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玲燕;张纯芳;刘伟志;柯愈诗;王琳
从表现遗传学研究探讨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实质,主要包括DNA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两个方面.DNA甲基化的调控方式具有整体、可逆、间接的特点,而非编码RNA的调节方式具有广泛、多样、复杂的特点.总体而言,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时间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明显,调节方式相对间接,充分体现基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中渗透着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思想,为研究中医证候实质与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合作平台.
作者:陈光;高嘉良;刘咏梅;王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西医内脏目视所指相同或相近,但概念却有根本差异,中医五脏概念是困扰业界一个世纪的难解谜团.故重点剖析五脏概念形成的过程、方法和概念内涵,提出古人对五脏的认识,即从脏之形器入手,取其物象而比类,由意象而法象,是一个特有的功能概念,并进入精气-阴阳-五行推理模式,形成五脏理论.因其由器而名,行气化之实,而其实又寄之于器,故五脏可称气化之器.此外,还对气化之器的名实作了深度理论解析和临证实用之探讨,指出“气化之器”重在气化,而“器”之意则使功能稳定化、结构化,因而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其实质属于系统概念,并成为中医系统生命观的核心.至于应用既可引导我们运用“以象”法则熟练、准确地辨识五脏的病机、病证,提高诊治水平,又有助于深入把握生命的气化法则,升华业界的医学境界.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护脉散对长春瑞滨致静脉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长春瑞滨致小鼠静脉炎模型,采用预防和治疗两种方式给予低、中、高剂量护脉散,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为阳性对照药物,比较各组小鼠鼠尾肿胀度变化,观察各组小鼠尾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变化.结果:不同剂量护脉散均能减轻静脉炎小鼠鼠尾炎性肿胀,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模型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护脉散高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给药前后各组小鼠P-selectin及VCAM-1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参与了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护脉散”能抑制长春瑞滨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从而有效防治静脉炎.
作者:邱敏;刘莉;邹文娟;孙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运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例1例,患者服药9个月后指骨骨质损害得到明显修复,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从而取得标本兼得的临床疗效.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截指作为终治疗选择.本案之所以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坚持中医治疗观,在中医肝肺“气交”等理论指导下,辨证准确,遣方得当,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医案在治愈皮肤症状的同时相关骨质损害也得到明显修复,表明中药治疗骨质损害的效果应值得肯定.
作者:刘理想;赵庆;李志更;徐静;李淑莉;卢贺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
作者: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0例,常规给予唑来膦酸基础上服用独活寄生汤,对照组31例只给予唑来磷酸治疗,观察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发生SREs的几率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实验组能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实验组与对照组PFS比较实验组能改善生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结论: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可以降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并能控制肿瘤进展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海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络阻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气阴两虚络阻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7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接受降血糖、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西医基础治疗措施,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汤剂,观察2组耱尿病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血脂、尿白蛋白(UAlb)、尿肌酐(UCr)、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糖尿病肾病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UAlb、UCr、ACR、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UAlb、ACR、TC、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疗效.
作者:江鹏;齐保险;谈佳佳;范春云;张心怡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大青龙汤证的注解,阐释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两感”的传统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风寒两感”的内涵,提出“风寒两感”指的是先中风后伤寒或者先伤寒后中风,并以此观点解释了《伤寒论》第38、39条中存在的脉症不相符等疑问;大青龙汤本质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此二方一以治寒一以治风,这样的治法与“风寒两感”的病机认识在“理法方药”的逻辑上是融洽的,并能得到《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篇章论述风水、肺胀治疗方法的印证.
作者:张亚星;关婷婷;郑入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经络虚实特征.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中山市将57例自然态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17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经络检测仪对2组人群十二经脉特定五输穴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生成的能量柱状图分析2组人群的经络虚实特征.结果:鼻咽癌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经络体现在肝经、脾经和肾经,其中肝经表现为实证,脾经和肾经为虚证,而其余9条经络在2组人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存在着特征性经络改变,表现为肝经的实证和脾肾经的虚证.
作者:林葆睿;周小军;魏福垣;何希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刺老苞根皮含药血清对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给予蒸馏水、刺老苞根皮水煎剂高、中、低3种剂量浓度,连续灌胃7d制备含药血清.各组合药血清干预培养成骨细胞,采用微量酶标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钙化结节并计数,流式PI单染法检测成骨细胞周期.结果:在干预培养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化结节数有所升高,中、高剂量组高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各剂量组G0/G1期、G2/M期明显下降,S期和G2/M+S期明显升高.结论:刺老苞根皮含药血清可通过延长原代成骨细胞S期,促进其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作用.
作者:依香叫;王松月;李金诚;燕梦云;裴凌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探讨“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从“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等方面探讨“心病治肾”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从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虚血瘀等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探讨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临证应用.提出肾中精气亏损导致阴阳失调引起心肾不交是心血管病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治肾是其主要治则之一的观点,不仅为“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推广应用,而且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证的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袁平;马静;贾承明;王玉珍;薛松妍;姜铭;刘阿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范冠杰教授运用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用药规律,总结归纳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广东省中医院病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数据库,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结果:范冠杰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薏苡仁、土茯苓、车前草、百合、土贝母、忍冬藤,居于前列的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结论:范冠杰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用寒性药佐以温通,辅以平和之品.药味上甘苦辛淡合用以发挥缓急止痛、清热除湿、行气活血之功,多从肝论治、补肝和血及舒筋和络.
