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曹洪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许继文;李金霞;曹洪欣

关键词:名医经验, 干燥综合征, 滋阴润燥, 活血化瘀, 化痰祛湿
摘要:曹洪欣教授对干燥综合征证候演变规律见解独到,善于动态把握疾病变化而综合调治疗效显著.他认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不仅应从滋阴润燥入手,更当注重痰湿、瘀血、毒邪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阴虚血瘀、湿热蕴结、实邪郁久化毒的复杂病变机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会厌逐瘀汤、上中下通用病风方、解毒活血汤等经方化裁,平中见奇.故结合验案总结导师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论治规律,以飨同道.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养阴通络方对糖尿病足小鼠VEGF、胰腺氧化应激、胰岛形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对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胰腺抗氧化应激能力、胰岛形态的影响.方法:SPF级C57 BL/6J雄性小鼠70只,随机抽10只为正常组,其余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 (120mg/kg)及结扎股动脉、股静脉建立DF模型,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西洛他唑组(西药对照组)、通塞脉片组(中药对照组)、益气养阴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用药3周,检测干预前后各组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干预后血清VEGF、胰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实验末摘取胰腺,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胰岛结构.结果:益气养阴通络方能显著降低FBG,上调VEGF,提高胰腺SOD、GSH活性,降低MDA含量.胰岛HE染色提示益气养阴通络方高剂量组形态学改变优于模型组.结论:益气养阴通络方能降低血糖,调节血清VEGF浓度,增强胰腺抗氧化应激能力,改善胰岛病理形态,从而促进血管再生,阻止或延缓胰腺功能的损害,加速足部溃疡愈合.

    作者:宋莹莹;王长明;张赓;杨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骨质疏松症从肝脾肾三脏论治探析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本病的发生不仅与肾脏相关,与肝脾两脏的关系亦为密切.其中肝虚筋失所养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方面,脾虚失其健运、生化乏源是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病因,肾精亏虚、骨减髓空是骨质疏松发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脾、肾三脏,同时在补肾、健脾、疏肝等方法的基础上兼顾痰、瘀、寒湿等合邪犯病,注意化痰、温阳化湿、利水渗湿等药物的运用,使肾精充盈、脾得健运、肝得疏泄、气血调和,如此才能达到标本同治、内外兼顾、正胜邪却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旭;陈瀚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古代医书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方药对比研究

    脾胃气虚证是脾胃疾病中较常见的证候,古代不同时期对其症状描述及治疗各具特色.故选取《金匮要略方论》《华佗神方》《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脾胃论》《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和《医方集解》9部两汉至明清各时期代表性医书,通过对其中脾胃气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脾胃气虚证的症状描述逐渐向细化发展,治疗在补气的同时,汉晋时期多兼用温补药物,金元时期多兼用升提药物,明清时期多兼用利湿药物,各时期对于脾胃疾病中脾胃气虚证的治疗及学术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作者:王家琪;王彩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心力衰竭的古病名探究

    收集分析中医古典医籍中关于心力衰竭的症状、病因、病位、治疗原则的记载,对“心痹”“心胀”“心咳”“心水”“心衰”“喘证”“水肿”“心悸”等疾病的实质内涵进行研究,认为“心痹”“心胀”“心咳”反映的是心力衰竭的一个侧面,“心悸”不能体现中医学对心力衰竭认识的特异性,其治疗侧重点与心力衰竭也并不相符.“喘证”反映的是肺心同病,其病位在肺,治疗重点与心力衰竭并不相符.“水肿”的疾病范围较心力衰竭更为广泛.中医的“心衰”反映的是病机而非疾病.心水病与西医学的心力衰竭更为贴近,因此临证时心力衰竭可参考心水病进行诊疗.

