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舒;李宗友;王映辉;李鸿涛;李敬华;于彤;李兵;王蕊;邱润苓;张一鸣
目的:探讨通腑解毒方干预严重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取西医标准化方案+通腑解毒方每日1剂,连服7d;对照组采取西医标准化方案,同时监测2组治疗前后肠功能障碍评分及腹腔压力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可明显降低肠功能障碍评分,28 d总死亡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早期加用通腑解毒方,能够明显降低肠功能障碍评分,并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作者:王旭升;范文君;吴志松;宋麦芬;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中的中医经典理论,分析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因六淫邪气、情志过极直接侵犯少阳,或传变至少阳,致使少阳胆气上逆,相火随之失位,于上生热化火,于下不温生寒;少阳三焦水道运行失常,生湿生痰,形成寒热错杂、以热为主,并且是以湿热夹杂虚寒为主,兼有中气虚而不运的基本病机.
作者:冯学武;朱宝;宋瑞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仅指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癌症等.近年来,随着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在国内外的频繁报道,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周超凡教授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一生致力于中药安全性研究.他强调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同时应参考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成果,在重视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
作者:张玉辉;赵凯维;刘理想;杜松;于峥;金香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半萎贝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机制.方法:基于甲醛足底皮下注射致病模型,检测致痛小鼠给药后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明确制川乌和法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白及各单药及1∶1、1∶2和1∶3配伍组合的镇痛效果,并通过联用κ阿片受体激动剂U-69593或拮抗剂Nor-BNI以及ELISA检测致炎足NO、PGE2和TNF-α含量方法,进一步分析相关作用机制.结果:制川乌单用能明显缩短致痛小鼠2个时相的舔足时间,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此作用减弱,呈量效关系.制川乌联用Nor-BNI后可使舔足时间延长至不给药的状态;联用U-69593后舔足时间比之前缩短,再配伍法半夏、白及后舔足时间明显延长;制川乌单用能明显降低甲醛致痛小鼠炎症足中NO、PGE2和TNF-α的含量,配伍法半夏、栝楼、浙贝母和白及后相关因子含量升高.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功效可能是“半蒌贝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其机制与干扰κ阿片受体活化及增高炎症局部促炎介质含量有关.
作者:汪倩倩;孙丹妮;刘春芳;王超;王慧;孙丛丛;何莲花;林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温病学斑疹点睛之笔.此语滥觞于华佗“胃烂发斑”,且较之幸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更具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斑疹“和而不同”,陆子贤由“胃烂发斑”提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贡献在于:立足于叶天士温病斑疹诊治模式,统合张仲景、叶天士寒温学术体系,把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脏腑辨证体系统一起来.陆氏寒温统一学术较之现代新安名医程门雪“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温病在伤寒基础上发展了清气热、凉营清热、清心开窍等法”的认识且各有时代特色,斑疹诊治应统合寒温学术及中西医病证结合.
作者:金丽;郑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基于“肾阴阳转化”理论阐释月经周期的生理调节,继而运用“肾阴阳转化”分析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及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的渐进病理演变规律,将其归纳为“不及、太过”两类.针对两类月经病病理变化,遵循《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把“肾阴阳转化”理论贯穿两类月经病的始终,减少疾病演变,凸显“不及、太过”两类月经病防治的重要性.
作者:贺晓霞;王若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提出瘀热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重要病机,瘀热致病具有多脏器受累及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瘀热致病可见低热、斑疹、大量蛋白尿、水肿等多种临床表现,清热凉血化瘀、涩精固肾为治疗大法.
作者:孟加宁;姚源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以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为切入点,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相关术语为参照,对其结构特点、英译难点、原则、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动词术语在治则治法中所占比重大,主要是由二字或四字组成的因果或并列关系短语,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方法,应根据语义不同,选用多样化的英语动词进行“动态”英译,以更清楚地表达中医治则治法术语含义,助力于中医海外传播.
作者:陈骥;唐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头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脑卒中共济失调的疗效.方法:将140例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基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电刺激,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及并发症进行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ICARS、BBS与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脑卒中共济失调能明显改善共济失调症状,促进患者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敏;刘苗苗;苏静;王兵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集VD患者95例依据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比较各证候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分析各证候出现率及证候组合方式,对证候积分进行相关矩阵分析.结果:VD患者各证候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D患者证候出现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火热内盛证>肝阳上亢证,出现率分别为86.32%、56.84%、54.74%、45.26%、40.00%、33.68%、32.63%.其中单证占8.42%,两证组合占14.74%,三证组合占25.26%,两证组合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出现多,三证组合中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出现多.证候相关矩阵分析显示,火热内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相关性大,其次为腑滞浊留证与痰浊阻窍证均呈正相关.结论:VD的证候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常见,证候组合以虚实夹杂为其主要特点,肾虚血瘀痰阻为其基本病理机制;证候积分相关矩阵分析提示,清肝泻火有助于平肝潜阳,合理采用通腑降浊法有助于化痰开窍醒神.
作者:王玮;于文涛;聂金涛;蓝纯英;张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经络特征、体质类型、证候特点及传变规律.方法: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诊断系统于透析前和透析6个月后进行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同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辨证.结果:透析后患者体质以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和瘀血质为常见,证型主要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透析后患者的自律神经系统、运动状态和体能等检测数据升高,代谢状态、精神状态、检测数据下降.透析前心经、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和膀胱经正值向上,容易患实证;而三焦经、脾经、肾经和肝经负值向下,容易患虚证或慢性病.透析后肺经、心包经和胆经基本处于正常能量区;其他经络处于相对低能量区或相对高能量区.结论:透析后患者向虚性体质转化,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型;经络检测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上述体质和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可为临床提供量化、客观的诊断依据.
