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郭维琴辨治冠心病遣方用药规律初探

王欢

关键词:冠心病, 辨治, 辨舌, 辨病, 用药规律, 郭维琴
摘要:郭维琴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冠心病,认为心气虚为冠心病发病之本,血脉瘀阻为发病之标,气虚血瘀为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法为治疗的基本法则,同时配合理气自拟经验方.临床中辨证施治,结合辨析患者的伴随症状、舌苔情况及合并的西医相关疾病或已有的相关检查结果,在自拟经验方的基础上给予加减用药,药物或者针对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或者针对舌苔变化予以加强活血,配合健脾、祛湿或者针对治疗患者的合并病,整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王好古“寒中证”治法探要

    在《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基础上,张元素阐发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认为人之患病在于“本气虚”,故其脏腑辨证理论又尤重于探讨各脏腑虚损证治,其中关于脾胃虚损的探讨更是贯穿于易水学派发展的始终.在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的指导下,李东垣、王好古先后阐发了脾胃虚损“热中证”“寒中证”的治法,形成了脾胃虚损证治的完整体系.脾胃虚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脾胃内伤初期的“热中证”之后尚有“外阳内阴”“内外俱阴”或“中寒湿盛”的不同证型演变.王好古对各种“寒中证”的辨证论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这些认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炼可为临床脾胃虚损辨治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郭彦麟;陈东梅;孙钰;任北大;王泷;张保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曹式丽运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验案二则

    IgA肾病作为肾脏病领域难点问题,中医药个体化防治有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对IgA肾病的中医药防治颇有心得.通过撷选曹式丽教授中医治疗IgA肾病典型医案,直观阐释其重视标实毒损、正虚络瘀,强调祛邪调补并重,关注中医宏观辨证与病理形态观察的整合等学术特点,并对其广义毒损的界定、肾络瘀滞的成因与特征予以分析,初步总结其IgA肾病临床用药特点,为IgA肾病综合防治方案优化与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完善提供借鉴.

    作者:窦一田;杨洪涛;林燕;张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病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病程的关系,明确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演变规律.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492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53例,非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39例,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个证候要素中血瘀、血虚、气滞、气虚、内毒、寒凝、痰浊、阳虚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内毒产生→脉络损伤、痰浊内生→阳气损伤、寒凝脉络→肾虚水停.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随着病程的延长,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作者:王永刚;尚俊平;齐婧;钟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思路探析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作者:张丹丹;温成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晚钠电流——中医药干预心衰心律失常的新靶点

    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晚钠电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中异常增高并参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现代医学对心衰心律失常的治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使用局限性和患者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医药可综合干预心脏功能和电生理,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一些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及单体已被证实具有抑制晚钠电流的作用,晚钠电流可成为未来研究中医药干预心衰心律失常的新靶点之一.

    作者:刘璐;刘静;高群;林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吴银根治疗支气管扩张诊疗思路与用药特色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治愈率较低的特点.由于病情反复发展,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肺组织及肺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生活质量也明显受到严重影响.而目前的治疗方案西药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以减少急性加重期的次数,但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不佳.而中医药在改善机体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通过临床门诊医案,总结上海市名老中医吴银根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的诊疗思路与用药特色,以传承其宝贵的临床经验.

    作者:程雪;方泓;吴银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雪莲细胞培养物活血化瘀及抗炎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雪莲细胞培养物的活血化瘀及抗子宫内膜异物炎症的作用.方法:以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浴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以子宫引入异物的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炎症模型,观察致炎子宫肿胀程度并检测炎性介质.结果:连续给药7d,雪莲细胞培养物低剂量组(35mg/kg)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雪莲细胞培养物高、中、低剂量组(140、70、35 mg/kg)可明显降低全血黏度10、全血黏度200,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雪莲细胞培养物高、中剂量组(140、70 mg/kg)对于大鼠子宫内膜异物的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致炎子宫的肿胀率;雪莲细胞培养物高、中、低剂量组(140、70、35 mg/kg)可明显降低致炎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雪莲细胞培养物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对大鼠子宫内膜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彦礼;刘雅萍;高俊鹏;王敦方;徐航宇;马旭冉;杨伟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阴阳学说研究

