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凶险性前置胎盘由chattooadhyay[1]首先报道并定义为:前次为剖宫产,此次妊娠为前置胎盘者.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相应上升.凶险性前置胎盘易并发胎盘粘连,甚至胎盘植入,[2]穿透浆膜层,产时胎盘不能完全剥离,往往引起致命性的产后大出血和自发性子宫破裂,是分娩严重并发症,多需子宫切除才能控制出血从而导致产后大出血而病情凶险.
作者:苏敏仪 刊期: 2017年第34期
带脉穴是所有腧穴中唯一一个以经脉名称命名的穴位,其命名特殊性从经脉循行来看带脉循行为全身唯一横行经脉,而又无隶属于自身的经脉,且带脉穴的起止点并不明确,需要固定穴位明确其循行,从功能上来看带脉穴定位为带脉经气汇聚之处,约束诸脉,位于中焦,为协调先天后天之枢纽,并且与其他脏腑生理功能密不可分,以及带脉穴与带脉之间的多种生理病理联系可得出带脉穴以带脉经名称命名的缘由.
作者:殷赫然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的配合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81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配合的细节和体会.结果:81倒手术均进展顺利,术中术后X线摄片骨折复位满意,术后至出院,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熟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加强围术期的整体护理,做好术后的康复指导,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保障,能够提高脊柱骨折患者椎弓根内固定术成功率.
作者:马敬岚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探究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运用于肠梗阻患者诊治的成效.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肠梗阻患者40例,分为两组,20例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平片进行诊治,20例试验组采用CT诊断进行诊治,并对比探究两组患者的诊治成果.结果:对比表明,试验组经诊治后的诊治成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诊断比腹部X线平片运用于肠梗阻患者中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行及应用.
作者:毕光辉 刊期: 2017年第34期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医住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升培训质量,对中医住培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指导实践.
作者:李旋旋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对烧伤整形的患者实施早期整形修复的效果和对二次手术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78例烧伤整形的患者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早期整形修复,对照组给予常规整形修复,分析两组的修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评分)、皮肤恢复评分、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观察组的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DL评分、皮肤恢复评分、功能恢复评分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 0.05.结论:烧伤整形是对患者创面修复的一种方式,给予早期整形修复能够显著提高其整形效果,降低二次手术率,有效促进皮肤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婷慧;代强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研究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以及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接收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来院后接受腔内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以及采取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治疗,术后影像学检查腹腔可见腹主动脉夹层的假腔消失,腹主动脉和髂动脉血流正常,其他脏器动脉也都正常,患者腹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早期确诊后,应用腔内治疗进行干预,完全闭合夹层破口,恢复假腔和腹壁的正常血供.
作者:张济;俞慎林;李光泽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探索分析应用DR及CT检查实施胸部创伤诊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胸部创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后接受DR及CT检查,对照病手术理检查结果,将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较之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CT检查各种类型符合率均高达100.00%.DR检查针对隔肌破裂并发隔疝以及皮下气肿诊断符合率也为100.00%,与CT结果一致(P>0.05).在其他相关项目检查结果符合率方面,CT检查结果均显著性超过DR检查结果(P<0.05).CT检查总体符合率为100.00%,显著性超过DR检查符合率的72.58%(P<0.05).结论:针对胸部创伤患者进行检查诊断,DR方式相对简单快捷,但其漏诊率相对较高,而CT方式检查准确率以及清晰度均相对较高,可以作为DR的补充诊断方法,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党亚蒙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通过随访观察研究补肺化痰汤门诊治疗肺虚痰湿型慢支疗效.方法:选用自2014年2月-2016年5月门诊诊治患者128例,按治疗方法分组,B组常规西医治疗,A组除西医治疗外加用补肺化痰汤,通过门诊随访判定疗效及复发率.结果:A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更快,A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为90.63% (58/64),明显高于B组75% (48/64),第2、3、6个月随访情况,A组复发率均低于B组.结论:应用补肺化痰汤治疗慢支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时间及复发率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说明加用补肺化痰汤效果确切,应予推广.
作者:贾骏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心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内科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不如采取内科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 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综合系统的内科护理措施,可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作者:陈燕 刊期: 2017年第34期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患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植物神经中枢受损,多系统功能出现紊乱,病情较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应激性溃疡是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可出现急性消化道糜烂和消化道出血等严重症状,与疾病的预后有密切联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增高,患者血中胃肠激素变化明显,考虑与应激性溃疡存在一定关联.