作者:李增变;张国胜;张玉霞;杨科朋;纠三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通过曹正柳教授治疗哮喘验案,分析其治疗哮喘的经验.曹正柳教授认为哮喘的病因病机是肺肾两虚是本,痰阻气闭为标,非时之邪为诱因.治疗上选用加味七紫汤为本病的专方,预防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双侧肺俞穴位注射.整体治疗上体现了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肺肾同调,药穴同用,防治结合,衷中参西.
作者:彭中娟;曹正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当归水煎液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目内眦静脉注射ConA方法制备急性肝损伤小鼠致死模型,同时给予当归水煎液口服灌胃,观察小鼠生存率;制备急性肝损伤非致死模型,10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进行病理染色,3h、10 h后采用流式CBA(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造模3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 mRNA表达水平,造模6h后检测脾脏IFN-γ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onA模型组比较,给予当归水煎液治疗后生存率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ALT、AST水平降低.当归水煎液治疗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2、IL-6和IFN-γ降低,肝脏i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对脾脏IFN-γ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结论:当归水煎液对ConA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抗炎和保肝作用.
作者:陈芯;马雅銮;李蕊;朱鏐娈;王宪波;张剑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探讨吴中朝教授温和灸皮肤距离等差推算及应用.以脏腑为本、解剖为据、经络为线、临床为验、生理为重、病理为察、治疗为效诸观点,从人体阳气盛衰、气血多少、脏腑属性、肌肉厚薄及机体盛衰等方面述及温和灸与皮肤距离的相关人体要素,进而推算温和灸与皮肤距离数值的等差公式,使温和灸皮肤距离临床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与一般规律,使温和灸与皮肤距离掌握有数可参、有据可依、有矩可循,以便于临床应用.
作者:周宇;陈仲杰;王兵;张宁;刘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服药时间对山药功效发挥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精选本)所收载的含山药的方剂进行收载记录,收集山药方剂320首,以山药的服药时间为主线,用EXCEL对其进行图表分析.结果:山药服药时间与功效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饭后”补脾,“饭后“或“临卧”服用补肺益肾,“空腹”固肾.结论:服药时间对山药的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其对临床和保健养生有较大参考价值.
作者:周滢;唐欣;舒承倩;周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患者IL-1β、IL-4、IL-6、IL-8血液样本检测指标的特征分析,探求外感风热是否区别于痰热成为导致4项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方法:采用前瞻性注册登记式研究方法,分析180例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控制混杂因素,通过对肺部和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患者血液样本的炎性指标进行分析,探求外感风热是否区别于痰热而成为影响4项白介素指标变化的本质因素.结果:风热犯肺较痰热蕴肺对IL-1β3、IL-4、IL-6、IL-8指标的影响皆有显著意义.结论:现有数据显示,与痰热比较外感风热是影响IL-1β、IL-4、IL-6、IL-8的本质因素,但还需实验室基础研究及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于乐;谢雁鸣;王连心;常艳鹏;尤丽;易璐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运气理论中有主气、客气之论,主气又名地气,始于春木,终于冬水,居恒不变;客气又名天气,按照五运行的规律,从阴阳先后次序排定六步,即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上下左右四间气.客气与五运中的主运、客运一样,是运气理论的另一类章法,显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理论.客气的动静,加在主气的时段之内,“上下相遘,寒暑相临”,变化顺逆,便由斯见了.翻开任应秋老师《运气学说》书后所附“六十年运气交司表”,在丙申年列为:“四气的主气太阴湿土,客气阳明燥金;五气的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阳寒水;六气的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按照“主胜逆,客胜从”的规律,丙申年四至六气的客主加临均是相生关系极为顺遂,也就是丙申年的气候偏向性均以主气为主,而在3个时段内仅有客气的短暂影响.2016年下半年北京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否如此,只有靠“神明为之纪”来回顾.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探讨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作用,从CAG发病的中医病机基础、健脾益气方的立法处方架构、所含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病证结合的理论应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讨,认为脾胃虚弱为CAG的主要病机和病理过程;益气健脾方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行气之效,其组方药物具有改善胃黏膜血流和胃分泌功能、保护胃黏膜屏障及抗癌变的药理作用,并基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而发挥作用,其研究为健脾益气方对CAG发挥疗效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方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作者:苏鑫童;刘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治疗冠心病维吾尔医方剂的组方配伍理论进行数据挖掘.方法:以古方为线索,借助于现代统计软件,建立冠心病方剂的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和样本聚类方法,分析处方中高频药组的关联规则及其剂量关系,挖掘核心药物组合和候选新方剂.结果:符合标准的127首方剂进行统计,药物之间具有强关联规则(支持度≥17%、置信度≥75%)的药物组合21组,挖掘出10个核心药物组合,得到6首候选新方剂.讨论:挖掘的核心组合和候选方剂所谓“木排日亚提”的加减方,从结构可推断以强心为主药,配伍强筋、补脑、补肾以及相应成熟药的基本组方及其剂量配伍理论,继而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剂线索.
作者:买买提依力·努尔买提;吐尔洪·阿西木;阿布都热依木·阿不都克里木;艾尼瓦尔·塔力甫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