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

杨金华;赵叶;李双;韩君萍;虞跃跃;樊志忠;崔建美

关键词:针刺, 哮喘, PI3K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阻断剂组各10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后用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肺功能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组织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呼吸功能测定显示模型组大鼠肺顺应性降低,肺弹性阻力升高,较空白组、针刺组和阻断剂组改变明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示模型组PI3K蛋白表达较空白组、针刺组、阻断剂组升高;针刺后PI3K蛋白表达降低,阻断剂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降低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以减轻气道重塑,改善和恢复肺功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早期干预脑卒中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早期干预脑卒中患者是否能够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针刺组选穴大椎、本神(双侧)、百会、悬钟(双侧)、神门(双侧)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空白对照,无任何干预措施.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皆不使用抗抑郁药物,并在基线期、4周后、8周后使用HAMD进行评分.结果: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行醒脑开窍针刺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作者:焦黛妍;邓海鹏;顾和燕;王璐;张若尘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隐症与治未病再探讨

    引入隐症一名原为延伸中医四诊诊法,使中医诊断学进入微观水平,为进一步完善整体辨证而设.而今笔者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回顾了未病和隐症的相关文献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隐症和未病关系非常密切,隐症可以归属于未病之隐而未发的状态中.同时又结合目前国内治未病的现况,提出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将隐症纳入到治未病范畴中,提高对隐症的重视,并将隐症作为开展治未病的切入口,这样对于当前治未病的有序开展以及将来治未病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涛丽;魏晓玉;徐强;李小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从胆腑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的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等,其中长期慢性应激等精神因素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之一.胆腑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其兼具参与情志和消化活动等功能.故从胆失决断、情志不宁,胆失和降、便泄异常等两方面,以探讨从胆腑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为中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开拓思路.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经胃镜确诊为PHG的81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按Tanoue分类法记录PHG分级及Child-Pugh分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PHG的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及Child-Pugh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的81例PHG患者中,各证型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顺序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湿热内蕴型>肝(脾)肾两虚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Ⅰ级改变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和肝(脾)肾两虚型患者的胃黏膜以Ⅱ级为主,与其他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以Child A级和Child B级分布为主(分别占48.1%和34.6%),在肝郁脾虚型中以Child A级为主占62.5%,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脾)肾两虚型中以Child C级为常见占55.6%,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hild B级中,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以及列联表进行分析,PHG患者中医各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PHG患者中医各证型和胃镜下表现的分级、Child-Pugh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和确立治法的客观依据.

    作者:胡永生;黄海华;廖军;危伸;刘升凡;罗敬福;刘海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甘露消毒丹在肺心病治疗中的运用

    探讨甘露消毒丹在肺心病中的运用.从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相关药物的功效出发,运用中医处方法中以方测证的理论,对该方的结构进行分析,推断该方对肺心病可能的作用,再引用现代临床实例加以证明.从病机上提出肺心病水肿属于心水,辨证从肺心脾肾论治,重点在肺与心.

    作者:李亚红;杨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病机构建与治则探讨

    基于“络病”学说和“风邪”理论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长期运用与实践,构建以“肾络瘀阻,脾虚风动”为主的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基本病机.故认为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以脾肾衰败为本,因“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形成“肾络瘀滞”证,而风邪是导致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进展的重要因素.脾气虚弱,外风乘袭,潜伏于肾,鼓动肾络;脾肾衰亏,阴血乏源,阴不敛阳,阳亢化风成为病机关键.临床应重视调整脾胃之气、补肾健脾、益气扶正,建立“和络泄浊,培土宁风”为主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辨治拓展新思路.

    作者:郝媌;于俊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升阳解毒”治疗慢性湿疹刍议

    基于清·景日珍《嵩崖尊生》提出的“升阳解毒”法,参考刘完素“玄府气液”说、王好古“阴证”论、李杲“益气升阳”法等前人学术观点,对“升阳解毒”法中“升阳”的含义与方法、“毒”的由来及性质、“升阳解毒”的机理和用药思路等做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慢性湿疹的临床发病特点,构建起“阳虚不运-阴毒蕴积-毒损络脉-气液不行、皮肤失养、邪气凑之”的慢性湿疹发病模型,进而发掘“升阳解毒”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理论思路.

