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林;王凤云;唐旭东;马祥雪;尹晓岚;石啸双
目的:基于现代百年名老中医经验文献,挖掘名老中医治疗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肺病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有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甘草、连翘等,常用药对有苦杏仁与石膏、金银花与桑叶等.肺气阴两虚证常用方剂有生脉散和沙参麦冬汤,常用药物有太子参、杏仁、薏苡仁、麦冬等,常用药对有太子参与麦冬、太子参与苦杏仁等.湿热内蕴证常用方剂有三仁汤和升降散,常用药物有苦杏仁、半夏、蝉蜕等,常用药对有黄芩与苦杏仁、黄芩与半夏.邪入少阳证常用方剂有小柴胡汤,常用药物有半夏、苦杏仁、黄芩等,常用药对有柴胡与黄芩、柴胡与苦杏仁.气虚湿困证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常用药物有白术、半夏、党参等,常用药对有半夏与白术、苦杏仁与白术等,痰热壅肺证常用方剂有泻白散,常用药物有川贝母、栝楼、竹沥等,常用药对有川贝母与栝楼、黄芩与桑白皮.结论:通过对名老中医有关风温肺热病的数据挖掘,归纳出常见证候的方药规律,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丹丹;马锦地;李庆磊;孙曙明;蔡永敏;李建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探讨“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从“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等方面探讨“心病治肾”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从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虚血瘀等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探讨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临证应用.提出肾中精气亏损导致阴阳失调引起心肾不交是心血管病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治肾是其主要治则之一的观点,不仅为“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推广应用,而且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证的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袁平;马静;贾承明;王玉珍;薛松妍;姜铭;刘阿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在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7、14、21d和28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作为疗效评定.结果:272例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CD4细胞计数在(201 ~3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32倍,CD4细胞计数在(301 ~4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52倍,> 500 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79倍.结论: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患者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秀敏;郭会军;张敏;刘志斌;金艳涛;许前磊;李政伟;张丽;刘静静;刘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为电针联合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L)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同时减轻TPL所致的肝损提供增效减毒的实验依据.方法:RA模型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建立,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大鼠血浆TPL浓度,试剂盒测定肝匀浆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结果:针药组大鼠足趾肿胀改善情况好,药物组次之,再者为电针组;在同一时刻电针刺“足三里”后的血药浓度高于单独口服TPL的浓度,TPL的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提前,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提高;针药组ALT、AST含量及MDA活性均较药物组降低,SOD活性则升高.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减轻RA大鼠足趾肿胀,提高TPL的血药浓度,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同时还可减轻TPL对RA大鼠肝组织的损伤,提高其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肖燕;张皓然;陈昊;顾一煌;洪汉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测定栝楼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外现、5-羟甲基糠醛和糖分的动态变化,探究贮藏对栝楼加工的科学机理.方法:按照山东道地栝楼的加工方式,在阴凉处贮藏栝楼果实,定期描述果实的外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分的含量.结果:栝楼的新鲜果实在贮藏过程中得到了干燥,由基本成熟到完全成熟,内部逐步形成焦糖色,糖分含量快速升高并趋于平衡,但不产生5-羟甲基糠醛.结论:通过阴凉干燥处的贮藏,可以使栝楼果实得到干燥并变得成熟,有利于耱分的积累,达到道地优质栝搂“糖味浓者为佳”的物质特征,建议栝楼果实采收后采用阴千方式.
作者:王银娣;孙文;王淳;吴翠;马玉翠;巢志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大青龙汤证的注解,阐释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两感”的传统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风寒两感”的内涵,提出“风寒两感”指的是先中风后伤寒或者先伤寒后中风,并以此观点解释了《伤寒论》第38、39条中存在的脉症不相符等疑问;大青龙汤本质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此二方一以治寒一以治风,这样的治法与“风寒两感”的病机认识在“理法方药”的逻辑上是融洽的,并能得到《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篇章论述风水、肺胀治疗方法的印证.
作者:张亚星;关婷婷;郑入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经方用药精当、组方严谨、药少效专,凭借其独特魅力流传至今.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通过抓主症及分析病因病机方法,在临床上分别运用改良煎煮方法的苦酒汤治疗失音、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腰痛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作者:顾文哲;沈政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前“中医”“中药”“中医药”存在多种译法.由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内涵也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涵盖中医药新学术理念.怎样在翻译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时既保持中医药传统理念,同时又反映中医药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也是中医英译的重要命题.故通过对“中医”“中药”“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语义辨析,研究其英译,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以期对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借鉴.
作者:任秀兰;赵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张仲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理论基础,因脉证而论治用方,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称“平脉辨证”,以此开辩证论治先河.此后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又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金元时代刘完素和李东垣把病机发展成病机学说,使辨病机的理念运用于辨证论治,提出病机辩证和气化的升降出入;第二次是近代在引进现代医学病名而同时辩证论治的实践中,引进微观辨证、影像学等临床技术,逐渐蕴发了弊病与辨证相结合,使医者的临床思维方式得到变换提升.
