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发枝对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认识与治疗

陈莉华;吴涛;李政伟;王丹妮;蒋自强;郭会军

关键词:艾滋病, 股骨头坏死, 李发枝
摘要:介绍李发枝教授对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即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以疼痛为表现,以肾虚为根本,感受风、寒、温等外邪为诱因.对于肾虚同时又感受寒湿之邪的患者选用阳和汤合乌头汤、防已黄芪汤加减治疗,对于气血亏虚感受风邪的患者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补精益髓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并附两则医案予以说明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经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五脏者气化之器也

    中西医内脏目视所指相同或相近,但概念却有根本差异,中医五脏概念是困扰业界一个世纪的难解谜团.故重点剖析五脏概念形成的过程、方法和概念内涵,提出古人对五脏的认识,即从脏之形器入手,取其物象而比类,由意象而法象,是一个特有的功能概念,并进入精气-阴阳-五行推理模式,形成五脏理论.因其由器而名,行气化之实,而其实又寄之于器,故五脏可称气化之器.此外,还对气化之器的名实作了深度理论解析和临证实用之探讨,指出“气化之器”重在气化,而“器”之意则使功能稳定化、结构化,因而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其实质属于系统概念,并成为中医系统生命观的核心.至于应用既可引导我们运用“以象”法则熟练、准确地辨识五脏的病机、病证,提高诊治水平,又有助于深入把握生命的气化法则,升华业界的医学境界.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魏雅川运用—贯煎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案探析

    通过运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病例1例,患者服药9个月后指骨骨质损害得到明显修复,其他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从而取得标本兼得的临床疗效.掌跖脓疱病伴指骨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截指作为终治疗选择.本案之所以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坚持中医治疗观,在中医肝肺“气交”等理论指导下,辨证准确,遣方得当,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医案在治愈皮肤症状的同时相关骨质损害也得到明显修复,表明中药治疗骨质损害的效果应值得肯定.

    作者:刘理想;赵庆;李志更;徐静;李淑莉;卢贺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从肠道菌群探讨肥胖从脾论治的机理

    肥胖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论治肥胖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论治肥胖的机理.

    作者:孔畅;陈东峰;赵泉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

    目前“中医”“中药”“中医药”存在多种译法.由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内涵也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涵盖中医药新学术理念.怎样在翻译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时既保持中医药传统理念,同时又反映中医药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也是中医英译的重要命题.故通过对“中医”“中药”“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语义辨析,研究其英译,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以期对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借鉴.

    作者:任秀兰;赵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黄帝内经》中“汗”的内涵简析

    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汗”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汗”的记载,归纳了“汗”的5种内涵,分别是人体生理、病理产物、病因、预后依据及治法.作为生理、病理产物,影响汗出量多少的原因很多(其中病理性汗出的病因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但从发生机制来看,都影响了汗出来源津液、动力阳气、通路腠理三要素.相较于表里,以三要素为纲目归类病理性汗出的病因更符合临床诊断思路.因此,后人将《内经》中描述脉象及汗出表现的“阳加于阴谓之汗”赋予汗出机制的新内涵.另外《内经》非常重视汗出动态变化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并作为诊断、预后的重要依据,而这部分现今很少被提及,值得今人重视.

    作者:于晓飞;王醊恩;董正平;王斌胜;王科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意义分析及应用

    山药和黄芪均为临床常用中药,故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通过研究历代度近现代文献,对山药和黄芪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山药和黄芪配伍在补脾滋阴、补气升提和固精止泻、补肺滋阴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治疗消渴、胃病、泄泻、咳嗽及气喘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希望这一结论能对山药和黄芪的临床配伍运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周滢;舒承倩;唐欣;曾志华;杨军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野蔷薇根醇提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YT对大鼠AS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YT低、高剂量组、AL组,灌胃给药90 d,每2周称摄食量和体质量,调整灌胃量;空白组喂标准饲料,其余组高脂饮食联合注射维生素D3并加免疫损伤造成AS;末次给药1h后,取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色法检测血清中SOD、MD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RP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D40L、ADNP、IL-18、IL-16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结果:YT低、高剂量组明显改善AS大鼠主动脉壁增厚、脂质沉积,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及淋巴细胞浸润;YT低剂量组体质量增加幅度、MDA水平显著降低,摄食量显著增加,YT高剂量组IL-18水平显著降低.结论:YT可通过调节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改善AS.

    作者:周红艳;李开言;黄霞;孙为;张薇;王守富;李秋凤;陈阳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解读

    在系统回顾既往冠心病痰证相关诊断标准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群决策,结合多轮研讨与论证,确定了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指标及其权重赋分.历时三年余,逾百名临床与方法学专家参与制定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于2017年8月24日正式发布.该标准包括3项主要指标(3分/项),即舌胖边有齿痕、苔腻、苔滑,2项次要指标(2分/项),即胸闷、脉濡或滑,8项其他指标(1分/项),即肢体困重、口黏、体胖、大便黏滞、脘腹痞满、面色晦浊、嗜睡、纳呆,符合现代医学冠心病诊断标准,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6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痰湿证.本标准可以与冠心病其他证诊断标准合并使用,并推荐用于冠心病痰湿证诊断,是否可以用于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

    作者:胡镜清;许伟明;王传池;林明欣;江丽杰;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益肾蠲痹法治疗痛风漏诊脊柱关节病案例分析

    脊柱关节病是一组有一些共同特定临床特点并与HLA-B27等住基因相关的疾病,是目前临床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大类风湿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尤其是以外周关节炎起病的不典型患者临床常易误诊、漏诊.故报道1例因痛风病史而漏诊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的病例,经益肾蠲痹法联合泄浊化瘀法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本案漏诊原因,并总结朱婉华教授对脊柱关节病的认识、早期诊断的线索及临床治疗经验.

