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珍珍;袁灿宇;袁智宇;孙天福;张建文;李西云;袁海波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学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温病的治法方药,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病条辨》中所载方剂之后的相关加减变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吴鞠通的用药规律.他灵活运用辛凉清解、甘寒生津、成寒滋润、苦寒泻火、甘润化痰、辛温发表、苦辛通降、甘淡利湿8种方法对方剂进行有效化裁,展现出吴氏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以及高超的临床诊疗水平,加减变化之后的方剂更加贴合临床实际诊疗需要,疗效也更加显著.故认真归纳总结吴鞠通的用药规律,对我们当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畅;董晓薇;徐建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医膏方应用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确切,逐渐成为慢性、虚弱性疾病的首选方剂.以目前常用膏方和经典膏方为基础,重点介绍补益类膏方.认为补药为主、补治结合,阴阳互根、补辅相助,注重整体、重视脾肾,顾全兼证、药对提效,重视药性兼顾口感等是其组成配伍特点.在此基础上按补阳类、补阴类、补气类、补血类及其他分型,结合具体膏方的临床应用特性,分析其间的具体组成、配伍等,有利于发掘传统膏方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促进膏方广泛合理的使用.
作者:刘超;魏雅川;徐静;李淑莉;卢贺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肥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需要引起临床关注.故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综合疗法以及动物实验几方面着手,就中医药在控制肥胖、防治肥胖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岚;艾玉珍;李鸣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附子配半夏属于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内容乏一,但古往今来二者同方配伍屡见不鲜且疗效显著.追本溯源,二者临床配伍的使用早见于被尊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的小青龙汤“若噎者、附子粳米汤、赤丸及竹叶汤方”中,故分别从病因病机、配伍用量、炮制方式、煎煮用量及毒性探讨等方面对附子与半夏安全有效配伍的条件进行论述,结合荆楚刘氏妇科的临床治疗经验,发现二者合用对临床辨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的病证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余婷;肖苏;曹丰;刘丽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升麻对口腔溃疡散治疗口腔溃疡大鼠增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溃疡散组、溃疡散+升麻组,除空白组外,以NaOH晶体化学烧灼法建立溃疡模型,检测各组溃疡面积、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IFN-γ和1L-6含量,Western-blot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大鼠溃疡明显,周围组织红肿;给药后溃疡面积缩小,其中口腔溃疡散联合升麻组在溃疡面积、IFN-γ、IL-6和MMP-2、MMP-9表达水平上较单独用药组均显著降低.结论:升麻增效口腔溃疡散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下调MMP-2、MMP-9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金钊;郑涛;严航;艾黄萍;左渝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黑苔指舌苔呈现黑色,临床黑苔多见于疾病的慢性阶段或急危重症阶段,目前对黑苔的诊治还在探索阶段.王永炎院士认为病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病机,是邪气侵袭络脉或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癌变,导致络脉的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种基本病机.笔者整理导师从病络的角度辨治黑苔的验案,以期为病络学说在临床疑难病的诊疗中提供依据.
作者:张学彬;李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明确、毒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目前多应用传统针刺、电针、头针、耳针等方法.对其作用机制,现代医学多从神经递质、信号通路及内分泌、免疫系统等角度展开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可从治疗选取经络及穴位探讨其机理.总结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所选的经络及穴位可发现,一方面选穴突出中医扶阳抑阴的大法,即从提升阳气、推动气血着手,如督脉及印堂、百会等;另一方面选穴从理气解郁、调理情志、改善症状出发,如足厥阴肝经及内关、三阴交等.总结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医机理,归纳其辨证选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高效率提供参考.
作者:李卫国;付星;杜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与西医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中医领域中,“头痛”与“头疼”的使用较为混乱,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查阅《阴阳十一脉灸经》至《中医内科学》的大量医籍,从病名由来、发病部位、起病特点、病名演变4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头痛”作为病名使用,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期已经较为成熟;中医“头痛”的内涵较广,包含西医的“头痛”和“面痛”;头痛起病特点各异,伴随症状多样,对于一些特殊的头痛临床当引起重视;“痛”和“疼”有不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从“头痛”到“头疼”有其特定历史演变过程,“头痛”更适合作为病名.
作者:曹克刚;付高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医者意也”观念形成已久,历代学者说解不一,语义不明.从“医”“意”的上古音节构成考证其语源义,发现这两个词声韵所表达的运动状态相似,语义相近.根据“医”“意”二词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具体运用,发现“医”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但精神、思维、情志等“意”的活动一直是医疗活动的必要因素,并在医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内经》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是通过心意调节,不医而医;不假砭石汤药,以意医病;通过思维能力诊治疾病,把握患者心意治病.