    作者:祝珍珍;袁灿宇;袁智宇;孙天福;张建文;李西云;袁海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论筋性脏腑病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作者:苏鑫童;刘琪;薛立功;刘元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民国时期中药学教材特点及对中药理论体系发展之影响

    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医药教育传承方式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对中药学教材的编写开展了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中药学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或秉持传统中药基本理论体系框架,或融会中西体现中药科学化萌芽,或注重临床用药实用性,或研究对象具体化,逐渐促成中药学学科分化.这些教材体现了近现代中药学教育模式的思路,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药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对建国后中药学教材的编写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孙鑫;钱会南;何流;张标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论清透养三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综合应用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在里,其治则不外“清、透、养”三法,即清泄里热、透邪外出、养阴生津,是针对温病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其运用贯穿温病发生发展的始终,适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分各个阶段的治疗.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病机复杂、证候各异且多有兼夹,故“清、透、养”三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病变特点灵活搭配、主次分明,才能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固护正气、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段颖;王浩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理论探讨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明确、毒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目前多应用传统针刺、电针、头针、耳针等方法.对其作用机制,现代医学多从神经递质、信号通路及内分泌、免疫系统等角度展开研究.从中医理论出发,可从治疗选取经络及穴位探讨其机理.总结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所选的经络及穴位可发现,一方面选穴突出中医扶阳抑阴的大法,即从提升阳气、推动气血着手,如督脉及印堂、百会等;另一方面选穴从理气解郁、调理情志、改善症状出发,如足厥阴肝经及内关、三阴交等.总结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医机理,归纳其辨证选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高效率提供参考.

    作者:李卫国;付星;杜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双氢青蒿素含药血清抗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组双氢青蒿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抑制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对照组、双氢青蒿素15 mg/kg组、30 mg/kg组和60 mg/kg组4个剂量组合药血清,以贝伐单抗为对照药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RT-qPCR法检测细胞VEGF表达,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检测细胞VEGFR大结合容量和解离常数.结果: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双氢青蒿素30 mg/kg组和60 mg/kg组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且能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RT-qPCR结果显示,这2个剂量组的VEGF表达出现明显降低;VEGFR大结合容量出现明显降低,解离常数明显升高,结果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30 mg/kg剂量以上的双氢青蒿素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并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相关.

    作者:王武;盛庆寿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伤寒杂病论》中附子与半夏的配伍运用研究

    附子配半夏属于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内容乏一,但古往今来二者同方配伍屡见不鲜且疗效显著.追本溯源,二者临床配伍的使用早见于被尊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的小青龙汤“若噎者、附子粳米汤、赤丸及竹叶汤方”中,故分别从病因病机、配伍用量、炮制方式、煎煮用量及毒性探讨等方面对附子与半夏安全有效配伍的条件进行论述,结合荆楚刘氏妇科的临床治疗经验,发现二者合用对临床辨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的病证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余婷;肖苏;曹丰;刘丽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清开灵注射液对老年痴呆小鼠血液、脑组织Aβ含量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老年痴呆小鼠血液和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以及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0)水平的影响,探讨清开灵防治老年痴呆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转基因快速老化痴呆小鼠Sam P8模型,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清开灵注射液组、阳性药对照组,以正常老化小鼠Sam R1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清开灵注射液1个月后比较各组血清及脑组织中Aβ水平,并检测脑组织中Ach、NO含量.结果:清开灵可明显降低痴呆小鼠血液中Aβ含量,增加脑内神经递质Ach、NO水平.结论:清开灵注射液改善老年痴呆的作用可能与清除血液中Aβ、增加神经递质Ach、NO水平有关.

    作者:常佩芬;唐蓓蕾;郭宁;赵红霞;赵勇;高永红;朱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王国斌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经验

    乳腺增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称之为乳癖.王国斌教授认为乳癖虚证多因素体阳虚、肾阳不足、气血亏虚导致寒凝痰滞、乳络不通,治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化痰通络,运用阳和汤化裁治疗乳癖临床疗效甚佳,现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作者:车志英;谈佳玮;何磊;樊尊峰;崔利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从肠道菌群多样性探讨越鞠丸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

    目的:观察治疗六郁的代表方越鞠丸对血脂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饲养A poE-/-小鼠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用越鞠丸和辛伐他汀分别对高脂饲料饲养的ApoE-/-小鼠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血脂含量,基于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结果:越鞠丸组、辛伐他汀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越鞠丸组小鼠TC和LDL-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且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和HDL-C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越鞠丸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小鼠粪便样本菌群存在显著性差异,模型对照组与辛伐他汀组小鼠粪便样本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越鞠丸能降低TC和LDL-C,其机制与辛伐他汀不同,越鞠丸可能通过抑制红蝽菌科等4类细菌和促进双歧杆菌科等5类细菌的生长来降低TC和LDL-C.