    作者:顾冬梅;蒋恬;江汉荣;朱婉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出生日期与疾病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发表了有关出生日期与疾病相关性的文章,虽在研究理论及方法上未达成共识,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共性,如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冬季出生者相对于夏季出生者更易患肺系疾病.中医学者从运气禀受角度探讨两者相关性,既符合临床实际,又可进一步深化运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因此对国内外部分出生日期与疾病易惠相关性研究的文章做简要概述.

    作者:菅庆林;张洪钧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到积的病理演变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作者:曹奇;姜树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菩人丹调控ob/ob小鼠胰腺组织信号传导机制探索

    目的:应用信号通路磷酸化广谱筛选抗体芯片技术探索菩人丹调控ob/ob小鼠糖尿病前期病变,减缓T2DM进程的可能信号通路及具体调变位点.方法:以肥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ob/ob小鼠为糖尿病前期模型,利用信号通路磷酸化广谱筛选抗体芯片分析筛选空白组、模型组及菩人丹干预组胰腺组织的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结果:菩人丹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共筛选发现61个同空白组趋势一致的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PANTHER软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类,发现多参与机体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应激反应、生物调控、发育过程及免疫系统过程,DAVID软件进行Pathway通路富集,导入Cytoscape 3.2.1软件进行通路间关系网络互作分析,确认了ob/ob小鼠糖尿病前期的部分磷酸化修饰差异蛋白所涉及的关键通路.结论:菩人丹干预糖尿病前期病变,延缓T2DM病程发展,主要与胰岛素信号、mTO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凋亡、自噬通路及Ca2+通路等密切相关.

    作者:陈书;苏冷高娃;张耀丹;白颖慧;鲁碧楠;庞宗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李发枝对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认识与治疗

    介绍李发枝教授对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即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以疼痛为表现,以肾虚为根本,感受风、寒、温等外邪为诱因.对于肾虚同时又感受寒湿之邪的患者选用阳和汤合乌头汤、防已黄芪汤加减治疗,对于气血亏虚感受风邪的患者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补精益髓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并附两则医案予以说明艾滋病合并股骨头坏死经验.

    作者:陈莉华;吴涛;李政伟;王丹妮;蒋自强;郭会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肝纤维化从肾论治探讨

    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应从肾论治.中医认为“虚极及肾”,从病程、肝细胞再生能力、肝细胞端粒长度、卵圆细胞、肝细胞EMT现象、甲胎蛋白、白蛋白、肥大细胞、TGF-β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方面看,肝纤维化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转而弱于间质的增殖修复能力,说明肝细胞生机不足;肝组织开始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所以肝纤维化应从肾论治.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辨证主要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温热中阻和气滞血瘀,从肾论治为主者极少.在肝纤维化病理中,如果主要着眼于“纤维”就会更注重“实证”;如果主要着眼于“肝细胞”就会更注重“虚证”.尽管肝细胞占肝脏细胞总数超过80%,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一直被忽略.即使目前重视程度提高,但主要也集中在其产生纤维方面的作用,而相对忽视其衰老和增殖修复能力下降.

    作者:陈春宇;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李丽芸辨治不孕症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李丽芸教授辨治女性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对本痛的临床辩证论治思路.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方药检索、专家阐释、类方查找、专家认证过程,对其临床验方进行方理及类方比较研究,应用频数统计、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治疗的137例不孕症病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对742张处方统计分析中发现,使用频率高的方为8、3、1方,补血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高>10%,30~40岁患者常用25、19、2方,排卵障碍患者常用19、16、26方,月经期擅用10方,卵泡期撞用3方,黄体期擅用8方,并挖掘出8个常用药对.结论:李丽芸教授辨治不孕症重视肾与命门,次及脾胃,以肝为先天之思路,善用分期、分时结合治疗模式辨治.

    作者:温丹婷;张茜;张戈;欧爱华;曹立幸;王小云;徐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脉法赞》文本性质与学术思想初探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再探“阴火”

    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

    作者: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0例,常规给予唑来膦酸基础上服用独活寄生汤,对照组31例只给予唑来磷酸治疗,观察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发生SREs的几率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实验组能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实验组与对照组PFS比较实验组能改善生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比较.结论:增加服用独活寄生汤可以降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并能控制肿瘤进展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海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从中医辨证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异质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这种异质性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体现在急性加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急性加重患者的个体化诊治十分重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将慢阻肺急性加重分为外寒内饮、痰浊阻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和痰蒙神窍5种证型,对认识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临床异质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思路.按照中医证型特点给予辨证施治,开展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证候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有利于辨证论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杨翠;陈亮;江丽杰;靳杨;王春畅;刘燕;赵亚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经方验用二则

    经方用药精当、组方严谨、药少效专,凭借其独特魅力流传至今.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通过抓主症及分析病因病机方法,在临床上分别运用改良煎煮方法的苦酒汤治疗失音、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腰痛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作者:顾文哲;沈政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