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观察

雷晴;王建国;黄德铨

关键词:慢性肛门湿疹, 中药内服外用, 苦参汤, 血虚风燥型,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69例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以局部外用苦参汤熏洗联合内服消风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疗程均为4周,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缓解以及复发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汤外用熏洗联合口服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纯苦参汤外用熏洗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更有优势.慢性肛门湿疹的治疗应审症求因、分型论治,重视联合疗法,其中配合口服汤剂治疗疗效叠加作用确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久泻宁颗粒治疗大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久泻宁颗粒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4-二硝基氯苯和异种异体抗原乳化液联合应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连续给药14 d,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IL-2、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SOD、MDA,同时截取结肠溃疡明显处做病理分析.结果:U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TNF-α、IgG、lsM水平明显升高,IL-2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久泻宁颗粒组TN F-α、IgG、IgM、MDA水平降低,IL-2、SOD水平升高.结论:久泻宁颗粒能明显调节UC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对UC模型大鼠结肠溃疡面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马少丹;赵红霞;程远棚;苑述刚;邱美榕;阮时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湿、寒、饮郁热临证举隅

    中医的病机概念不仅见于各种情志疾病,临床亦常见于各种继发性病因的产生过程中,多见各种阴邪如湿、寒、饮等,郁而压抑阳气,派生出新的病因,多为火或热,治疗时应以原发性病因为主,即以温药为主,兼以泻火或者清热,如果寒凉药用量过重则不利于湿、寒、饮等阴邪的温化.只有当继发性因素占压倒性优势且原发因素基本消失殆尽时,才能用治疗继发性因素为主的方剂.故以临床痹病为例,阐述风湿热证与风湿郁热证的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李清;徐义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肉桂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肉桂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之一,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肉桂常以单味药或复方中的佐使药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这与肉桂归肾脾肝经的药性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证明,肉桂及其复方具有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诱发的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探索肉桂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为研究和开发温阳药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应用开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作者:马如风;王丽丽;郭鱼波;柳辰玥;朱如愿;刘海霞;左加成;赵丹丹;莫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周端诊疗胸痹心痛组方经验

    周端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胸痹心痛的一般组方规律:在病因病机证型诊断上,首先辨证论治,明中医证型之本虚标实,在辨主证的同时各型兼证必须顾全;其次辨病论治,立化瘀祛痰法贯穿始终.在理法方药上,必须以补气活血、兼补肾固本肯定疗效为处方基础;后结合宽胸温阳,合理气通络达宣痹止痛为大法,同时配合宁心安神、疏肝健脾之品,诸法联袂以使气行血行,心痛得治,诸病若失.

    作者:王凤;魏易洪;曹敏;周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舍:《黄帝内经》中的建筑之象

    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特别是在建立人体生理、病理理论时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广泛撷取自然、社会、人事之象来类比人体,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日常居住的房屋建筑.故对“宫”、“舍”之象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人体生理、病理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作者:姚春鹏;姚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和胱抑素C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和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瘟败毒饮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38例)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7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中药清瘟败毒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7d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3d、7d后血清胱抑素C和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提高临床控制率、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和APACHEⅡ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降低血清胱抑素C和血乳酸水平作用.结论:应用清瘟败毒饮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可降低患者血乳酸水平,保护肾脏等重要脏器,具有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作用.

    作者:冷建春;刘燕琴;张晓云;刘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系统观察2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现本病初期以六郁为主、气郁为先,多为肝火旺盛证,治以清肝泻火法;中期邪实伤正,以火旺阴伤为主,多为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火法;后期多虚实夹杂、阴虚气耗为主,辨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法;气滞、痰凝、血瘀等有形实邪贯穿疾病全程,故化痰散结法各期均可应用.

    作者:郭永一;吴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补阳还五汤促进中枢神经再生作用研究进展

    神经再生是目前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神经干细胞的生成、增殖、迁移、分化是其关键,补阳还五汤用于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药理论和近年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改善神经生长局部微环境,促进NTFs类物质的表达,降低神经抑制因子的表达而减轻继发性损伤,终诱导NSC增殖、迁移及定向分化,有助于神经再生.

    作者:郭文娟;张红珍;李艳花;刘建春;杨春彦;杨婉芳;柴智;李俊莲;肖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针剌IBS患者有关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及针刺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导临床针灸取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腹部不适、泄泻、便秘、肠鸣矢气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赛;贾思涵;郑斌;杨丽娟;晋志高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改良针刺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放化疗后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及中药组,分别给予改良针刺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及口服加减旋覆代赭汤治疗,5d后对各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改良针刺组有效率100%,治愈率96.7%;穴位注射组有效率45%,治愈率20%;中药组有效率70%,治愈率10%.各组经统计学比较,改良针刺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另外2组.结论:采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呃逆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并发症.