作者:唐咸玉;谢雯雯;范冠杰;孙璐;何柳;何嘉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肝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COX Ⅳ)蛋白与基因表达及脾虚1号方干预.方法:70只10d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FD模型组(单模型组10只)、脾虚型FD模型组(50只).正常组给予2%蔗糖溶液灌胃,FD模型组和脾虚型FD模型组均给予0.1%蔗糖碘乙酰胺蔗糖溶液灌胃,0.2 mL/只·d,连续6d.脾虚型FD模型组正常饲料喂养至6周龄后叠加改良小平台站立,连续14d;造模结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模型组、多潘立酮组、脾虚1号方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药物干预14 d,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COXⅣ蛋白与mRNA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双模型组大鼠肝脏COX Ⅳ mRNA表达量和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与双模型组比较,脾虚1号方高剂量组大鼠肝脏COX Ⅳ 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脾虚型FD大鼠存在COX Ⅳ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现象,脾虚1号方可能是通过上调COX Ⅳ蛋白与mRNA的表达提高脾虚证大鼠能量代谢.
作者:吕林;王凤云;唐旭东;马祥雪;尹晓岚;石啸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版)》《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等权威文献以及学术界近10年发表论文中有关感染后咳嗽辨证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在感染后咳嗽的辨证中存在权威文献辨证分型标准的使用率不高,自拟辨证标准的分型过多、离散度太大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感染后咳嗽辨证分型的规范性以及探索其不同阶段证型分布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壮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方剂名的英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医药对外传播与推广的关键.首先,本文分析归纳了含数字的方剂名称英译现存的主要问题,如译名数量极有限、译语混乱不一致、译名冗长不达意、文化层面的误译等.其次,从中医方剂名称命名的特点及对外推广的角度,对比剖析了一些常见含数字方剂名称的英译版本,以此抛砖引玉,旨在探讨既能体现方剂名称的医理内容,又能凸显中医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从而推进中医方剂名称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作者:崔娜;田杨;胡永;曲倩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李丽芸教授辨治女性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对本痛的临床辩证论治思路.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方药检索、专家阐释、类方查找、专家认证过程,对其临床验方进行方理及类方比较研究,应用频数统计、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治疗的137例不孕症病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对742张处方统计分析中发现,使用频率高的方为8、3、1方,补血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高>10%,30~40岁患者常用25、19、2方,排卵障碍患者常用19、16、26方,月经期擅用10方,卵泡期撞用3方,黄体期擅用8方,并挖掘出8个常用药对.结论:李丽芸教授辨治不孕症重视肾与命门,次及脾胃,以肝为先天之思路,善用分期、分时结合治疗模式辨治.
作者:温丹婷;张茜;张戈;欧爱华;曹立幸;王小云;徐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疗法在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艾滋病失眠诊断标准患者272例,给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7、14、21d和28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作为疗效评定.结果:272例患者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CD4细胞计数在(201 ~3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32倍,CD4细胞计数在(301 ~400)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52倍,> 500 cell/mm3的患者失眠风险是在100 cell/mm3患者的0.679倍.结论: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艾滋病患者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秀敏;郭会军;张敏;刘志斌;金艳涛;许前磊;李政伟;张丽;刘静静;刘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段富津教授认为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作用缓和,是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时常加味药物为羌活、姜黄、生黄芪、威灵仙、汉防己、木瓜、焦白术、制附子、葛根等,减味药物为干地黄、芍药、人参等,对其临床如何加减运用这些药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加味药物的功用、临床常用剂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后选取典型病例附以按语,对其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的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临床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有借鉴指导意义.
作者:张绍峰;徐世杰;李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为电针联合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L)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同时减轻TPL所致的肝损提供增效减毒的实验依据.方法:RA模型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建立,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大鼠血浆TPL浓度,试剂盒测定肝匀浆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结果:针药组大鼠足趾肿胀改善情况好,药物组次之,再者为电针组;在同一时刻电针刺“足三里”后的血药浓度高于单独口服TPL的浓度,TPL的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提前,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提高;针药组ALT、AST含量及MDA活性均较药物组降低,SOD活性则升高.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减轻RA大鼠足趾肿胀,提高TPL的血药浓度,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同时还可减轻TPL对RA大鼠肝组织的损伤,提高其抗氧化应激能力.
作者:肖燕;张皓然;陈昊;顾一煌;洪汉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山药和黄芪均为临床常用中药,故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通过研究历代度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黄芪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山药和黄芪配伍在补脾滋阴、补气升提和固精止泻、补肺滋阴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治疗消渴、胃病、泄泻、咳嗽及气喘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希望这一结论能对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运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杨军宣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