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余曙光;高燕;唐勇;唐佳;周奇志
目的:分析温阳补肾法结合运动指导对预防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选取140例POR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0例,均给予温阳补肾法联合碳酸钙D3咀嚼片治疗,观察组加用运动指导,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骨密度(BMD)变化以及卵巢储备功能变化,并比较其2年随访期间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共有47例(33 57%)患者确诊骨质疏松,其中观察组、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12.86%、51.43%.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骨钙素、PGDF、IGF-1、BMD均升高,sVCAM-1均降低,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2组患者治疗前后基础FSH、基础E2及AMH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温阳补肾法结合运动指导能够明显降低POR患者骨质疏松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与恢复血清骨钙素、PDGF、IGF-1水平及降低sVCAM-1水平、增加骨密度等作用有关.
作者:王晓霜;黄好;万锐杰;贾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天癸”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中医学词汇,天癸的充盈衰竭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存在一定的理论相关性.故试通过总结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肾精”“天癸”理论的内涵,初步探讨“天癸”“肾精”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关系,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与肾精、天癸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亏虚、天癸衰竭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与成脂分化机制途径影响骨代谢平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看作是肾精与天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在细胞层面的微观体现.在治疗方面,初步提出补肾精益天癸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作者:童伟伟;樊巧玲;谭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
作者:林连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培养至5代的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黄芪多糖组、模型+美托洛尔组,观察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ROS、LDH、MD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ROS、MDA含量、LDH漏出率均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下降;黄芪多糖干预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ROS、MDA含量、LDH漏出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细胞活性升高.结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抑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减少氧化应激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细胞.
作者:王红芹;孙明杰;武乾;石晓路;孙丽华;吴旸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从疾病的认识、辨证、用药论治三方面介绍吴承艳教授治疗湿疹的临证经验,认为风、寒、湿是湿疹的诱发因素,痰、热是该病的基本病理因素,辨证不仅在于辨风、湿、热之孰轻孰重,还在于辨体质而扶正、辨三焦而祛邪;治法以疏风、清热、祛湿、养血、脱敏为主,因人施治,分期论治,早期湿疹多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中期血分有热宜清营汤加减,湿重于热宜三妙汤加减;慢性期则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强调内外合治,重视平素调护是治疗湿疹之关键.文末举验案一则,以供思路借鉴.
作者:陈相宜;吴承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p-PERK、p-IRE1α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食组、高脂对照组、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5组各12只,高脂饲料造模,取相应穴位给予毫针针刺、电针干预4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FFA、TG含量与肝组织TNF-α、IL-6 mRNA及p-PERK、p-IRE1d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示高脂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疏松,细胞内见大量大泡型脂肪空泡,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两电针组效果更明显;各干预组血清FFA、TG含量及肝脏TNF-α、IL-6 mRNA与p-PERK、p-IRE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且电针“丰隆”组表达低于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FFA含量及TNF-α、IL-6mRNA与p-PER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能下调p-PERK、p-IRE1α蛋白和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且电针“丰隆”穴效果更优.
作者:余敏;唐成林;冯启廷;高睿琦;曹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经筋均有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经筋理论中若干“点”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类似但存在歧义的名词表述势必会妨碍经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梳理有关文献载述,理清“点”对于经筋理论的起源性意义,辨明生理性“筋结点”概念的衍变,确定其为经筋理论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将泛滥的病理称谓整合为“结筋病灶点”,正确定义经筋理论中生理和病理“点”的概念,将经筋理论规律性认识的深层引向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
作者:林星星;董宝强;马铁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疏风通络方治疗风哮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其肺功能、血清IL-4和IFN-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哮型CVA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组给予疏风通络方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清IL-4和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76.7%,治疗后2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肺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降低血清IL-4和升高血清IFN-γ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疏风通络方治疗风哮型CVA的疗效较确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血清IL-和增强血清IFN-γ的表达.
作者:陈月宁;翁小光;谢文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回回药方圣世散对先兆流产模型小鼠母胎界面SOCS1、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圣世散的保胎机制.方法:用CBA/J×BALB/C小鼠建立正常妊娠组,CBA/J×DBA/2小鼠建立先兆流产模型对照组及圣世散高、中、低剂量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母胎界面SOCS1、SOCS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先兆流产模型组SOCS1升高,SOCS3降低;与先兆流产模型组比较,圣世散高、中剂量组SOCS1降低,SOCS3升高.结论:圣世散可能通过降低先兆流产小鼠母胎界面SOCS1表达,升高SOCS3表达,调节Th1/Th2的平衡,发挥保胎作用.
作者:邓玉娥;杜小利;李娜;苏莉;张艳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阴阳胜复决定着厥阴病病情的变化与发展,而厥阴病阴阳胜复的关键又于在阳复.《伤寒论》厥阴病中阳气来复,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阳气来复,正气胜邪,阴阳渐趋平衡;二是阴胜格阳,阳复无望或阴寒内盛,阳复不及;三是阳复太过.通过对厥阴病阴阳胜复的分析,不仅可以在临床实践之中判断疾病的预后,同时在临床辨证论治之中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从而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作者:陈有明;杨天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从微观指标和临床症状两方面创建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临床疗效评价参考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研究方法,连续跟踪观察受试者3个月经周期对经前平组和安慰剂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DRSP、“PMS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医生评价表”和“PMS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患者自评表”各条目及总分,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映疗效评价的灵敏指标显著改变.结论:从临床症状和微观指标两方面可以建立PMS肝气逆证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
作者:高冬梅;高明周;安礼;王海军;王杰琼;张惠云;乔明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以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示范为例,形成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技术规范,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以贴敷药物、穴位、时间、刺激强度、疗程、介质为例,探析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结果:贴敷药物的选择多以祛风寒湿药以及活血药为主,贴敷穴位以阿是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应用为常见,贴敷时间以8~12h为宜,贴敷强度以潮红不发度为宜,贴敷的疗程以10~14 d为佳,贴敷介质呈多样性,以姜汁应用为广泛.结论: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以贴敷药物、贴敷穴位、贴敷时间、贴敷刺激强度、贴敷疗程、贴敷介质六要素为主,形成规范化研究思路示范.