    作者:安坤杰;袁堂寅;刘淑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种适宜针刺研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研制

    目的:建立一种适宜针刺研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来曲唑灌胃联合高脂膳食组、来曲唑灌胃常规饲料组和对照组,观察体质量、动情周期、卵巢组织学变化,测定血清性激素、血脂、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来曲唑灌胃大鼠卵巢呈多囊样改变,联合高脂膳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质量明显增加,血清T、LH、FINS和HOMA-IR以及血脂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来曲唑灌胃联合高脂膳食能够成功诱导PCOS胰岛素抵抗模型,避免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对针刺效应的干扰,适合针刺研究.

    作者:林莺;许金榜;黄鸣清;于志文;纪峰;黄黎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伤寒论》中治疗心病的方法探究

    《伤寒论》作为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专著,通过一方一药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灵活运用,提出疾病的病机和治疗原则,其中对心系疾病也做出了充分阐述,书中所描述证候与冠心病发展过程中,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阶段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通过对经方的探究,总结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心病的原则,通过治疗原则的确立使临床治疗更加有效,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王金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看中西医学关系

    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理论,中医与西医应属于相互竞争的两个不同“范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价值标准,那么这两种医学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通约”的问题.不可通约性会引起交流困难并妨碍理性比较,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两种医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因此,从理论上弥合两种医学差异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这却并不妨碍中西医学在各自范式内的发展与积累,甚至可以在坚持自身范式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对方的精华以获得创新的灵感.而中医研究,首先应做好对传统的继承工作,进一步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锡类散临床拓展应用研究进展

    锡类散是临床治疗口腔溃疡的中成药,全方具有清火解毒、去腐生肌之功效,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经典理论,现代医家亦将锡类散用于治疗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宫颈炎、阴道炎、白塞病、褥疮等疾病.故从胃肠道黏膜、生殖系统黏膜、皮肤黏膜及周围血管等方面概括了锡类散在当代临床的拓展应用,另外对其临床应用存在的不足加以阐述,以期改进.

    作者:黄羚;吴芊;崔人匀;托托;肖伊;潘彦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联合中药熏蒸对AS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联合中药熏蒸对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CD4+ CD25+CD127low/-Tre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例督寒型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口服并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对2组中医证候评分、总体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CD4+ CD25+ Treg等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第4、8周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体以及腰背痛VAS评分、BASDA1、BASF1功能评分、ASDAS评分均显著降低.结论: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联合中药熏蒸能显著上调督寒型AS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表达,有效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张皖东;万磊;孙玥;刘健;黄传兵;曹云祥;葛瑶;汪元;谌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病论治探析

    分析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气、血、水互结,可以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的辨病治疗,并提出辨病治疗处方应注意病证关系、主兼证关系、病位病性关系、标本关系和水邪的多种祛除途径.分析辨病论治方药选用,提出益气养阴以黄芪生脉散合二至丸为佳,疏肝、疏理脾胃以行湿中气滞,从肝、脾、肾、肺利水消肿,注重配合通利大便协同消水,适当根据西医所辨之“病”加用抗病毒、调节免疫、护肝、软肝、利水、生血中药或配合小剂量西药利尿剂.示范以黄芪生脉散、二至丸、茵陈四苓汤、茵陈蒿汤、二金汤等化裁为消臌汤作为基本方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勇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关联规则的杨秉秀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软件统计研究名老中医杨秉秀教授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选择其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46例共计156诊次的处方资料,运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软件,采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究杨秉秀教授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学术经验.结果:分析出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充分体现其以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清热利湿化浊之法论治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用药特色.结论: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其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学术经验,为今后临床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徐慧;肖海鹏;尹跃兵;谢铭瑶;乔江;符逢春;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肾毒性概述

    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肾毒性报道基础上,对致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中药汤剂、中成药进行汇总,对致肾毒性的主要成分进行初步介绍,对中药致肾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中药肾毒性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些针对中药肾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引导临床医师、药师等相关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中草药及其制剂,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京丽;周超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曹征;张允岭;张志辰;姬少珍;李涛;王建伟;谢玉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李东垣与朱丹溪相火论之比较

    李东垣、朱丹溪均有“相火论”,二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内涵迥异.由于李东垣相火相关论述散见于多部著作中,远不如朱丹溪相火论集中、系统、明确,所以后世医家论相火者皆宗朱丹溪而轻李东垣,然而李东垣相火论却是联系易水、河间、朱丹溪、命门诸学派关于“相火”、“命门”认识的桥梁.故从两家对相火理论渊薮、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探讨两家相火论之异同,为全面认识相火论、更好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者.

    作者:陈芳;江道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