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话回访对首次确诊梅毒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涂云丽;陈巧萍;郑婷婷

关键词:梅毒, 电话回访,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电话回访对首次确诊梅毒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首次确诊梅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和指导外,常规回访2次,其中离院1周回访1次,1月后再回访1次.观察组除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和指导外,于离院第一个月每周1次电话回访,第2~6个月每个月1次,半年后每半年1次,共回访3年.结果:两组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均满意(P>0.05),两组患者对生活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回访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了遵医行为,降低了传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的选择

    目的:研究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雾化治疗的90例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选择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血氧饱和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宋丽彬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基于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的探索

    目的:探索和研究基于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方法:选取某社区退休及贫困妇女86人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为对照纽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宫颈疾病防治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对象CIN病变检出率以及有效就诊率.结果:观察组对象CIN病变检出率以及有效就诊率等,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且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信息平台支撑下的宫颈疾病防治双向转诊管理模式应用之后,能够显著提升诊断和治疗妇女宫颈疾病的水平和质量,且能为防治宫颈疾病提供科学的临床医学,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作者:代云萍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血脂浓度的变化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讨论血脂浓度的变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关系.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脂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97例,对入组患者进行血检,记录患者血浆中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的检测结果,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TC、TG、HDL-C、LDL-C以及Hcy指标在治疗后有明显变化,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TG、HDL-C与Hcy具有相关性,而HDL-C与Hcy呈显著相关(r=0.160,P<0.001).结论:血脂指征中HDL-C与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较强,可作为目前诊断中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肖金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CUL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CUL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61例参与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全部患者CUL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UL4B呈阳性表达的患者占54.10%,阴性患者占45.90%;CUL4B蛋白表达阳性和更高Duke,s分期、更高TN分期、更多肝转移、更多腹膜转移存在相关性;CUL4B阳性表达组3年内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为30.30%、54.55%,均低于CUL4B阴性表达组的71.43%、82.14%.结论:可将CUL4B蛋白表达阳性视作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佳的一类预测指标.

    作者:卞银珠;刘红旗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以粉碎性骨折为常见,骨折后可有腕部疼痛、肿胀,并伴有掌屈活动受限,临床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外固定支架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术式,本次将对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相关借鉴.

    作者:蒋勇;杜娟;蒋科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的腹腔结直肠手术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将近20年了,但是关于结直肠癌的讨论一直非常受外界的关注.结直肠癌一直是对人类身体威胁的一种癌症之一.在医学上对这种病症的研究一直在增强,对于结直肠癌的手术也从多方面进行开展.从全球医学来看,结直肠癌可谓是四大非常常见的肿瘤之一,通过对国内结直肠癌病例的统计,该类病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在一些发达地区,这类病症发生的概率非常高.结直肠癌的20年至今,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显著,这项手术也被普遍的接受,本文主要是对腹腔镜结直肠癌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回顾,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结直肠癌明确一些发展方向,给未来的结直肠癌手术提供一些新思路.

    作者:沈小钢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观察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小儿哮喘总共71例,经掷硬币法分组.一组设对照组,采取超声雾化吸入治疗,34例患者.另一组设观察组,采取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37例患者.治疗后两组比较疗效.结果:两组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血气和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作者:李淑彩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ICU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交接效率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6年12月ICU收治的50例由各科室转运的患者,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的交接工作情况及效果.结果:50例患者平均交接时间(1.63-0.50)h,有2例患者交接后进行电话询问,有2例患者出现科室责任推卸,未有患者出现交接遗漏;50例患者交接满意度为96.00%.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分工明确,按照交接表进行核对交接,优化各交接转运流程的衔接,避免转运中出现交接不清、遗漏等现象,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的转运效率和满意度.

    作者:高伟伟;宗雅娟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沟通技巧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体会

    手术室护理管理人员加强对沟通技巧的学习,深刻理解有效沟通的目的、意义,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进行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顺从性,促进科室间的协作,和谐医护、医患关系,提高协作科室、医护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手术患者安全.

    作者:罗丽萍;唐玉兰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卡前列甲酯栓用于人流术前的药效观察

    目的:研究卡前列甲酯栓用于人流术前的药物疗效.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给药方式(阴道后穹窿给药100例,舌下含服给药100例,空白对照100例)观察卡前列甲酯栓用于人流术前对子宫收缩,扩张宫颈及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结果:用药组患者子宫收缩及宫颈扩张效果明显较空白对照组好(P<0.05),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组间子宫收缩,宫颈扩张及术后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前列甲酯栓用于人流术前有助于子宫收缩,扩张宫颈及减少术后出血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黄正敏;高燕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效果.方法此次选择了我市2所高中、3所初中中学生共800名,将学生随机分组后为对照组400名学生发放相关资料,而为观察组400名学生于学校中给予预防艾滋病专题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学生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学生生活技能水平.