作者:肖厥明;孟庆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汗”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汗”的记载,归纳了“汗”的5种内涵,分别是人体生理、病理产物、病因、预后依据及治法.作为生理、病理产物,影响汗出量多少的原因很多(其中病理性汗出的病因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但从发生机制来看,都影响了汗出来源津液、动力阳气、通路腠理三要素.相较于表里,以三要素为纲目归类病理性汗出的病因更符合临床诊断思路.因此,后人将《内经》中描述脉象及汗出表现的“阳加于阴谓之汗”赋予汗出机制的新内涵.另外《内经》非常重视汗出动态变化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并作为诊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现今很少被提及,值得今人重视.
作者:于晓飞;王醊恩;董正平;王斌胜;王科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从《金匮要略》虚实异治思想出发,结合临床实际,系统论述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等,总结风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亏虚,主要有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阳气亏虚等,以实邪侵袭为标,病理因素如风湿、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治疗前当剐虚实,并将辨证论治思想贯穿始终,以虚为主,缓则治本,应先扶正,分别给予补益脏腑、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适用于正气亏虚严重和疾病缓解期;以实为主,急当治标,应先祛邪,给予祛风除湿、清热燥湿、利小便、微发汗、活血通脉等治法,适用于邪实正未虚、疾病初期、慢性疾病加重期;虚实夹杂者应根据虚实轻重与多少,分别以扶正兼祛邪、祛邪兼扶正、同时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此型在临床上常见.后,通过列举临床病案深化对虚实异治思想的理解与临床应用.
作者:夏淑洁;王义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翻白草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作用,并探讨翻白草治疗UC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组、翻白草低、中、高剂量组6组.连续给药14 d后水合氯醛麻醉,取病变结肠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剩余结肠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TLR4及NF-κBP65.结果:DAI指数及病理形态变化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翻白草低剂量组治疗效果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P65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翻白草给药组均能下调NF-κBP65的表达水平.结论:翻白草能通过调控NF-κBP65表达水平以发挥对UC的治愈作用.
作者:裴玲燕;张纯芳;刘伟志;柯愈诗;王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尿毒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血液透析作为一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虽能有效地延长患者寿命,但是对于尿毒症期并发症不能显著缓解,而临床观察发现对透析患者采取适宜的中医疗法治疗不同的并发症,可操作性强、副作用小,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大量临床实践,针对血液透析阶段尿毒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结合中西医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及中医疗法进行了中医治疗尿毒症期并发症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孙毅;尹强;尹东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护脉散对长春瑞滨致静脉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长春瑞滨致小鼠静脉炎模型,采用预防和治疗两种方式给予低、中、高剂量护脉散,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为阳性对照药物,比较各组小鼠鼠尾肿胀度变化,观察各组小鼠尾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变化.结果:不同剂量护脉散均能减轻静脉炎小鼠鼠尾炎性肿胀,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模型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护脉散高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给药前后各组小鼠P-selectin及VCAM-1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参与了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护脉散”能抑制长春瑞滨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从而有效防治静脉炎.
作者:邱敏;刘莉;邹文娟;孙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肥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论治肥胖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论治肥胖的机理.
作者:孔畅;陈东峰;赵泉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在系统回顾既往冠心病痰证相关诊断标准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群决策,结合多轮研讨与论证,确定了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指标及其权重赋分.历时三年余,逾百名临床与方法学专家参与制定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于2017年8月24日正式发布.该标准包括3项主要指标(3分/项),即舌胖边有齿痕、苔腻、苔滑,2项次要指标(2分/项),即胸闷、脉濡或滑,8项其他指标(1分/项),即肢体困重、口黏、体胖、大便黏滞、脘腹痞满、面色晦浊、嗜睡、纳呆,符合现代医学冠心病诊断标准,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6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痰湿证.本标准可以与冠心病其他证诊断标准合并使用,并推荐用于冠心病痰湿证诊断,是否可以用于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
作者:胡镜清;许伟明;王传池;林明欣;江丽杰;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运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例1例,患者服药9个月后指骨骨质损害得到明显修复,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从而取得标本兼得的临床疗效.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截指作为终治疗选择.本案之所以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坚持中医治疗观,在中医肝肺“气交”等理论指导下,辨证准确,遣方得当,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医案在治愈皮肤症状的同时相关骨质损害也得到明显修复,表明中药治疗骨质损害的效果应值得肯定.
作者:刘理想;赵庆;李志更;徐静;李淑莉;卢贺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0例,常规给予唑来膦酸基础上服用独活寄生汤,对照组31例只给予唑来磷酸治疗,观察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发生SREs的几率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实验组能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实验组与对照组PFS比较实验组能改善生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结论: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可以降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并能控制肿瘤进展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海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从表现遗传学研究探讨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实质,主要包括DNA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两个方面.DNA甲基化的调控方式具有整体、可逆、间接的特点,而非编码RNA的调节方式具有广泛、多样、复杂的特点.总体而言,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时间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明显,调节方式相对间接,充分体现基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中渗透着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思想,为研究中医证候实质与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合作平台.
作者:陈光;高嘉良;刘咏梅;王阶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