    隐喻在中医思维中无所不在.实体隐喻能合理阐释阴阳配伍,揭示人与自然同构,但对阴阳归属的矛盾冲突、“尚阳”思想、阴阳交互机制、阴阳循环论等中医学困惑缺乏足够解释力,且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太宽泛,导致施治中的盲目.过程隐喻能弥补其缺陷,将统摄万物的阴阳视为渐进式变化性存在,通过量变质变规律解释动态平衡,将中医施治聚焦阴阳变化,从全局出发,追求阴阳变化的整体性,不计较单一虚实补泻,从而提升隐喻性思维对中医临床阐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作者:石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从脾肾论治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属于中医学“瘿病”“虚劳”范畴.基于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方面探讨桥本甲减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提出“脾肾两虚则化气行水不能、血液运行无力”为其基本病机,病理因素离不开水湿、痰浊、瘀血,同时结合“益火补土”及“治未病”思想,进而总结出从脾肾治疗及预防桥本甲减的经验,强调临证治疗时“健脾不忘化湿祛瘀,补肾注重阴阳双调”的重要性,以期此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周凯伦;王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四逆散加减治疗阳郁胸闷探讨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阳郁厥逆和肝脾郁滞之证.笔者发现四逆散同样也可以治疗以胸闷为主症的阳郁证.胸闷一症与少阴心肾关系为密切,而四逆散的病机关键在于少阴阳郁,因此以四逆散治疗阳郁胸闷收效甚佳.故从阳郁胸闷与脏腑的关系、病因病机、四逆散治疗机理、临床医案等多方面论证,以求临证之时对四逆散的灵活运用.

    作者:李凡;薛一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型猪胃经与肾经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比较观察

    目的:为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比较不同经脉异常所引起的病候差异.方法:将19只小型猪随机分为胃经不通组(7只)、肾经不通组(7只)和对照组(5只),用凝胶注射法分别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对照组只作麻醉处理,饲养7~9周观察相关指标.结果:胃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低于肾经组,腰围体躯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肾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极显著低于胃经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高于胃经组,第1门齿长度极显著大于其他2组.结论:凝胶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后,小型猪可分别出现与胃经-胃腑和肾经-泌尿生殖系统特异相关的病候,证明经脉不通是导致相关经脉病候的病理机制之一,且存在经脉的差异.

    作者:李宏彦;王燕平;佘锐萍;贾术永;周文婷;李恒;张洋;王广军;田宇瑛;王泽;张维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及提纲问题探析

    探讨《伤寒论》少阳病的特点并进行剖析,故从少阳病易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易生痰、生饮、生水,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厥阴之气不和等特点来阐述.作为一经病的提纲主要指这经病的主要证候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在描述的手段上,可以是这经病主要证候的病机、临床表现及病变特点.笔者梳理了历代医家对少阳病提纲的看法,以及论证第263条可当之无愧地作为少阳病提纲的观点.

    作者:包雨晴;石银龙;周春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张学文既病防变的学术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处于正邪斗争的初期或极期,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强力祛邪、防邪伤正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路.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必须辨明兼夹之邪,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其传变规律更为复杂,如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生理病理规律、经络相传规律以及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等均应熟练掌握.可借鉴西医学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采用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情志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防情志生变.

    作者:何光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儿童多动症从疳论治探讨

    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中医治疗本病有其优势.一是多动症从疳论治.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疳证表现,辅以从疳论治能提高疗效.多动症患儿的营养、消化功能改变以往中西医也已有发现.二是多动症从疳论治原理探讨.传统对多动症、疳证的病机、证候认识有较大差别,主要从阴-阳角度认识,其辨证多离不开“阳亢”“热”“火”.疳证则主要从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角度认识;多动症辨证离不开“阳”“火”,主要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以“动”为主要特征,但“神不足”也是多动症“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多动症之“动”除“阳”“火”之外,“气虚”“阳虚”“精亏”等“阴证”也应占重要地位.疳证之脾虚、脾胃纳运功能失调,正是加重或者导致“气虚”“阳虚”“精亏”,所以多动症与疳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辅以从疳论治.