    作者:冯耀辉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护理组(n=42)和对照组(n=38).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上臂周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和前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朱婧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优质护理在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行根治性放疗方案后出现复发问题的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价值.方法:此次以2014年01月至2016年12月间入住我院行根治性放疗方案的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为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46例出现复发问题的患者,均实施优质护理,并对其整体护理情况深入分析.结果:46例复发患者中,接受优质护理后,其满意度从78.26% (36/46)升至95.65%(44/46),(P<0.05);SAS从(47.01±7.22)分降至(38.12±2.28)分,(P<0.05);SDS从(46.12±7.34)分降至(39.02±1.75)分,.(P<0.05).结论:对于患有胸上段食管癌的患者,予以根治性放疗方案后,如果有复发问题出现,需加强对患者的优质护理,在对其病情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对其SAS分数以及SDS分数进一步改善,从而提升患者放疗后康复效果,可推广.

    作者:戴红艳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高能量颈椎外伤特点及院前急救体会

    目的:分析高能量颈椎外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淮安市急救中心救治的颈椎骨折脱位或颈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男性占80%,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伤占97.5%,20~50岁占92.5%,有合并伤的占80%,急救时伴有意识障碍的占35%急救时有20%的患者漏诊未行颈部制动.结论:颈椎外伤通常见于高能量的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伤,多发于劳动力年龄男性,多有其他系统合并伤.急救时应重视颈椎外伤的可能,对可能的颈椎损伤和昏迷患者均应采用颈椎制动.

    作者:刘国阳;王庆玮;刘嫒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宫缩抑制剂预防早产的药物评价研究进展

    早产是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常见疾病,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而且也会提高新生儿的死亡率.在这种背景下,宫缩抑制剂应用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概述了早产以及相关防治方法,然后以β受体激动剂、钙通道阻滞剂、缩宫素受体拮抗剂、硫酸镁为例,评价了临床用药情况,以供参考.

    作者:邱和声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n=70)和对照组(予以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n=70),对比两组临床效果、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94.29%及血管再通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心绞痛并发率1.43%及心力衰竭并发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10%和11.43%,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种族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高洪梅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质量改进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重点分析质量改进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方法:以我院药学部作为研究对象,对质量改进实施前后的质量管理效果对比分析.结果:和质量改进前相比,改进后医院药学管理质量及药学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患者药学服务满意度也有显著提升.结论:医院药学管理中质量改进的应用,不但能够显著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并能够有效提高药学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孙俊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对当前新生儿窒息采用助产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2月到2015年3月来医院就诊的8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实行助产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助产护理实行就只,轻度窒息患儿70例成功复苏,中毒窒息患儿成功复苏,复苏率均为100%,无患儿死亡.结论:针对新生儿窒息的救治,应实施有效的助产护理工作,并对新生儿窒息出现的原因采取综合有效的方法加以评估,达到提高复苏率和生存率的目的.

    作者:崔英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Nd∶YAG激光门诊治疗后发性白内障临床可行性的健康宣教

    目的:探讨激光门诊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健康宣教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本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三十例后发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Nd∶YAG激光治疗,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患者术后一周平均视力为(0.68±0.31),明显高于术前的(0.23±0.15)(P值<0.05);术后1天、7天、30天、90天六边形细胞比例低于术前30分钟数据,P值< 0.05,内皮细胞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P值>0.05.结论:激光门诊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同时配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可促进临床疗效提高.

    作者:黄胜;苗丽;李沙沙 刊期: 2017年第26期

  • 带蒂皮瓣术后微循环重建的临床研究进展

    皮瓣外科对各种创面的修复和重建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带蒂皮瓣移位术目前是临床软组织缺损的常用修复方式.其具有诸多优点如不需吻合血管,术中操作简便、安全性、成功率高,已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1].皮瓣形成后,会产生一系列微循环 的病理生理变化,而皮瓣的“稳态”被破坏,可造成微循环障 碍及代谢紊乱,导致皮瓣肿胀、瘀血,甚至坏死[2].故皮瓣微循环生理功能是否得到维持是其术后存活的关键.

    作者:容向宾 刊期: 2017年第26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