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林;伍海涛
《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繁杂,使得后世对于厥阴病的认识亦说法不一,争议颇多.故认为厥阴病既以“厥阴”为名,从“厥阴”一词的含义入手探究厥阴病的病机当有其合理性.认为厥阴的含义,一为阴寒凝盛,一为阳气待发,综合两者可知厥阴病之病机在于阴寒闭郁阳气,阳气当发而不发,故厥阴病主证当为寒凝阳郁证,其主方应为当归四逆汤,而当归四逆汤进一步演变则成为乌梅丸.同时基于对“厥阴”含义的探究得出,厥阴病阴极阳生的变化以阳气不虚为前提,故厥阴病并非六经病之后阶段.
作者:陈梓越;李奕诗;周红;黄绍刚;胡延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瘢痕灸肝俞穴、足三里穴对原发性肝癌大鼠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中Wnt3a、Wnt1ob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组、肝俞组、足三里组,通过注射二乙基亚硝胺制备肝癌模型,用RT-PCR检测各组Wnt3a、Wnt1ob表达量,观察肝细胞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阿霉素组、肝俞组和足三里组Wnt3a、Wnt10b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阿霉素组、肝俞组和足三里组表达量降低;与阿霉素组比较,肝俞组、足三里组表达幅度下降;与肝俞组比较,足三里组表达量升高.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为正常肝细胞,模型组细胞有假小叶形成,阿霉素组有明显增生灶,肝俞组细胞核多形、核浆部分消失,足三里组纤维样变.结论:瘢痕灸肝俞穴、足三里穴对原发性肝癌大鼠有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中Wnt3a、Wnt1ob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作者:王颖;赵万爽;张晓露;李迪;胡晓龙;李梦迪;陈金;王琪格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刺早期干预脑卒中患者是否能够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针刺组选穴大椎、本神(双侧)、百会、悬钟(双侧)、神门(双侧)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空白对照,无任何干预措施.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皆不使用抗抑郁药物,并在基线期、4周后、8周后使用HAMD进行评分.结果: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行醒脑开窍针刺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作者:焦黛妍;邓海鹏;顾和燕;王璐;张若尘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基于“络病”学说和“风邪”理论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长期运用与实践,构建以“肾络瘀阻,脾虚风动”为主的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基本病机.故认为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以脾肾衰败为本,因“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形成“肾络瘀滞”证,而风邪是导致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进展的重要因素.脾气虚弱,外风乘袭,潜伏于肾,鼓动肾络;脾肾衰亏,阴血乏源,阴不敛阳,阳亢化风成为病机关键.临床应重视调整脾胃之气、补肾健脾、益气扶正,建立“和络泄浊,培土宁风”为主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辨治拓展新思路.
作者:郝媌;于俊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收集分析中医古典医籍中关于心力衰竭的症状、病因、病位、治疗原则的记载,对“心痹”“心胀”“心咳”“心水”“心衰”“喘证”“水肿”“心悸”等疾病的实质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心痹”“心胀”“心咳”反映的是心力衰竭的一个侧面,“心悸”不能体现中医学对心力衰竭认识的特异性,其治疗侧重点与心力衰竭也并不相符.“喘证”反映的是肺心同病,其病位在肺,治疗重点与心力衰竭并不相符.“水肿”的疾病范围较心力衰竭更为广泛.中医的“心衰”反映的是病机而非疾病.心水病与西医学的心力衰竭更为贴近,因此临证时心力衰竭可参考心水病进行诊疗.
作者:祝珍珍;袁灿宇;袁智宇;孙天福;张建文;李西云;袁海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升麻对口腔溃疡散治疗口腔溃疡大鼠增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溃疡散组、溃疡散+升麻组,除空白组外,以NaOH晶体化学烧灼法建立溃疡模型,检测各组溃疡面积、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IFN-γ和1L-6含量,Western-blot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大鼠溃疡明显,周围组织红肿;给药后溃疡面积缩小,其中口腔溃疡散联合升麻组在溃疡面积、IFN-γ、IL-6和MMP-2、MMP-9表达水平上较单独用药组均显著降低.结论:升麻增效口腔溃疡散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下调MMP-2、MMP-9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金钊;郑涛;严航;艾黄萍;左渝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刺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阻断剂组各10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后用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肺功能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组织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呼吸功能测定显示模型组大鼠肺顺应性降低,肺弹性阻力升高,较空白组、针刺组和阻断剂组改变明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示模型组PI3K蛋白表达较空白组、针刺组、阻断剂组升高;针刺后PI3K蛋白表达降低,阻断剂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降低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以减轻气道重塑,改善和恢复肺功能.
作者:杨金华;赵叶;李双;韩君萍;虞跃跃;樊志忠;崔建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和祛痰化瘀方对ox-LDL损伤HUVEC增殖及凋亡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UVEC ox-LDL损伤模型,采用MTT检测法、AnnexinV-FITC/P1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法,观察方药对HUVEC增殖率、凋亡率及与增殖、凋亡相关蛋白VEGFR、P66、P53、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细胞增殖方面,祛痰化瘀方能增加HUVEC吸光度,祛痰方、祛痰化瘀方可上调HUVEC VEGFR的表达水平,ox-LDL作用下4种方剂均可增加HUVEC吸光度并上调VEGFR表达水平.在细胞凋亡方面,祛痰方、化瘀方和祛痰化瘀方均能降低P66的表达水平;ox-LDL作用下,HUVEC Bcl-2表达降低,BAX、P66表达升高;祛痰化瘀方等4种方剂对早期、晚期及总凋亡率都有极大改善,且均可降低BAX的表达水平;祛痰方组、化瘀方组和祛痰化瘀方可降低P66的表达水平,祛痰化瘀方可提高Bcl-2的表达水平,Ox-LDL及4种方剂均对P53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祛痰、化瘀和祛痰化瘀方及基础方均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促进增殖、抗凋亡达到对抗HUVEC氧化损伤的作用,其中祛痰化瘀方的效果显著.
