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赵当霞;张莉;刘存英

关键词:心胸外科, 手术切口, 感染原因分析, 术后切口感染, 现报告如下, 切口感染率, 手术患者, 流行病学, 控制措施, 调查方法
摘要:2004年,我院心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27例,切口感染率1.8%.4例切口感染集中在2004年4~7月,我们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并同时采取了控制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酸氟罗沙星对15例涂阳肺结核阴转的临床观察

    我国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结核初治耐药率为16.6%,获得性耐药率为47%,总耐药率为27.8%[1],严重影响了结核病的控制.因此,开发新的、有效的抗结核药是当务之急.我们在强化期使用乳酸氟罗沙星(Fleroxacin Lactae,简称FLSX),对15例涂阳肺结核病例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力鸿;吴高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人工气道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对危重病人急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不管是通过口腔或鼻腔插管,还是气管切开,都能够减少解剖死腔和气道阻力,增加有效通气量,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但是由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失去了上呼吸道对气体的加温保湿和过滤作用,且病人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肺部感染机会必然增加[1].因此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是人工气道病人很重要的护理工作.根据肺部并发症的原因,我们积极进行多种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寇凤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1例

    临床上有些结肠癌病例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从而延误治疗.我院1992年至2004年间,共有11例结肠癌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占同期结肠癌病例总数11%,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空肠上段及胰胆管的出血,其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及周围循环衰竭.其原因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和以消化性溃疡为主要原因所致的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我科自2000~2005年共收治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196例,经过有效的急救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药液静脉外渗患者酚妥拉明湿敷效果观察

    静脉给药是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者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损害了患者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及痛苦,本文着重研究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除化疗药液外渗外).

    作者:陈小青;黄小影;李慧灵;徐一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心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4年,我院心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27例,切口感染率1.8%.4例切口感染集中在2004年4~7月,我们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并同时采取了控制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当霞;张莉;刘存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左侧卧位改良切口行阑尾切除术

    阑尾手术临床上多选仰卧位,取麦氏点切口.但在寻找阑尾时,会经常翻动小肠,致使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慢,易引起肠粘连,肠梗阻发生,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病人开始对手术切口美容有了要求.我科于2001~2005年对50例急性阑尾炎病人采用左侧卧位、改良式腹直肌外缘切口手术,并与对照组比较,其优点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颅脑损伤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伤情重,情况急,变化快,可导致急性脑功能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颅脑损伤危重患者留置导管的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2003~2005年我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共收治颅脑损伤危重患者276例,将其留置导管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郭桂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妇科术后并发症9例临床分析

    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和宫内节育器放(取)术是计划生育常见的手术,手术操作简单、方便.然而,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子宫穿孔、宫内残留、节育器断裂、游移、嵌顿及流产失败是多见的计划生育并发症.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进步,传统的开腹检查和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内窥镜下检查和手术所取代,宫腔镜和腹腔镜以其微创和病人所受痛苦小的优点已经受到广大患病妇女的青睐[1].我院采用宫腹腔镜联合诊治计划生育并发症[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美丽;夏利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9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04年7月~2005年6月自我院分离的191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3软件.结果 191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中,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其中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到22.5%,ICU分离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非ICU 21.7%~42.6%(P<0.05).结论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张傅山;曾利;冯羡菊;徐岷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综合ICU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爆发的控制与护理

    目的 对ICU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与控制.方法 采集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痰液及环境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治疗与护理措施.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在ICU内引起爆发流行,医务人员的手是感染的重要媒介.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重点科室的监测、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关键.

    作者:周小萍;林红;郭玲娇;金艾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00例糖尿病患者检测项目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目的 对糖尿病检测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保证糖尿病检测项目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结果 60%患者对糖尿病检测项目的相关知识缺乏,40%护理人员对患者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对保证糖尿病检测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谢福萍;张梅;梁秋蓉;黑花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检查失败原因分析及防范

    动态心电图(DCG)是记录24h患者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的心电活动,而且能结合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从而发现在常规心电图难以检查出的暂时性改变[1].

    作者:薛志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我院2000年1月~2004年5月收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在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倍他乐克观察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闫建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新鱼腥草素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50例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表现为严重咳嗽、喘憋,且病程较长,目前对本病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孩子健康危害较大.我科应用新鱼腥草素钠辅助治疗毛支5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素芝;刘相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硬膜外腔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突然破裂,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无菌性炎症而发生本病.为观察硬膜外腔侧隐窝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我们随机选择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分别应用硬膜外腔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进行对照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大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以紫癜为突出表现的暴发型流脑3例误诊分析

    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起病急骤、进展快、病情凶险,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早期诊断是保证合理干预治疗、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科接诊的3例暴发型流脑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孟丽萍;马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童安全使用抗感染药物的临界年龄

    目的 收集、整理儿童用药信息,帮助儿科医师更好地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方法 儿科药师收集、整理儿童用药信息,将其应用到咨询服务、临床查房和用药情况调查分析等实际工作中,进行验证、总结.结果 药师经常到临床与医、护、患进行沟通,有利于发现潜在的用药问题,及时解决与用药有关的问题,促进儿童合理使用药物,社会效益更好.结论 对儿童安全使用抗菌药物等的临界年龄进行归类,将此信息对医、护人员进行宣讲,深受欢迎.

    作者:崔战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外伤致反应性精神障碍35例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小18岁,大55岁,平均37.5岁.职业:工人18例,农民8例,个体经营者3例,干部2例,学生2例,无业者2例.文化程度:本科1例,大专2例,高中4例,初中12例,小学14例,文盲2例.外伤情况:脑挫裂伤合并四肢骨折共23例,脑挫裂伤合并胸部外伤、肋骨骨折8例,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损伤4例.精神病情况:伤后立即出现精神症状9例,2周内出现精神症状18例,2~3周内出现精神症状4例,1个月出现精神症状4例.

    作者:张秦生;刘耀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敏C-反应蛋白比值评估冠心病危险性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心血管病变和冠心病(CHD)发生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度预测因子,已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文献也很多[1~3],与传统的血脂组合测定筛选模式相比,其敏感性大大提高.然而,hs-CRP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预测因子难以达到它应有的特异性.虽然个体内生物学变异、个体间生物学变异和试剂、检测方法的非标准化都导致了它总体变异的增加和可比性降低,但是,由Ridker和Rifai提议的危险度指数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临床应用于对冠心病危险性的评估.个体内的变异在一定时期内可保持暂时的稳定,需要解决的是个体间的变异和检测方法方面的问题[4].为此,我们提出超敏C-反应蛋白评估冠心病危险性的观点,即使用危险系数(danger coefficient,DC)来判断被检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程度.

    作者:石叶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