    作者:苏化;杨川;周新颖;刘渊;杨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医“头痛”与“头疼”辨析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与西医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中医领域中,“头痛”与“头疼”的使用较为混乱,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故查阅《阴阳十一脉灸经》至《中医内科学》的大量医籍,从病名由来、发病部位、起病特点、病名演变4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头痛”作为病名使用,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时期已经较为成熟;中医“头痛”的内涵较广,包含西医的“头痛”和“面痛”;头痛起病特点各异,伴随症状多样,对于一些特殊的头痛临床当引起重视;“痛”和“疼”有不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从“头痛”到“头疼”有其特定历史演变过程,“头痛”更适合作为病名.

    作者:曹克刚;付高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目的:研究郑启仲教授风池、气池诊法经验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并分析肝风证、咳嗽、泄泻、厌食4种疾病各30例,每种疾病选取2个证型.结果:肝风证中脾虚肝亢证气池色泽以色青、色紫多见,痰火扰神证气池以色赤、色紫多见,咳嗽中风寒咳嗽气池色泽以淡红、色青多见,痰热咳嗽气池以色赤、色紫多见,泄泻中脾虚泻气池色泽以色黄多见,湿热泻气池以色黄、色赤多见,厌食中脾失健运证气池色泽以色黄多见,脾胃温热证以色赤、色紫多见.同一患儿风池常表现出同气池一样的色泽改变,其中气池色泽变化较风池出现频率更高、色泽变化更明显.结论:不同疾病不同证型风池气池变化有一定规律,对中医临床辨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风池气池望诊法是小儿望诊的一大特色,弥补了儿科诊法的不足.

    作者:郑攀;潘丹萍;陆相朋;卢婷婷;张建奎;冯斌;郑启仲;郑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36例,探讨各证型的发生频率、中医治疗效果、性别、病因和疗次的分布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证型的发生频率比较,肾阳虚型92例39%,肾阴虚型66例28%,肾阴阳两虚型78例33.1%;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肾阳虚组总有效率80.43%,肾阴虚78.79%,肾阴阳两虚组56.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患者中医分型作为因变量,以肾阴阳两虚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阳虚的影响因素是年龄、病因、疗次,而肾阴虚的影响因素是年龄、病程、病因和疗次.结论:年龄、病因、疗次是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

    作者:杨丽;王树庆;王海霞;李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督脉火龙灸治疗肾阳虚型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督脉火龙灸治疗肾阳虚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肾阳虚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从大椎穴至腰腧穴所属督脉及膀胱经覆盖区域的火龙灸治疗,1周治疗1次,共治疗8次,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次要结局指标为肾阳虚症状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入组后、第4周末、第8周末时2组进行评价.结果:督脉火龙灸治疗肾阳虚型腰痛的有效率82.14%(23/28).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肾阳虚症状评分和ODI评分在第4周末、第8周末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治疗组肾阳虚症状评分和ODI评分在第4周末、第8周末时均明显低于入组后,第8周末低于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督脉火龙灸治疗肾阳虚腰痛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阳虚症状,改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会生;房繄恭;李晓彤;尚洁;许焕芳;白田雨;尹雅倩;高德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概述

    肥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需要引起临床关注.故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综合疗法以及动物实验几方面着手,就中医药在控制肥胖、防治肥胖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岚;艾玉珍;李鸣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民国时期中药学教材特点及对中药理论体系发展之影响

    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医药教育传承方式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对中药学教材的编写开展了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中药学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或秉持传统中药基本理论体系框架,或融会中西体现中药科学化萌芽,或注重临床用药实用性,或研究对象具体化,逐渐促成中药学学科分化.这些教材体现了近现代中药学教育模式的思路,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药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对建国后中药学教材的编写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孙鑫;钱会南;何流;张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胡荫奇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经验