    作者:邵晶晶;于峥;翟志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裘吉生巧用郁金临床特色探析

    裘吉生是近代中医史上杰出的临床家、教育家、出版家、藏书家和医事活动家,其学术底蕴深厚,临床经验丰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验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对郁金这味药见解独到,运用巧妙,疗效显著,是其临证处方的一大特色,并将郁金广泛运用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及妇儿科病证中.具体而言,裘吉生对郁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除胀满、助湿化、解肺郁、开心窍、止疼痛以及清热毒6个方面,扩大了郁金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明确了郁金的运用指征,认真总结其用药特色对当今临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畅;董晓薇;徐建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儿科应用小青龙汤的证治规律

    目的:探讨儿科应用小青龙汤的证治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运用小青龙汤的儿科医案137例,对医案记录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规范,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数分析、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等方法.结果:男性患儿、华东地区、冬季、肺系疾病应用小青龙汤频率较高;儿科应用本方的症状指征为咳嗽、气喘、咯痰、痰鸣、苔白,主要兼症有表证、气虚证、阳虚证、里热证等;应用时多8味药物合用,加味药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频次较高;干姜、白芍、五味子的用量比例比《伤寒论》有所增大.结论:现代儿科应用小青龙汤时在证候、用药、剂量等方面与《伤寒论》有所不同,为本方在儿科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杨淑慧;丁吉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选穴规律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2007-2017)文献数据库中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处方,采用该平台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10年小儿泄泻的推拿选穴规律.结果:共筛选小儿泄泻推拿处方551个,涉及78个穴位,其中常用穴位(应用频次≥20)27个,频次4127次,占穴位总频次的94.87%.得到常用穴位组合共137个,其中2个穴位组合38组,3个穴位组合51组,4个穴位组合35组,5个穴位组合13组.结论: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核心穴位为脾经、大肠经、腹、七节骨、龟尾、脊柱、脐、足三里8穴,可以作为小儿泄泻的基础推拿处方供临床参考.

    作者:杜君威;葛湄菲;周姝君;孙潇君;戴伲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周念祖运用补托法经验

    周念祖老师善用温热药物,强调在辨证基础上可以早用广用.故主要介绍其将补托应用于创面难愈类疾病的治疗.认为此类疾病病程久、反复加重伴发感染,与气的防御和推动功能低下有关,故以气虚火衰立论.治疗上补托以黄芪重用配白芷为基础,见火衰则加温阳之品,见标实则攻毒祛邪,以益气补火为先导推动透托搜剔、行气活血、清热散结更能直达病处.以阴阳为纲统摄标本,或见气虚火衰即益气补火,又常反复斟酌标本缓急.从实际出发,用药似不合常规,实则着眼临床,大胆任用温阳补托药物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学习研究.

    作者:尚鹏鑫;杨仕年;林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孙思邈“大医精诚”形成背景探析

    “大医精诚”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故从隋唐时期社会政策开明、律法完备、经济繁荣,儒释道文化兼容,先贤诸家先进思想等方面分析其形成背景,旨在倡导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术风范,构建良好的医疗保健环境.“大医精诚”理念是在分裂统一的社会更迭背景下,基于民众对政策开明、律法完备、社会公德的需求,兼容并蓄儒、释、道优秀文化,以及先贤诸家先进思想,结合医学发展现状与需求而产生的.

    作者:夏洁楠;王乐;曹洪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仝小林“新病机十九条”阐释概要

    针对当代疾病的特点,仝小林教授提出“新病机十九条”,故对其“新内经十九条”简要释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了病因病位等内容,如皆属于“膜、神、髓、脾、络”均可归属于“病位”,皆属于“燥、佚”等可归属于“病因”.条文或依照临床经验对疾病传统病机、治法进行新的思考,如感冒的病机病位、脏腑风湿论、凉燥郁火的病机、顶焦神系与髓系的理论以及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急性反复性发作疾病、脏纤维化的治疗等;或可反映当代老年病、慢性病、多代谢紊乱性疾病(脾瘅)、心理性疾病与医(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如脾瘅、老年性抑郁症、癔病、神志性疾病等.以上诸条多是对疾病规律的精要概括,在临床运用时可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以运用.

    作者:逄冰;赵林华;刘文科;宋斌;周毅德;于晓彤;何丽莎;王涵;顾成娟;沈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