    作者:李玉波;郝改梅;贾海骅;王国为;黄媛;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每周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MELD评分及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PTA各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肝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及MELD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能够显著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死亡率,改善肝功能,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作者:宋高峰;尹燕耀;万勇;范培;贺柯庆;宗亚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瘢痕灸肝俞穴、足三里穴对原发性肝癌大鼠Wnt10b、Wnt3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瘢痕灸肝俞穴、足三里穴对原发性肝癌大鼠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中Wnt3a、Wnt1ob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组、肝俞组、足三里组,通过注射二乙基亚硝胺制备肝癌模型,用RT-PCR检测各组Wnt3a、Wnt1ob表达量,观察肝细胞结构和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阿霉素组、肝俞组和足三里组Wnt3a、Wnt10b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阿霉素组、肝俞组和足三里组表达量降低;与阿霉素组比较,肝俞组、足三里组表达幅度下降;与肝俞组比较,足三里组表达量升高.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为正常肝细胞,模型组细胞有假小叶形成,阿霉素组有明显增生灶,肝俞组细胞核多形、核浆部分消失,足三里组纤维样变.结论:瘢痕灸肝俞穴、足三里穴对原发性肝癌大鼠有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中Wnt3a、Wnt1ob的表达量来实现的.

    作者:王颖;赵万爽;张晓露;李迪;胡晓龙;李梦迪;陈金;王琪格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扶正通腑汤联合常规治疗对第三型腹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扶正通腑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时第三型腹膜炎(T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TP患者做回顾性研究,其中21例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手术引流、肠内外营养、抗生素等常规治疗.22例中西医综合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以自拟扶正通腑汤胃管注入、保留灌肠,配合电针、艾灸、芒硝外敷等,比较2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入住ICU天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发生率、死亡率等差异.结果:2组入住ICU天数、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后的APACHEII评分、死亡率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拟扶正通腑汤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第三型腹膜炎可降低死亡率,临床推广价值较大.

    作者:杜进龙;曹玉平;齐建华;王丕;陈俊平;王晓琳;杜渐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针刺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阻断剂组各10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后用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肺功能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组织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呼吸功能测定显示模型组大鼠肺顺应性降低,肺弹性阻力升高,较空白组、针刺组和阻断剂组改变明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示模型组PI3K蛋白表达较空白组、针刺组、阻断剂组升高;针刺后PI3K蛋白表达降低,阻断剂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降低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以减轻气道重塑,改善和恢复肺功能.

    作者:杨金华;赵叶;李双;韩君萍;虞跃跃;樊志忠;崔建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探析中医象思维之思维步骤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深受王永炎院士的启发,并结合自身对象思维的理解,将象思维的内涵概括为象思维是在获取自然界万物之物象和意象的基础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归类,然后建立或运用象模型,根据象模型中内部关系来分析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已知事物和认识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具体的思维步骤为观物取象→取象比类→建立(运用)象模型→象以尽意.

    作者:刘娇萍;袁昌劲;曹继刚;邹小娟;卢威;刘礼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升麻增效口腔溃疡散治疗口腔溃疡大鼠模型的研究

    目的:研究升麻对口腔溃疡散治疗口腔溃疡大鼠增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溃疡散组、溃疡散+升麻组,除空白组外,以NaOH晶体化学烧灼法建立溃疡模型,检测各组溃疡面积、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IFN-γ和1L-6含量,Western-blot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大鼠溃疡明显,周围组织红肿;给药后溃疡面积缩小,其中口腔溃疡散联合升麻组在溃疡面积、IFN-γ、IL-6和MMP-2、MMP-9表达水平上较单独用药组均显著降低.结论:升麻增效口腔溃疡散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下调MMP-2、MMP-9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金钊;郑涛;严航;艾黄萍;左渝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隐症与治未病再探讨

    引入隐症一名原为延伸中医四诊诊法,使中医诊断学进入微观水平,为进一步完善整体辨证而设.而今笔者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回顾了未病和隐症的相关文献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隐症和未病关系非常密切,隐症可以归属于未病之隐而未发的状态中.同时又结合目前国内治未病的现况,提出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将隐症纳入到治未病范畴中,提高对隐症的重视,并将隐症作为开展治未病的切入口,这样对于当前治未病的有序开展以及将来治未病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涛丽;魏晓玉;徐强;李小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