    风湿性多肌痛属于中医“肌痹”范畴,国家名老中医胡荫奇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并认为血瘀贯穿肌痹整个发病过程.治疗上活动期清热除湿,多选健脾化湿之剂以达培土固本之效,缓解期补益脾肾、益气养血,使生化有源、分肉得养,并将活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且选用活血养血之品通补并用、化瘀扶正;同时善于辨证施治与辨病用药相结合,遣方用药擅长运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类激素作用的中药药对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赵敏;杨元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扬刺临床研究与分析

    扬刺为十二刺之一,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所载针灸治痹的主要方法.在现代临床研究中,扬刺的主治范围、选穴组方、操作方法等即秉承古法又各有特点,临床疗效也大相径庭,有关其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数量也相对较少.故通过对扬刺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古今扬刺方法的异同、疗效特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扬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兵;胡静;张宁;焦玥;刘天怡;吴中朝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1组反复发生在月经前,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躯体、精神症状(包括情感和行为)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三四十年才引起重视.今人多从脏腑论治此病,强调经前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其中尤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故治疗上以调肝为主.然而笔者以奇经八脉为突破点,对冲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冲脉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强调发病时冲脉的病理变化,指出其病机的关键是冲气上逆,提倡从调冲降逆的角度论治本病,为PM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作者:盖晓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祛痰、化瘀和祛痰化瘀方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和祛痰化瘀方对ox-LDL损伤HUVEC增殖及凋亡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UVEC ox-LDL损伤模型,采用MTT检测法、AnnexinV-FITC/P1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法,观察方药对HUVEC增殖率、凋亡率及与增殖、凋亡相关蛋白VEGFR、P66、P53、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细胞增殖方面,祛痰化瘀方能增加HUVEC吸光度,祛痰方、祛痰化瘀方可上调HUVEC VEGFR的表达水平,ox-LDL作用下4种方剂均可增加HUVEC吸光度并上调VEGFR表达水平.在细胞凋亡方面,祛痰方、化瘀方和祛痰化瘀方均能降低P66的表达水平;ox-LDL作用下,HUVEC Bcl-2表达降低,BAX、P66表达升高;祛痰化瘀方等4种方剂对早期、晚期及总凋亡率都有极大改善,且均可降低BAX的表达水平;祛痰方组、化瘀方组和祛痰化瘀方可降低P66的表达水平,祛痰化瘀方可提高Bcl-2的表达水平,Ox-LDL及4种方剂均对P53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祛痰、化瘀和祛痰化瘀方及基础方均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促进增殖、抗凋亡达到对抗HUVEC氧化损伤的作用,其中祛痰化瘀方的效果显著.

    作者:陈冰;林雅军;马雅銮;李玉梅;薛欣;胡镜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论筋性脏腑病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作者:苏鑫童;刘琪;薛立功;刘元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中医“督-肾-骨失调”病机理论研究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腰椎老化的生理病理过程,分析本病的病机理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故首先引中医古籍原文阐述督-肾-骨三者的关系,三者从解剖、生理学角度联系为一体与本病密切相关;其次分析本病的病名、症状和病机,从这三个方面说明本病与“督-肾-骨失常”密切相关;后结合中医经典、作者的导师及其他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从补肾-壮督-强骨的中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论证腰椎退行性病变应从“督-肾-骨”论治.

    作者:谢晚晴;郑洪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曹洪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曹洪欣教授对干燥综合征证候演变规律见解独到,善于动态把握疾病变化而综合调治疗效显著.他认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不仅应从滋阴润燥入手,更当注重痰湿、瘀血、毒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阴虚血瘀、湿热蕴结、实邪郁久化毒的复杂病变机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会厌逐瘀汤、上中下通用病风方、解毒活血汤等经方化裁,平中见奇.故结合验案总结导师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论治规律,以飨同道.

    作者:许继文;李金霞;曹洪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