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福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电针干预方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肾功能、超微结构的改善作用及肾脏SIR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Zucker fa/fa大鼠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及非电针刺激组、电针治疗组,另选其同窝瘦鼠(Zucker+/?)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非电针刺激组和电针治疗组分别治疗3周,于治疗后第21天测其4组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体质量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治疗3周后大鼠处死,观察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血尿氮、肾脏超微结构及SIR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标本配穴”电针治疗组大鼠进食量减少,体质量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降低,血肌酐、血尿素、血尿氮水平降低,肾脏超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SIRT1蛋白表达增多.结论:“标本配穴”电针能够改善糖尿痛肾病肾功能和超微结构,可能与其上调肾脏SIRT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何文娟;陈丽;舒晴;周焕娇;王雅媛;高炎;陈瑞;吴松;唐宏图;梁凤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肥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论治肥胖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论治肥胖的机理.
作者:孔畅;陈东峰;赵泉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汗”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汗”的记载,归纳了“汗”的5种内涵,分别是人体生理、病理产物、病因、预后依据及治法.作为生理、病理产物,影响汗出量多少的原因很多(其中病理性汗出的病因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但从发生机制来看,都影响了汗出来源津液、动力阳气、通路腠理三要素.相较于表里,以三要素为纲目归类病理性汗出的病因更符合临床诊断思路.因此,后人将《内经》中描述脉象及汗出表现的“阳加于阴谓之汗”赋予汗出机制的新内涵.另外《内经》非常重视汗出动态变化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并作为诊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现今很少被提及,值得今人重视.
作者:于晓飞;王醊恩;董正平;王斌胜;王科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脊柱关节病是一组有一些共同特定临床特点并与HLA-B27等住基因相关的疾病,是目前临床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大类风湿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尤其是以外周关节炎起病的不典型患者临床常易误诊、漏诊.故报道1例因痛风病史而漏诊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的病例,经益肾蠲痹法联合泄浊化瘀法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本案漏诊原因,并总结朱婉华教授对脊柱关节病的认识、早期诊断的线索及临床治疗经验.
作者:顾冬梅;蒋恬;江汉荣;朱婉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介绍李发枝教授对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即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以疼痛为表现,以肾虚为根本,感受风、寒、温等外邪为诱因.对于肾虚同时又感受寒湿之邪的患者选用阳和汤合乌头汤、防已黄芪汤加减治疗,对于气血亏虚感受风邪的患者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补精益髓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并附两则医案予以说明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经验.
作者:陈莉华;吴涛;李政伟;王丹妮;蒋自强;郭会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范冠杰教授运用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用药规律,总结归纳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方法:通过广东省中医院病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数据库,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结果:范冠杰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薏苡仁、土茯苓、车前草、百合、土贝母、忍冬藤,居于前列的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结论:范冠杰教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用寒性药佐以温通,辅以平和之品.药味上甘苦辛淡合用以发挥缓急止痛、清热除湿、行气活血之功,多从肝论治、补肝和血及舒筋和络.
作者:唐咸玉;谢雯雯;范冠杰;孙璐;何柳;何嘉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山药和黄芪均为临床常用中药,故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通过研究历代度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黄芪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山药和黄芪配伍在补脾滋阴、补气升提和固精止泻、补肺滋阴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治疗消渴、胃病、泄泻、咳嗽及气喘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希望这一结论能对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运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杨军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护脉散对长春瑞滨致静脉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长春瑞滨致小鼠静脉炎模型,采用预防和治疗两种方式给予低、中、高剂量护脉散,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为阳性对照药物,比较各组小鼠鼠尾肿胀度变化,观察各组小鼠尾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E-selectin)、P-选择素(P-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表达变化.结果:不同剂量护脉散均能减轻静脉炎小鼠鼠尾炎性肿胀,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模型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护脉散高剂量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给药前后各组小鼠P-selectin及VCAM-1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参与了长春瑞滨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护脉散”能抑制长春瑞滨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从而有效防治静脉炎.
