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论治探析

李勇华

关键词:辨病论治, 肝硬化, 腹水, 益气养阴
摘要:分析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气、血、水互结,可以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的辨病治疗,并提出辨病治疗处方应注意病证关系、主兼证关系、病位病性关系、标本关系和水邪的多种祛除途径.分析辨病论治方药选用,提出益气养阴以黄芪生脉散合二至丸为佳,疏肝、疏理脾胃以行湿中气滞,从肝、脾、肾、肺利水消肿,注重配合通利大便协同消水,适当根据西医所辨之“病”加用抗病毒、调节免疫、护肝、软肝、利水、生血中药或配合小剂量西药利尿剂.示范以黄芪生脉散、二至丸、茵陈四苓汤、茵陈蒿汤、二金汤等化裁为消臌汤作为基本方应用于临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69例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以局部外用苦参汤熏洗联合内服消风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疗程均为4周,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缓解以及复发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汤外用熏洗联合口服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纯苦参汤外用熏洗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更有优势.慢性肛门湿疹的治疗应审症求因、分型论治,重视联合疗法,其中配合口服汤剂治疗疗效叠加作用确切.

    作者:雷晴;王建国;黄德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肾降浊方组、贝那普利组.分别观察实验16周和20周末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并设贝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6周和20周末模型组及用药组大鼠血液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药组、贝那普利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模型组肾小管损害明显,肾间质纤维化显著,且随造模时间延长病变程度逐渐加重,中药组和贝那普利组肾小管损害较轻,肾间质局灶性纤维化.结论:扶肾降浊方能改善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苏玮莲;李国霞;宁志芬;李春雨;李经秀;魏晓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和胱抑素C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和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瘟败毒饮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38例)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7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中药清瘟败毒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7d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3d、7d后血清胱抑素C和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提高临床控制率、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和APACHEⅡ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降低血清胱抑素C和血乳酸水平作用.结论:应用清瘟败毒饮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可降低患者血乳酸水平,保护肾脏等重要脏器,具有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作用.

    作者:冷建春;刘燕琴;张晓云;刘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男性不育症五脏论治探析

    补肾法是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重要法则,然而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并不必拘泥于补肾,同时须兼顾肝、脾、心等其他脏腑.故基于脏腑相关理论,从不同脏腑、多角度探讨男性不育症的脏腑论治规律,同时结合微观辨证(精液辨证),强调心理疏导、夫妻同治在不育症治疗中的作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论治思想,为进一步提高男性不育症的诊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宋春生;王福;赵家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湿、寒、饮郁热临证举隅

    中医的病机概念不仅见于各种情志疾病,临床亦常见于各种继发性病因的产生过程中,多见各种阴邪如湿、寒、饮等,郁而压抑阳气,派生出新的病因,多为火或热,治疗时应以原发性病因为主,即以温药为主,兼以泻火或者清热,如果寒凉药用量过重则不利于湿、寒、饮等阴邪的温化.只有当继发性因素占压倒性优势且原发因素基本消失殆尽时,才能用治疗继发性因素为主的方剂.故以临床痹病为例,阐述风湿热证与风湿郁热证的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李清;徐义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乙肝当代中医流派研究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当代中医流派并总结其核心学术思想.方法:以代表人物、重要文献、稳定传承和核心学术思想为衡量流派的依据,从文献入手,针对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找出候选团队;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评价候选团队的传承脉络,总结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结果:共有11202位研究者发表了关于乙型肝炎的中医中药论文6828篇,其中高产作者111位,分属于16个研究团队;符合流派定义的团队共4个,分别是夏德馨流派、关幼波流派、王伯祥流派、汪承伯流派.结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在当代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学术活跃、流派纷呈,丰富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

    作者:毕红岩;谢雁鸣;王志飞;王永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旱莲草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旱莲草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低、高剂量组.皮下注射D-半乳糖联合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构建老年痴呆大鼠模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8周.用药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及海马中NE、DA、5-HT的含量和ChAT、AChE的酶学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高剂量组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降低;海马中锥体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正常,细胞脱失现象较少;NE、DA和5-HT含量增高,ChAT活性升高,AChE活性降低.结论:旱莲草可改善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减少神经元细胞丢失、改善海马中神经递质的代谢有关.

    作者:王爱梅;耿若君;李弋;陈亚奇;未小明;张珊;张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舍:《黄帝内经》中的建筑之象

    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特别是在建立人体生理、病理理论时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广泛撷取自然、社会、人事之象来类比人体,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日常居住的房屋建筑.故对“宫”、“舍”之象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人体生理、病理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作者:姚春鹏;姚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证的概念辨析

    血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关于血证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中医血证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而又准确的概念,笔者通过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认为中医血证不单指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还包括各种血气病变的中医疾患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阶段.故通过论述希望统一中医血证的概念,有效地指导血证科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作者:谢雅革;蒋义伟;宋同贺;周松;张至强;张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补阳还五汤促进中枢神经再生作用研究进展

    神经再生是目前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神经干细胞的生成、增殖、迁移、分化是其关键,补阳还五汤用于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药理论和近年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改善神经生长局部微环境,促进NTFs类物质的表达,降低神经抑制因子的表达而减轻继发性损伤,终诱导NSC增殖、迁移及定向分化,有助于神经再生.

