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吴承艳治疗湿疹经验

陈相宜;吴承艳

关键词:湿疹, 临证经验, 吴承艳
摘要:从疾病的认识、辨证、用药论治三方面介绍吴承艳教授治疗湿疹的临证经验,认为风、寒、湿是湿疹的诱发因素,痰、热是该病的基本病理因素,辨证不仅在于辨风、湿、热之孰轻孰重,还在于辨体质而扶正、辨三焦而祛邪;治法以疏风、清热、祛湿、养血、脱敏为主,因人施治,分期论治,早期湿疹多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中期血分有热宜清营汤加减,湿重于热宜三妙汤加减;慢性期则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强调内外合治,重视平素调护是治疗湿疹之关键.文末举验案一则,以供思路借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经筋理论中若干“点”概念的辨析与整合

    历代医家对经筋均有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经筋理论中若干“点”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类似但存在歧义的名词表述势必会妨碍经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梳理有关文献载述,理清“点”对于经筋理论的起源性意义,辨明生理性“筋结点”概念的衍变,确定其为经筋理论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将泛滥的病理称谓整合为“结筋病灶点”,正确定义经筋理论中生理和病理“点”的概念,将经筋理论规律性认识的深层引向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

    作者:林星星;董宝强;马铁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对比剂肾病的中西医防治新进展

    随着近年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数量的增加,对比剂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主要的医源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对比剂肾病可以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近期及远期死亡率.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明确,水化是临床指南推荐预防对比剂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对比剂肾病防治的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防治方法尚在起步阶段.一些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对比剂肾病的防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故旨在总结近年来西医、中医防治对比剂肾病方面的新进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对比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发中医药预防对比剂肾病启迪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赵凯;高巧营;高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伤寒之“胃强脾弱”探骊

    “胃强脾弱”概念自提出以来历代医家争论不断,目前学术界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胃强脾弱”为肠热脾约说,二是“胃强脾弱”为胃热脾虚说.笔者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胃强脾弱”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互参,系统探究其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举叶天士验案一则认为“胃强脾弱”应为胃热脾虚,治以甘草泻心汤,但临证不必墨守成规.若胃强脾弱伴有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症状,可从生姜泻心汤加减;若呕逆比较严重并伴心下痞等情形可从半夏泻心汤加减.

    作者:洪靖;王鹏;姜瀚;刘永尚;李董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津液”论炎-癌转化

    非可控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痰”是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炎性微环境与痰浊属于中西医理论对肿瘤产生发展过程中同一病理产物不同角度的理解.以炎性微环境为切入点,从津液角度探讨其与炎-癌转化的病理生理,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蓝姝;郑川;祝捷;严然;由凤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杜宝俊“生殖单元”学说探究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杜宝俊教授认为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都以“天癸”为本而又“阴阳各异”,在生殖过程中“阴阳交感”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动态变化共同构成生殖单元完成孕育生命的过程.同时生殖单元又是生殖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理基础,故强调在不孕不育症的诊疗中以夫妇双方整体作为病理单位和诊疗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同诊原则”“同步原则”“同心原则”的治疗原则,形成了“夫妇同治”治疗方法,开创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不孕不育症的道路.

    作者:朱正川;闫朋宣;朱晓彤;韩烁烁;温仕德;刘宇;杜宝俊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针刺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的选穴规律分析

    目的:探讨针刺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多种数据库检索针刺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腧穴使用频次,运用SPSS 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终纳入15篇国外文献,分析得出三阴交为治疗要穴,太冲、神门、百会、太溪、肾俞、合谷、足三里、内关和关元为常用腧穴;太冲配三阴交是常用的腧穴配伍,其次为合谷、足三里与三阴交的配伍组合,在特定穴中交会穴使用频次高.结论:针刺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潮热的选穴可针对肾精不足、冲任亏虚的病机和潮热主症确定主穴,并以心神不宁等主要兼症选择配穴.

