抑制细胞外基质作用,其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SIRTs/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抑制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魏明刚;何伟明;熊佩华;孙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病程的关系,明确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演变规律.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492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53例,非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39例,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个证候要素中血瘀、血虚、气滞、气虚、内毒、寒凝、痰浊、阳虚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内毒产生→脉络损伤、痰浊内生→阳气损伤、寒凝脉络→肾虚水停.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随着病程的延长,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作者:王永刚;尚俊平;齐婧;钟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熏洗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诊治的骨性膝关节炎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成2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自拟中药熏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晨僵、压痛、功能及WOMAC评分、炎性因子、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9%高于对照组的75.8%;2组患者晨僵、疼痛、功能及WOMAC评分等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IL-17、IL-23、CRP水平含量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自拟中药熏洗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骨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小,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鑫;曹得玉;静晓明;魏福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郭维琴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冠心病,认为心气虚为冠心病发病之本,血脉瘀阻为发病之标,气虚血瘀为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法为治疗的基本法则,同时配合理气自拟经验方.临床中辨证施治,结合辨析患者的伴随症状、舌苔情况及合并的西医相关疾病或已有的相关检查结果,在自拟经验方的基础上给予加减用药,药物或者针对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或者针对舌苔变化予以加强活血,配合健脾、祛湿或者针对治疗患者的合并病,整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王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为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比较不同经脉异常所引起的病候差异.方法:将19只小型猪随机分为胃经不通组(7只)、肾经不通组(7只)和对照组(5只),用凝胶注射法分别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对照组只作麻醉处理,饲养7~9周观察相关指标.结果:胃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低于肾经组,腰围体躯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肾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极显著低于胃经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高于胃经组,第1门齿长度极显著大于其他2组.结论:凝胶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后,小型猪可分别出现与胃经-胃腑和肾经-泌尿生殖系统特异相关的病候,证明经脉不通是导致相关经脉病候的病理机制之一,且存在经脉的差异.
作者:李宏彦;王燕平;佘锐萍;贾术永;周文婷;李恒;张洋;王广军;田宇瑛;王泽;张维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