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变;张国胜;张玉霞;杨科朋;纠三伟
目的:探讨羌活水提物和醇提物对热敏通道TRPV1的影响.方法:在瞬转人源TRPV1的HEK293细胞上,运用膜片钳技术测量羌活提取物对细胞跨膜电流的影响.结果:羌活提取物可激活TRPV1通道产生明显的跨膜电流,该跨膜电流与TRPV1激动剂辣椒素诱发的电流在电流密度和电流-电压关系各方面均类似;羌活水提物在生药1 g/ml时稀释10倍左右,对跨膜电流的影响达到大,并可以被TRPV1竞争性抑制剂辣椒素完全阻断.结论:羌活提取物中含TRPV1激动剂,该通道活化后产生的系列效应可能是羌活解表、止痛的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刘珍洪;高琳;汪文来;赵红霞;高蔚;安致君;郭蓉;吴丹桐;Michael Xi Zhu;杨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集VD患者95例依据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比较各证候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分析各证候出现率及证候组合方式,对证候积分进行相关矩阵分析.结果:VD患者各证候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D患者证候出现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火热内盛证>肝阳上亢证,出现率分别为86.32%、56.84%、54.74%、45.26%、40.00%、33.68%、32.63%.其中单证占8.42%,两证组合占14.74%,三证组合占25.26%,两证组合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出现多,三证组合中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出现多.证候相关矩阵分析显示,火热内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相关性大,其次为腑滞浊留证与痰浊阻窍证均呈正相关.结论:VD的证候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常见,证候组合以虚实夹杂为其主要特点,肾虚血瘀痰阻为其基本病理机制;证候积分相关矩阵分析提示,清肝泻火有助于平肝潜阳,合理采用通腑降浊法有助于化痰开窍醒神.
作者:王玮;于文涛;聂金涛;蓝纯英;张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主动脉HMGB-1、Foxp3表达及病理形态学影响,探讨其调节免疫因子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立普妥组、新血府逐瘀汤(NXFZY)低剂量组、NXFZY高剂量组及NXFZY+立普妥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XFZY低剂量组新血府逐瘀汤9 g/(ks·d)、NXFZY高剂量组新血府逐瘀汤18g/(kg·d)灌胃,立普妥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 mg/(kg·d)水溶液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8周后HE染色后镜下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主动脉HMGB-1、Foxp3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血府逐瘀汤可显著降低HMGB-1表达,升高Foxp3表达,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新血府逐瘀汤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HMGB-1、上调抗炎因子Foxp3表达,调节AS过程中促炎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发挥抗AS的作用.
作者:姜婷;纪文岩;隋永妮;刘妮娜;吉中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中医药文化和卫生事业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中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目标需要中医英语标准化早日确立.而作为推动这一标准化的中医汉英语料库的建设,需要从徽观点状的探索阶段进入宏观系统的实施阶段.因此,倡导建立大型标准中医汉荚平行语料库,意在从语料库创建所需的前提条件和创建过程面临的诸多挑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并预想标准语料库系统建成后带来的成果及影响,以期引起相关科研单位的注意,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微薄力量.
作者:窦川川;李婷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病人静息态脑网络对针刺合谷、太冲的反应性.方法:以后扣带作为种子点,做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然后对意识障碍病人静息态脑网络在针刺合谷、太冲前后的反应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默认网络和额硕网络.结果: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在针刺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后扣带回与额顶控制网络中的额上回及缘上回的拮抗作用在针刺后显著增强.结论:针刺合谷、太冲可能对意识障碍病人负责内外部意识的2个网络之间功能交互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马淑娟;程玮涛;王宁;徐跃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在中医治疗痈疽方面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外科正宗》中包含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其中中医外治法有针法、灸法、外敷、熨法、吹药等,而常用的外治法是针法和灸法.故主要从陈实功针法治疗痈疽经验方面进行总结,用以指导现代临床的应用,现将陈实功使用针法治疗痈疽过程中常用针具、针刺时机、针刺方法、针刺禁忌等方面进行总结.
作者:张晓霞;吕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作者:苏鑫童;刘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运气理论中有主气、客气之论,主气又名地气,始于春木,终于冬水,居恒不变;客气又名天气,按照五运行的规律,从阴阳先后次序排定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上下左右四间气.客气与五运中的主运、客运一样,是运气理论的另一类章法,显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理论.客气的动静,加在主气的时段之内,“上下相遘,寒暑相临”,变化顺逆,便由斯见了.翻开任应秋老师《运气学说》书后所附“六十年运气交司表”,在丙申年列为:“四气的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五气的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六气的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按照“主胜逆,客胜从”的规律,丙申年四至六气的客主加临均是相生关系极为顺遂,也就是丙申年的气候偏向性均以主气为主,而在3个时段内仅有客气的短暂影响.2016年下半年北京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否如此,只有靠“神明为之纪”来回顾.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提出瘀热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重要病机,瘀热致病具有多脏器受累及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瘀热致病可见低热、斑疹、大量蛋白尿、水肿等多种临床表现,清热凉血化瘀、涩精固肾为治疗大法.