作者:吕晓东;刘妍彤;庞立健;刘创;刘勇明;王斯涵;石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陈泽东为20世纪初40年天津市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传授岐黄学术办学授业,他一直谆谆教导学员努力研习中医经典,本人更是倾其心血整理、加注并出版了一系列经典医籍.从文献学的角度,对陈泽东两部医著《国医伤寒课义》《温病讲义》进行研究,指明陈泽东结合教学需要阐释伤寒,深入浅出,重构体系且经注分明;论温病审证求因,堪透病源,治疗温病师法前贤又不囿于旧说,处方用药重视调理脾胃且用药轻灵.
作者:杨木锐;王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恐伤肾”是中医七情内伤的经典论述之一,而肾有“藏精生髓通于脑”的生理功能.“恐伤肾”对肾脏上述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恐伤肾则精却影响生殖功能,二是恐伤肾则精却影响生长发育,三是恐伤肾则髓海不足影响脑的发育,四是恐伤肾则髓海不足影响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文中以古今文献、现代医学实验结果和部分医案为论据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价标准不一、临床研究匮乏、孕期恐惧刺激与子代生长发育及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机制不明等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侯俊林;杨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天”是中国为古老而久远的哲学范畴之一,历代政治家、医家都对“天”有着不同的阐释.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其核心思想为“天”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具有浓厚的神学性质.东汉·张仲景受董氏观点的影响,其所作《伤寒论》在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上都与“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董氏“天人相应”的缩影.但张仲景认为感受自然邪气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天道”所主,同时疾病的发展和向愈受自然及人为干预的双重影响,强调“人为”的作用,具有浓烈的反神学性质,这已背离董氏观点,而与东汉后期出现的“天道自然”观相吻合.故《伤寒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医学价值,同时附带有鲜明的时代政治特点,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
作者:姜涛;包素珍;吕媛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通里”穴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P)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C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经取穴组(内关、通里)、他经取穴组(孔、太渊)、非经非穴组、待治疗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均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电针干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血清MMP-9、TIMP-1含量的变化.结果: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经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心绞痛程度减轻;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均改善ST段分钟数及ST段的下移幅度,非经非穴组仅可改善ST下移幅度,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循经取穴组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含量,血清TIMP-1含量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内关、通里能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含量从而稳定AS斑块来实现的.
作者:张宁;崔瑾;冯麟;孙佳;丁国恒;杨孝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局灶性硬皮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其治疗局灶性硬皮病336例病历资料,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筛选其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处方289首,使用频次在20以上的药物有54味药,总结出常用的药物组合为桑叶、积雪草、茯苓、半夏等,进而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形成新处方6个.结论: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经验丰富,巧妙应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之法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马希晨;郭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YSJB)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调节性T细胞(Tregs)共培养体系中OC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脾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OC和Treg细胞,建立OC-Tregs共培养体系,给予来氟米特(LEF)和YSJB含药血清干预,采用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OC的分化,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对骨吸收功能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regs IL-10、OC HMGB1、RAGE 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液IL-10、HMGB1的含量.结果:与OC+ Tregs+ CIA组比较,OC+ Tregs+ LEF和OC+ Tregs+ YSJB组OC数目和骨吸收陷窝面积显著减少,Tregs IL-10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且共培养体系的IL-10水平显著增加,OC HMGB1、RAGE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共培养体系的HMGB1水平显著降低.结论:YSJB能抑制培养体系中OC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其机制与促进Tregs IL-10的分泌、抑制OCHMGB1、RAGE表达有关.
作者:郭明慧;徐慧慧;李晓亚;王贵;黄晶;吕爽;路相臣;赵宏艳;肖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随着近年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数量的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主要的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对比剂肾病可以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近期及远期死亡率.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水化是临床指南推荐预防对比剂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对比剂肾病防治的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防治方法尚在起步阶段.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对比剂肾病的防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故旨在总结近年来西医、中医防治对比剂肾病方面的新进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中医药预防对比剂肾病启迪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赵凯;高巧营;高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桂枝茯苓丸新识新解.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石瘕证治理论,石瘕证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疗,而桂枝茯苓丸则是治疗石瘕证的代表方.通过分析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的注解,探究历代医学文献中桂枝与肉桂之区,得知《金匮要略》之中桂枝实乃北宋后人为统一桂类而改,宋朝以前所指牡桂和菌桂为今之肉桂、官桂之属,今之桂枝系肉桂树的幼嫩枝条是宋朝中期以后才开始使用.故笔者认为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中的“桂枝”实为“肉桂”.通过讨论石瘕证的病因病机,根据桂枝与肉桂之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桂枝茯苓丸应用于石瘕证治中宜肉桂更佳.
作者:周雪梅;陈姝;徐海榛;夏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