    作者:徐川;余曙光;高燕;唐勇;唐佳;周奇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示范

    目的:以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示范为例,形成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技术规范,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以贴敷药物、穴位、时间、刺激强度、疗程、介质为例,探析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结果:贴敷药物的选择多以祛风寒湿药以及活血药为主,贴敷穴位以阿是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应用为常见,贴敷时间以8~12h为宜,贴敷强度以潮红不发度为宜,贴敷的疗程以10~14 d为佳,贴敷介质呈多样性,以姜汁应用为广泛.结论: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以贴敷药物、贴敷穴位、贴敷时间、贴敷刺激强度、贴敷疗程、贴敷介质六要素为主,形成规范化研究思路示范.

    作者:吕晓东;刘妍彤;庞立健;刘创;刘勇明;王斯涵;石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天癸、BMSCs与PMOP的理论关系研究

    “天癸”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中医学词汇,天癸的充盈衰竭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存在一定的理论相关性.故试通过总结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肾精”“天癸”理论的内涵,初步探讨“天癸”“肾精”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关系,指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与肾精、天癸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亏虚、天癸衰竭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与成脂分化机制途径影响骨代谢平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看作是肾精与天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在细胞层面的微观体现.在治疗方面,初步提出补肾精益天癸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指导.

    作者:童伟伟;樊巧玲;谭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防己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防己地黄汤治疗围绝经期妇女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口服黛力新片,治疗组防己地黄汤加味联合黛力新片口服,疗程28 d,治疗前后2组分别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观察临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1.4%;中医证侯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防己地黄汤可有效治疗围绝经期肝肾阴虚型广泛性焦虑症,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欣麒;岳利峰;李艳青;韩艳梅;翟志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多种针法联合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多种针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治疗和艾司唑仑药物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和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入睡时间的改善则劣于对照组.结论:多种针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避免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更加安全可靠,可推广使用.

    作者:李春颖;高俊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电针“内关”“通里”穴联合基础药物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MMP-9、TIMP-1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通里”穴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P)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例C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经取穴组(内关、通里)、他经取穴组(孔、太渊)、非经非穴组、待治疗组每组各30例,各组患者均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电针干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血清MMP-9、TIMP-1含量的变化.结果: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非经非穴组经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心绞痛程度减轻;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均改善ST段分钟数及ST段的下移幅度,非经非穴组仅可改善ST下移幅度,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循经取穴组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含量,血清TIMP-1含量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内关、通里能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含量从而稳定AS斑块来实现的.

    作者:张宁;崔瑾;冯麟;孙佳;丁国恒;杨孝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桂枝茯苓丸新解

    桂枝茯苓丸新识新解.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石瘕证治理论,石瘕证可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治疗,而桂枝茯苓丸则是治疗石瘕证的代表方.通过分析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的注解,探究历代医学文献中桂枝与肉桂之区,得知《金匮要略》之中桂枝实乃北宋后人为统一桂类而改,宋朝以前所指牡桂和菌桂为今之肉桂、官桂之属,今之桂枝系肉桂树的幼嫩枝条是宋朝中期以后才开始使用.故笔者认为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中的“桂枝”实为“肉桂”.通过讨论石瘕证的病因病机,根据桂枝与肉桂之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桂枝茯苓丸应用于石瘕证治中宜肉桂更佳.