作者:陈冰;林雅军;马雅銮;李玉梅;薛欣;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
作者:胡永生;黄海华;廖军;危伸;刘升凡;罗敬福;刘海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医者意也”观念形成已久,历代学者说解不一,语义不明.从“医”“意”的上古音节构成考证其语源义,发现这两个词声韵所表达的运动状态相似,语义相近.根据“医”“意”二词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具体运用,发现“医”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但精神、思维、情志等“意”的活动一直是医疗活动的必要因素,并在医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内经》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是通过心意调节,不医而医;不假砭石汤药,以意医病;通过思维能力诊治疾病,把握患者心意治病.
作者:范崇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的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等,其中长期慢性应激等精神因素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之一.胆腑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其兼具参与情志和消化活动等功能.故从胆失决断、情志不宁,胆失和降、便泄异常等两方面,以探讨从胆腑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为中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开拓思路.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腰椎老化的生理病理过程,分析本病的病机理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故首先引中医古籍原文阐述督-肾-骨三者的关系,三者从解剖、生理学角度联系为一体与本病密切相关;其次分析本病的病名、症状和病机,从这三个方面说明本病与“督-肾-骨失常”密切相关;后结合中医经典、作者的导师及其他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从补肾-壮督-强骨的中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论证腰椎退行性病变应从“督-肾-骨”论治.
作者:谢晚晴;郑洪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作者:苏鑫童;刘琪;薛立功;刘元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深受王永炎院士的启发,并结合自身对象思维的理解,将象思维的内涵概括为象思维是在获取自然界万物之物象和意象的基础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归类,然后建立或运用象模型,根据象模型中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已知事物和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具体的思维步骤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建立(运用)象模型→象以尽意.
作者:刘娇萍;袁昌劲;曹继刚;邹小娟;卢威;刘礼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引入隐症一名原为延伸中医四诊诊法,使中医诊断学进入微观水平,为进一步完善整体辨证而设.而今笔者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回顾了未病和隐症的相关文献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隐症和未病关系非常密切,隐症可以归属于未病之隐而未发的状态中.同时又结合目前国内治未病的现况,提出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将隐症纳入到治未病范畴中,提高对隐症的重视,并将隐症作为开展治未病的切入口,这样对于当前治未病的有序开展以及将来治未病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涛丽;魏晓玉;徐强;李小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黑苔指舌苔呈现黑色,临床黑苔多见于疾病的慢性阶段或急危重症阶段,目前对黑苔的诊治还在探索阶段.王永炎院士认为病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病机,是邪气侵袭络脉或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癌变,导致络脉的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种基本病机.笔者整理导师从病络的角度辨治黑苔的验案,以期为病络学说在临床疑难病的诊疗中提供依据.
作者:张学彬;李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学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温病的治法方药,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病条辨》中所载方剂之后的相关加减变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吴鞠通的用药规律.他灵活运用辛凉清解、甘寒生津、成寒滋润、苦寒泻火、甘润化痰、辛温发表、苦辛通降、甘淡利湿8种方法对方剂进行有效化裁,展现出吴氏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以及高超的临床诊疗水平,加减变化之后的方剂更加贴合临床实际诊疗需要,疗效也更加显著.故认真归纳总结吴鞠通的用药规律,对我们当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畅;董晓薇;徐建云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在里,其治则不外“清、透、养”三法,即清泄里热、透邪外出、养阴生津,是针对温病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其运用贯穿温病发生发展的始终,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各个阶段的治疗.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清、透、养”三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病变特点灵活搭配、主次分明,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段颖;王浩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五运六气推演的始点,目前广为热议的学术观点主要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正月朔日说和后世的大寒说、立春说3种,故逐一剖析《内经》、王冰注说及气候变化说的理论源流.正月朔日说源出《内经》正文,分别从一年之六气论、六十甲子历说、测病灾实例、从运说,辨析天气始冬至、地气始大寒、人气始立春的历法内涵.王冰次注《内经》,涉及运气推演的艮南说始于寅、立春说始岁首、大寒说候脉气.气候变化说诠释了五运六气知常达变及太阳历主寒热变化、阴阳合历主风雨气候等,并辨析立春、始春之异,探讨气象资料分析方法的数据偏移问题.综观而论《内经》正月朔日说是正确的六气开始时间.
作者:田合禄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1组反复发生在月经前,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躯体、精神症状(包括情感和行为)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三四十年才引起重视.今人多从脏腑论治此病,强调经前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其中尤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故治疗上以调肝为主.然而笔者以奇经八脉为突破点,对冲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冲脉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强调发病时冲脉的病理变化,指出其病机的关键是冲气上逆,提倡从调冲降逆的角度论治本病,为PM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作者:盖晓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