    作者:郭文娟;张红珍;李艳花;刘建春;杨春彦;杨婉芳;柴智;李俊莲;肖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针剌IBS患者有关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及针刺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导临床针灸取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腹部不适、泄泻、便秘、肠鸣矢气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赛;贾思涵;郑斌;杨丽娟;晋志高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寒湿环境对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考察寒湿环境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乌头汤的干预回调作用,综合揭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合寒湿环境制备寒痹动物模型,从造模第6天开始每隔4d测定大鼠足容积并计算足肿胀率,第16天开始给予乌头汤干预治疗30 d,第45天观察踝关节病理形态学及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的含量水平.结果给予大鼠寒湿环境刺激后,寒湿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肿胀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血清因子IL-6、RF、anti-CCP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呈上升趋势;乌头汤治疗后与寒湿对照组比较,大鼠足肿胀率31d后显著下降,大鼠踝关节损伤明显改善,血清因子IL-6、RF、anti-CC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寒湿环境通过加重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反应,促进RA疾病的发展,且乌头汤具有较好的回调干预作用.

    作者:陈欢;任香怡;魏江平;巨少华;胡勇;徐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鄂东名医与文人的交游

    鄂东古代名医荟萃,如北宋庞安时、明代万全、李时珍诸家,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著述繁富、彪炳医史、享誉杏林,且儒医并习、医文互通,与其同时代文人交游甚密,或问疾谈医,或吟诗作对,或画梅赏竹,或郊游怡情,相互结下深厚友情,留下一段段名医与文人交好的佳话.可见名医身上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既是与文人交游的基础,也是其成为一代名医的根本,对当今中医加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无启发意义.

    作者:张志峰;李云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邪伏膜原源流考

    邪伏膜原之说为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首次提出并确立,追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然历代对膜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内经》的论述展开,鲜有实质性突破.

    作者:刘先利;刘寨华;刘思鸿;张华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锡类散临床拓展应用研究进展

    锡类散是临床治疗口腔溃疡的中成药,全方具有清火解毒、去腐生肌之功效,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经典理论,现代医家亦将锡类散用于治疗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宫颈炎、阴道炎、白塞病、褥疮等疾病.故从胃肠道黏膜、生殖系统黏膜、皮肤黏膜及周围血管等方面概括了锡类散在当代临床的拓展应用,另外对其临床应用存在的不足加以阐述,以期改进.

    作者:黄羚;吴芊;崔人匀;托托;肖伊;潘彦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回阳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替勃龙片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kupperman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症状kupperman评分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的疗效较好.

    作者:陈伟;刘东灵;姜兴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肾煎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8-异前列腺素2α的影响

    目的:探讨8-异前列腺素2α(8-iso-PGF2α)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性及中药糖肾煎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单肾切除+高脂饲料+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结合行为干预建立早期(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糖肾煎组(C组)、贝那普利组(D组).干预16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和空腹血糖(FBG)、负荷后血糖(P2hBG)、空腹胰岛素(FINS)、负荷后胰岛素(P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4 h尿白蛋白(24h-UAlb)、尿B2微球蛋白(U-β2M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浆及尿液8-iso-PGF2α、肾小球体积(GV)及基底膜厚度(GBM).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一般状况差,FBG、P2hBG、FINS、P2hINS、HOMA-IR、24h-UAlb、U-β2MG、血、尿8-iso-PGF2α水平指标均有明显上升、GV增大及GBM增厚;与B组比较,C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各指标均有改善且GV增大减轻、GBM增厚减轻;与D组比较,C组一般状况改善较明显,HOMA-IR改善更明显,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8-iso-PGF2α与早期(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肾病有相关性,糖肾煎对其有改善、保护肾脏的作用.

    作者:胡爱民;晏玲;张利芳;赵静;张显林;万巧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论脑气络含义及在老年认知障碍疾病中的作用

    脑络概念是当代中医脑病理论的核心.关于脑络的血络属性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脑络的气络属性,当前还缺乏足够探讨.故通过总结中医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脑气络”的概念,认为其神经生物学本质即大脑神经网络,而“脑气络病络”是MC1、AD等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核心病机,补气化浊、解毒通络治法是治疗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关键治法.这一阐述对于丰富中医脑病、络病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演变规律,可能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可以为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中医药早期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澎;张占军;王永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吴颢昕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肤卫外功能”理论内涵探微

    从“疏泄”与“润泽”两方面阐述“皮肤卫外功能”的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提出“皮肤卫外功能”是五脏表里相关作用和营卫调控下皮肤的生理与功能概括,皮肤“疏泄”与“润泽”是“皮肤卫外功能”的具体反映,“疏泄”包涵皮肤“通透”与“开阖”的生理状态与功能表现,“润泽”包涵皮肤的“濡润”与气血、津液敷布的生理状态,其功能障碍和生理状态改变是临床许多常见皮肤病的共性机制,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周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