    作者:周雪梅;陈姝;徐海榛;夏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青藤碱“开玄府-通经络-息内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王显从“玄府闭塞-气血失常-络风内动”新的视角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青风藤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之功,属于风药范畴.笔者所在团队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发现,其生物碱提取物青藤碱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炎性反应及干预免疫反应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结合“玄府闭塞-气血失常-络风内动”的病机和青风藤性味功效的认识,青藤碱可能通过“开玄府-通经络-息内风”发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雪萍;高永翔;龚圆渊;郑川;罗再琼;刘伟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项七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服镇肝息风汤加减,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对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主要临床症状进行积分,并检测分析患者椎动脉参数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8%;2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升高,而椎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中,观察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椎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镇肝息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降低血液黏度和循环阻力,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缓解脑部供血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明柱;荣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使用结扎法建立大鼠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使用结扎法建立稳定的大鼠经脉不通病理模型.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12只.先测量任脉低电阻线(简称任脉线),结扎1组在任脉线上结扎1个点,结扎2组在任脉线上结扎2个点,结扎3组在任脉线上结扎3个点,结扎4组在任脉线外结扎1个点,结扎点宽度1 cm、间隔1~2 mm.使用组织液压波传播法分别测量各组结扎前后任脉线的组织液压波传播幅度并比较变化.结果:4组结扎前后组织液压波变化率分别为8.17%、-7.83%、-13.27%、-52.80%,其中结扎4组、结扎1组和结扎2组结扎后的变化与结扎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组的变化率由正变负,逐渐负向增加,结扎3组在结扎后的组织液压波传播幅度与结扎前比较极显著减小,结扎8周后解剖观察结扎部位皮肤与肌肉紧密黏连.结论:结扎法可建立稳定的经脉不通病理模型.

    作者:黄琰;王燕平;张维波;贾术永;李宏彦;王泽;叶丰瑶;王广军;田宇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风药在久泻治疗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风药多性温平、味苦辛,具有升、散、透、窜等多种特性.久泻乃泄泻之久者多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甚者完谷不化、泻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超过3个月,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久泻治疗应用的理论机制,明确其“解表引经、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疏木扶土”四大功效,在临证时配伍运用往往疗效显著.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临床运用研究均证实风药是治疗久泻的有效药物,进一步为久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波;余金钟;党中勤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对“脾主肌肉”的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

    “脾主肌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之近代以来受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使大家对中医肌肉的认识多停留在西医学肌肉组织的层面,对其临床应用方面往往局限于从脾论治肌无力、肌肉萎缩一类疾病,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出发,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所说的“肌肉”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层以及脂肪层,并囊括现在解剖意义上的横膈、网膜等组织,这些组织发生了病变,都可以从中医“脾”来论治,并结合具体病例加以论证,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发,使中医基础理论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作者:孙玉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董仲舒“天人相应”对《伤寒论》的影响

    “天”是中国为古老而久远的哲学范畴之一,历代政治家、医家都对“天”有着不同的阐释.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其核心思想为“天”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具有浓厚的神学性质.东汉·张仲景受董氏观点的影响,其所作《伤寒论》在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上都与“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董氏“天人相应”的缩影.但张仲景认为感受自然邪气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天道”所主,同时疾病的发展和向愈受自然及人为干预的双重影响,强调“人为”的作用,具有浓烈的反神学性质,这已背离董氏观点,而与东汉后期出现的“天道自然”观相吻合.故《伤寒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医学价值,同时附带有鲜明的时代政治特点,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

    作者:姜涛;包素珍;吕媛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合治内府”的理论溯源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作者:申治富;佘天薇;王亚楠;胡幼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p-PERK、p-IRE1α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p-PERK、p-IRE1α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食组、高脂对照组、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电针“足三里”5组各12只,高脂饲料造模,取相应穴位给予毫针针刺、电针干预4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检测大鼠血清FFA、TG含量与肝组织TNF-α、IL-6 mRNA及p-PERK、p-IRE1d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示高脂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疏松,细胞内见大量大泡型脂肪空泡,干预后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两电针组效果更明显;各干预组血清FFA、TG含量及肝脏TNF-α、IL-6 mRNA与p-PERK、p-IRE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且电针“丰隆”组表达低于手针“丰隆”组;电针“丰隆”组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FFA含量及TNF-α、IL-6mRNA与p-PERK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能下调p-PERK、p-IRE1α蛋白和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且电针“丰隆”穴效果更优.

    作者:余敏;唐成林;冯启廷;高睿琦;曹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