作者:尹宏;陈庆春;廖文瑄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在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患儿进行分析研究,将全部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疼痛护理干预.结果:经过疼痛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程度及焦虑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术后的护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疼痛及焦虑程度,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作者:佘艳 刊期: 2017年第34期
口腔颌面是人体中血液供应丰富、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部分,患者一旦受伤后,易出现出血过多,继发性感染等,并能造成休克、窒息及死亡等并发症.此时在现场抢救时应迅速判断患者的伤情,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减轻其疼痛,做好基础护理和伤口护理.针对已入院的此类患者,必须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观察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迅速作出判断,并积极给予心理护理,以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并能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张懿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分析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用鼻内窥镜辅助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于2008年-2015年期间本院收治确诊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用鼻内窥镜下微创填塞方案治疗,随机抽取其中40例并用回顾性归纳方式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鼻内窥镜辅助手术治疗,其中37例患者完成一次性治愈占所有患者比例92.5%,其余患者再治疗后痊愈;对其随访期间无发现有复发或者不适症状.结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用鼻内窥镜辅助下微创填塞治疗方案具有定位精准、微创高效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之一,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作者:周亚北 刊期: 2017年第34期
反复发作的PICC穿刺点感染,轻者可导致患者长期局部疼痛不适,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终导致拔管,故避免该类患者穿刺点感染的护理一直是导管维护者的工作重点.血液病患者穿刺点的反复感染与患者或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或长时期化疗、或长期带管生存导致免疫力低下,接触外界的PICC管壁更容易有细菌定植有关,对这类患者护理的难度也明显增大.
作者:陈颖颖;张飞彦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创伤对血清游离皮质醇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或120急救中心送于我院救治的TBI患者共45例,观察45例患者在入院时血浆中COR含量,比较在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血浆COR含量差异.结果:轻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游离COR含量为(27.62±8.17)μg/dL,与中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游离COR(33.23±6.47)μ g/d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度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8.96±5.44) μg/dL相比,其血浆中游离COR明显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患者血浆中COR含量不同,COR含量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监测血浆COR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陈前;阳永东;黄春琴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分析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 lonic acidemia,,MMA)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特点.方法:对诊断MMA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型患者的主要表现及其基因特点.结果:MMA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3例患者多于1个月~1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哺乳差18例,运动智力发育落后18例、惊厥8例、血液系统异常14例,头颅影像的异常改变(其中18例患者行头颅影像检查,均有脑损害改变).基因检测结果:均存在MMACHC基因突变,1例仅检测到多态性,2例各检测到1个突变,20例检测到2个突变,其中5例为纯合突变,15例为杂合突变,共检测出种13种突变,主要包括c.609G>A突变16次(突变频率34.7%)、c.658-660delAAG突变7次等.结论: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表现复杂,以神经系统脑损伤为显著.基因分析提示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的部分基因突变谱,证实了c.609G>A为热点突变,此为今后患儿基因突变检测及遗传咨询奠定基础.
作者:王彩君;程秀永;康文清;张耀东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分析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100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质量控制,观察组患者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将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实施不同控制措施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风险防范意识(8.27+1.45)分、灭菌质量(7.89±1.28)分、消毒质量评分(8.55±1.09)分优于对照组风险防范意识(5.12±1.18)分、灭菌质量(5.01±1.25)分、消毒质量评分(6.21-±1.02)分(P<0.05).结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同时还能提高供应室的灭菌质量、消毒质量评分,增加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小敏;陈清丽;蓝芬芳;莫沛仪;谢春艳;李淦清 刊期: 2017年第34期
针对泌尿外科出院带管患者常见不良事件,提出了自我护理方案,通过实践研究的方法,证实了健康教育以及自护指导在提高泌尿外科出院带管患者自护率方面的价值.
作者:毛静 刊期: 2017年第34期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超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条件的要求,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120例患儿,采取经外环超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留院观察24小时以内出院.结果:本组患儿手术时间短,平均15 ~ 25分钟,住院时间为12 ~ 22小时.结论:术前按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要求选择病例,熟练地行经外环超微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确保麻醉安全,加强术后护理及术后管理,开展日间手术模式下的超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靠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17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