作者:范崇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中药方剂联合阿奇霉素抗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方法:本组8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增加中药方剂内服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止咳平均时间、气喘消失平均时间、湿罗音消失平均时间、退热时间及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包括IL-6、TNF-α水平值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中药方剂联合阿奇霉素抗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戚畅;刘炘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在里,其治则不外“清、透、养”三法,即清泄里热、透邪外出、养阴生津,是针对温病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其运用贯穿温病发生发展的始终,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各个阶段的治疗.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清、透、养”三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病变特点灵活搭配、主次分明,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段颖;王浩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脾胃气虚证是脾胃疾病中较常见的证候,古代不同时期对其症状描述及治疗各具特色.故选取《金匮要略方论》《华佗神方》《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脾胃论》《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和《医方集解》9部两汉至明清各时期代表性医书,通过对其中脾胃气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描述逐渐向细化发展,治疗在补气的同时,汉晋时期多兼用温补药物,金元时期多兼用升提药物,明清时期多兼用利湿药物,各时期对于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治疗及学术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作者:王家琪;王彩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的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等,其中长期慢性应激等精神因素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之一.胆腑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其兼具参与情志和消化活动等功能.故从胆失决断、情志不宁,胆失和降、便泄异常等两方面,以探讨从胆腑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为中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开拓思路.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从Hepcidin对其下游OPG/RANKL通路调节的角度,初步探讨左归丸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并为进一步揭示“肾主骨”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造模组36只共3组,造模组大鼠实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以制作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结束后再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OVX组、E2组、左归丸组,每组各12只,开始给予相应药物.给药3个月后,检测大鼠胫骨骨量(TBV%)、骨吸收(TRS%)和骨形成(TFS%、OSW、MAR、mAR)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Hepcidin mRNA及胫骨骨髓中Fpn1、OPG及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OVX组大鼠胫骨TBV%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而TRS%、TFS%、OSW、MAR、mAR较假手术组均有显著增高;与OVX组比较,左归丸组的TBV%显著增高,而TRS%、TFS%、OSW、MAR、mAR水平明显低于OVX组.与假手术组比较,OVX组大鼠肝脏中Hepcidin的mRNA表达强度均明显降低,大鼠胫骨骨髓中Fpn1和RANKL mRNA表达强度则明显增强,OPG mRNA的表达强度明显降低.与OVX组比较,左归丸组的大鼠肝组织中Hepcidin mRNA表达强度明显增高,胫骨骨髓中OPG mRNA表达强度明显增高,Fpn1和RANKL mRNA表达强度则明显下调.结论:左归丸可通过提高Hepcidin水平,增加与受体Fpn1的结合,进而对下游OPG/RANKL信号通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使OPG表达上调而下调RANKL的表达,从而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丢失,这是其能够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之一.
作者:吴佳莹;李岳泽;刘红;李艳;潘静华;赵宏艳;王少君;汪文来;张治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36例,探讨各证型的发生频率、中医治疗效果、性别、病因和疗次的分布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证型的发生频率比较,肾阳虚型92例39%,肾阴虚型66例28%,肾阴阳两虚型78例33.1%;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肾阳虚组总有效率80.43%,肾阴虚78.79%,肾阴阳两虚组56.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患者中医分型作为因变量,以肾阴阳两虚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阳虚的影响因素是年龄、病因、疗次,而肾阴虚的影响因素是年龄、病程、病因和疗次.结论:年龄、病因、疗次是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
作者:杨丽;王树庆;王海霞;李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本病的发生不仅与肾脏相关,与肝脾两脏的关系亦为密切.其中肝虚筋失所养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方面,脾虚失其健运、生化乏源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病因,肾精亏虚、骨减髓空是骨质疏松发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脾、肾三脏,同时在补肾、健脾、疏肝等方法的基础上兼顾痰、瘀、寒湿等合邪犯病,注意化痰、温阳化湿、利水渗湿等药物的运用,使肾精充盈、脾得健运、肝得疏泄、气血调和,如此才能达到标本同治、内外兼顾、正胜邪却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旭;陈瀚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乳腺增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称之为乳癖.王国斌教授认为乳癖虚证多因素体阳虚、肾阳不足、气血亏虚导致寒凝痰滞、乳络不通,治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化痰通络,运用阳和汤化裁治疗乳癖临床疗效甚佳,现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作者:车志英;谈佳玮;何磊;樊尊峰;崔利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探讨甘露消毒丹在肺心病中的运用.从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相关药物的功效出发,运用中医处方法中以方测证的理论,对该方的结构进行分析,推断该方对肺心病可能的作用,再引用现代临床实例加以证明.从病机上提出肺心病水肿属于心水,辨证从肺心脾肾论治,重点在肺与心.
作者:李亚红;杨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各12只;采用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药物组采用盐酸氯米帕明灌胃,电针组选择“百会”“三阴交”和“肾俞”.检测阴道图片,比较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DA、5-HT和Caspase-3含量,通过尼氏染色法观察DG区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海马DA和5-HT含量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DG区神经细胞数目增多,胞浆内尼氏小体总面积、积分光密度和平均黑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疗法明显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阻止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修复和新生.
作者:荆秦;林卉;任路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刺早期干预脑卒中患者是否能够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针刺组选穴大椎、本神(双侧)、百会、悬钟(双侧)、神门(双侧)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空白对照,无任何干预措施.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皆不使用抗抑郁药物,并在基线期、4周后、8周后使用HAMD进行评分.结果: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行醒脑开窍针刺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作者:焦黛妍;邓海鹏;顾和燕;王璐;张若尘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