作者:孟加宁;姚源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方剂是中医治病与养生的主要形式与手段,是中医理论与临床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方剂数据库利用电子手段组织、存储和检索的作品或资料集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电子手段组织方剂内容,有利于中医方剂的传播与利用,有利于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分析现有方剂数据库的特点,试总结方剂数据库整体设计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方剂源流的纳入、方剂的分类、方剂原生信息的处理,对方剂数据库的文献纳入、检索与利用功能的合理布局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作有益的探索.
作者:孙海舒;李宗友;王映辉;李鸿涛;李敬华;于彤;李兵;王蕊;邱润苓;张一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疼痛是疾病极为常见的症状,被认为是人体的5大生命指征之一.现代医学在慢性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药物耐药、副作用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络病理论,故总结了慢性疼痛的因机证治规律,认为寒邪、热邪、络脉病变是疼痛原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瘀”“血虚”“病络”“神躁”构成了疼痛核心的病机要素,治疗上则主张引经祛邪、补血荣络、活血通络等,为慢性疼痛的中医临床认识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邵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温病学斑疹点睛之笔.此语滥觞于华佗“胃烂发斑”,且较之幸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更具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斑疹“和而不同”,陆子贤由“胃烂发斑”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贡献在于:立足于叶天士温病斑疹诊治模式,统合张仲景、叶天士寒温学术体系,把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脏腑辨证体系统一起来.陆氏寒温统一学术较之现代新安名医程门雪“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温病在伤寒基础上发展了清气热、凉营清热、清心开窍等法”的认识且各有时代特色,斑疹诊治应统合寒温学术及中西医病证结合.
作者:金丽;郑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火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治疗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TCS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疼痛评分、多伦多临床症状评分均降低.结论:毫火针治疗DPN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潘秋;李硕;潘满立;王静飞;庞秀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元整体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故通过研究气一元论的演变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生成整体论、混沌理论、耗散系统等内容阐释中医元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并分析其科学性,以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内涵,为中医现代化研究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老子的情志摄生思想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他所倡导的俭啬收敛、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谦下不争等观点对于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诸多养生思想的泉源,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有着生动体现.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归纳《老子》中所蕴含的情志养生理论,对名篇名句逐一解读,分析、梳理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及后世摄生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医养生观的哲学基础,并分析传统养生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岚;邹纯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头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脑卒中共济失调的疗效.方法:将140例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基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电刺激,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及并发症进行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ICARS、BBS与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脑卒中共济失调能明显改善共济失调症状,促进患者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敏;刘苗苗;苏静;王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以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为切入点,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相关术语为参照,对其结构特点、英译难点、原则、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动词术语在治则治法中所占比重大,主要是由二字或四字组成的因果或并列关系短语,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方法,应根据语义不同,选用多样化的英语动词进行“动态”英译,以更清楚地表达中医治则治法术语含义,助力于中医海外传播.
作者:陈骥;唐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丹枝饮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分为丹枝饮组和对照组,丹枝饮组采用自拟方丹枝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21d,观察2组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痛疼痛缓解率、慢性盆腔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抑郁状态评分、焦虑状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丹枝饮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4%,其中痊愈6.7%,有效56.7%,显效20%;丹枝饮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盆腔痛VAS评分,可以改善中医证候学评分、抑郁状态评分和焦虑状态评分.结论:丹枝饮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是临床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照;许琳;金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呕吐是临床各科常见的消化道症状,西医常规治疗虽可暂时缓解其临床症状但易反复,且对重症呕吐往往效果不甚理想.笔者旨在运用传统中医探求治疗重症呕吐的有效方药,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历代先贤临证经验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运用中医八纲辩证,采用审证用药的方法治疗重症呕吐.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重症呕吐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呕吐症状,减轻伴随症状,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郭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仙芪方治疗肾脾两虚型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肾脾两虚型ED患者6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应用仙芪方,对照组应用他达拉非,2组均用药6周,观察统计干预后肾脾两虚型ED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经过6周干预,试验组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SS评分分别为(18.34±1.08)分、(0.72±0.55)分、(0.62±0.47)分、(0.74±0.52)分、(0.69±0.51)分、(43.34±2.0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SS评分分别为(23.20±1.17)分、(1.51±0.78)分、(1.36±0.76)分、(1.34±0.72)分、(1.45±0.82)分、(59.20±2.17)分,IIEF-5评分、T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仙芪方可提高肾脾两虚型ED患者IIEF-5评分、TSS评分并改善临床伴发症状.
作者:吴秀全;王福;高庆和;余国今;张修举;张继伟;曾银;邱峻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