作者:邱敏;刘莉;邹文娟;孙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
作者: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总结刘玉洁教授运用调更解郁方治疗热郁少阳型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经验.围绝经期抑郁症(Menopause Depression)是处在围绝经期的女性常伴发的一种精神情感障碍.在这一特殊时期,女性可能经历来自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转变,长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极易造成部分围绝经期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终发展为围绝经期抑郁症.刘玉洁教授认为情志不遂、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是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以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为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韩佳;苏莉莉;闫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应从肾论治.中医认为“虚极及肾”,从病程、肝细胞再生能力、肝细胞端粒长度、卵圆细胞、肝细胞EMT现象、甲胎蛋白、白蛋白、肥大细胞、TGF-β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方面看,肝纤维化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转而弱于间质的增殖修复能力,说明肝细胞生机不足;肝组织开始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所以肝纤维化应从肾论治.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辨证主要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温热中阻和气滞血瘀,从肾论治为主者极少.在肝纤维化病理中,如果主要着眼于“纤维”就会更注重“实证”;如果主要着眼于“肝细胞”就会更注重“虚证”.尽管肝细胞占肝脏细胞总数超过80%,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一直被忽略.即使目前重视程度提高,但主要也集中在其产生纤维方面的作用,而相对忽视其衰老和增殖修复能力下降.
作者:陈春宇;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医史可涵述中医经典文献延展的轴心轨迹,亦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基石.中医经典文献兼备多重特性且互为结构,是“神、心、体、技、觉”合一的学问.故以医者视角分析“固本”“筑梦”在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内涵,通过解析医史语境下的问题进路、史家固本与医者筑梦的耦合之道以及中医经典文献的医史和合之境三个面向来彰显中医经典文献的医史观,在固本与筑梦两者之间,史家赋予医学史完整无缺的躯体,医家则为其注入完满圆融的生命.
作者:王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经方用药精当、组方严谨、药少效专,凭借其独特魅力流传至今.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通过抓主症及分析病因病机方法,在临床上分别运用改良煎煮方法的苦酒汤治疗失音、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腰痛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作者:顾文哲;沈政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了有关出生日期与疾病相关性的文章,虽在研究理论及方法上未达成共识,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共性,如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冬季出生者相对于夏季出生者更易患肺系疾病.中医学者从运气禀受角度探讨两者相关性,既符合临床实际,又可进一步深化运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因此对国内外部分出生日期与疾病易惠相关性研究的文章做简要概述.
作者:菅庆林;张洪钧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梳理古代医家对大青龙汤证的注解,阐释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两感”的传统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风寒两感”的内涵,提出“风寒两感”指的是先中风后伤寒或者先伤寒后中风,并以此观点解释了《伤寒论》第38、39条中存在的脉症不相符等疑问;大青龙汤本质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此二方一以治寒一以治风,这样的治法与“风寒两感”的病机认识在“理法方药”的逻辑上是融洽的,并能得到《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篇章论述风水、肺胀治疗方法的印证.
作者:张亚星;关婷婷;郑入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段富津教授认为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作用缓和,是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时常加味药物为羌活、姜黄、生黄芪、威灵仙、汉防己、木瓜、焦白术、制附子、葛根等,减味药物为干地黄、芍药、人参等,对其临床如何加减运用这些药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加味药物的功用、临床常用剂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后选取典型病例附以按语,对其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的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临床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久痹有借鉴指导意义.
作者:张绍峰;徐世杰;李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0例,常规给予唑来膦酸基础上服用独活寄生汤,对照组31例只给予唑来磷酸治疗,观察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发生SREs的几率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实验组能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实验组与对照组PFS比较实验组能改善生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结论: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可以降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并能控制肿瘤进展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海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西医内脏目视所指相同或相近,但概念却有根本差异,中医五脏概念是困扰业界一个世纪的难解谜团.故重点剖析五脏概念形成的过程、方法和概念内涵,提出古人对五脏的认识,即从脏之形器入手,取其物象而比类,由意象而法象,是一个特有的功能概念,并进入精气-阴阳-五行推理模式,形成五脏理论.因其由器而名,行气化之实,而其实又寄之于器,故五脏可称气化之器.此外,还对气化之器的名实作了深度理论解析和临证实用之探讨,指出“气化之器”重在气化,而“器”之意则使功能稳定化、结构化,因而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其实质属于系统概念,并成为中医系统生命观的核心.至于应用既可引导我们运用“以象”法则熟练、准确地辨识五脏的病机、病证,提高诊治水平,又有助于深入把握生命的气化法则,升华业界的医学境界.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联合常规西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有关针刺联合常规西药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并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7项研究纳入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针刺所选用的腧穴以内关、心俞、膻中为主,位置临近心胸,经络联通心胸,具有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与常规西药组比较,针刺联合常规西药组心绞痛缓解率显著提高,心电图有效率显著提高,动态心电图平均心肌缺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以“宽胸理气、活血止痛”为指导的针刺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短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远期预后的作用尚待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李珩;肖宁;邵明璐;李洋;谭奇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