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皖东;万磊;孙玥;刘健;黄传兵;曹云祥;葛瑶;汪元;谌曦
系统观察2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现本病初期以六郁为主、气郁为先,多为肝火旺盛证,治以清肝泻火法;中期邪实伤正,以火旺阴伤为主,多为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火法;后期多虚实夹杂、阴虚气耗为主,辨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法;气滞、痰凝、血瘀等有形实邪贯穿疾病全程,故化痰散结法各期均可应用.
作者:郭永一;吴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邪伏膜原之说为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首次提出并确立,追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然历代对膜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内经》的论述展开,鲜有实质性突破.
作者:刘先利;刘寨华;刘思鸿;张华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肾毒性报道基础上,对致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中药汤剂、中成药进行汇总,对致肾毒性的主要成分进行初步介绍,对中药致肾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中药肾毒性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些针对中药肾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引导临床医师、药师等相关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中草药及其制剂,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京丽;周超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肉桂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之一,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肉桂常以单味药或复方中的佐使药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治疗,这与肉桂归肾脾肝经的药性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也证明,肉桂及其复方具有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诱发的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探索肉桂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为研究和开发温阳药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应用开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作者:马如风;王丽丽;郭鱼波;柳辰玥;朱如愿;刘海霞;左加成;赵丹丹;莫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8-异前列腺素2α(8-iso-PGF2α)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性及中药糖肾煎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单肾切除+高脂饲料+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结合行为干预建立早期(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糖肾煎组(C组)、贝那普利组(D组).干预16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和空腹血糖(FBG)、负荷后血糖(P2hBG)、空腹胰岛素(FINS)、负荷后胰岛素(P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4 h尿白蛋白(24h-UAlb)、尿B2微球蛋白(U-β2M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浆及尿液8-iso-PGF2α、肾小球体积(GV)及基底膜厚度(GBM).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一般状况差,FBG、P2hBG、FINS、P2hINS、HOMA-IR、24h-UAlb、U-β2MG、血、尿8-iso-PGF2α水平指标均有明显上升、GV增大及GBM增厚;与B组比较,C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各指标均有改善且GV增大减轻、GBM增厚减轻;与D组比较,C组一般状况改善较明显,HOMA-IR改善更明显,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8-iso-PGF2α与早期(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肾病有相关性,糖肾煎对其有改善、保护肾脏的作用.
作者:胡爱民;晏玲;张利芳;赵静;张显林;万巧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从“疏泄”与“润泽”两方面阐述“皮肤卫外功能”的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提出“皮肤卫外功能”是五脏表里相关作用和营卫调控下皮肤的生理与功能概括,皮肤“疏泄”与“润泽”是“皮肤卫外功能”的具体反映,“疏泄”包涵皮肤“通透”与“开阖”的生理状态与功能表现,“润泽”包涵皮肤的“濡润”与气血、津液敷布的生理状态,其功能障碍和生理状态改变是临床许多常见皮肤病的共性机制,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周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放化疗后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及中药组,分别给予改良针刺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及口服加减旋覆代赭汤治疗,5d后对各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改良针刺组有效率100%,治愈率96.7%;穴位注射组有效率45%,治愈率20%;中药组有效率70%,治愈率10%.各组经统计学比较,改良针刺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另外2组.结论:采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呃逆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并发症.
作者:安坤杰;袁堂寅;刘淑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抑郁症以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药物治疗是应对精神疾病的首选方法.基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学说发展的抗抑郁西药,在抑郁症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延后及副作用大等缺陷限制了应用.中药复方在抑郁症这种多因素、多病理靶点的复杂、难治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故综述中药复方抗抑郁研究现状,为临床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睿;王琪;金明顺;陈雪;王伟;张宁;杨德柱;刘建华;王国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至今病因不明,尚无特效药,目前该病的治疗以行为学塑造和矫正为主,成年后只有极少数人回归社会.语言交流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异常是该病的三大核心症状.中医古籍对“自闭症”或“孤独症”没有明确的命名,但却不乏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认识.自闭症患儿的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分析病因病机,通过药物配伍、标本兼治,可使孤独症症状得到缓解和改善.因此,中医药治疗自闭症是一种可以做到个体化且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我们需加强中医药治疗自闭症的基础研究,明确药效机理和作用靶点.
作者:韩笑;林成仁;任钧国;付建华;刘建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考察寒湿环境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乌头汤的干预回调作用,综合揭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合寒湿环境制备寒痹动物模型,从造模第6天开始每隔4d测定大鼠足容积并计算足肿胀率,第16天开始给予乌头汤干预治疗30 d,第45天观察踝关节病理形态学及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的含量水平.结果给予大鼠寒湿环境刺激后,寒湿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肿胀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血清因子IL-6、RF、anti-CCP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呈上升趋势;乌头汤治疗后与寒湿对照组比较,大鼠足肿胀率31d后显著下降,大鼠踝关节损伤明显改善,血清因子IL-6、RF、anti-CC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寒湿环境通过加重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反应,促进RA疾病的发展,且乌头汤具有较好的回调干预作用.
作者:陈欢;任香怡;魏江平;巨少华;胡勇;徐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联合中药熏蒸对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CD4+ CD25+CD127low/-Tre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例督寒型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口服并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对2组中医证候评分、总体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CD4+ CD25+ Treg等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第4、8周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体以及腰背痛VAS评分、BASDA1、BASF1功能评分、ASDAS评分均显著降低.结论: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联合中药熏蒸能显著上调督寒型AS外周血CD4+ CD25+ CD127low/-Treg表达,有效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张皖东;万磊;孙玥;刘健;黄传兵;曹云祥;葛瑶;汪元;谌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汉代以前,脉诊处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除寸口外,还有脉口、气口的称谓,三者的含义相同,并非都特指手腕桡侧脉动处,而是泛指脉诊处,因此寸口的取脉处应不仅限于手太阴肺经.故通过对古籍中脉诊处称谓的整理,结合中医脉诊发展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灵柩经·禁服》人迎气口脉的人迎脉位于颈动脉处,而寸口位于跌阳脉口处.
作者:李国祥;刘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phB4/ephrinB2信号通路在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1.25%、2.5%、5%浓度的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12)48h,通过MTT法、Boyden小室迁移法、细胞黏附法、逆转录PCR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黏附、EphB4和EphrinB2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与同血清含量的对照组比较,5%浓度含药血清对细胞的增殖能力起抑制作用.1.25%、2.5%和5%3个浓度含药血清皆有显著的促内皮细胞迁移和黏附作用,并能抑制EphB4的表达,其中1.25%、2.5%浓度含药血清抑制EphrinB2的表达.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促内皮细胞迁移和黏附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EphB4/EphrinB2通路密切相关.
作者:许晓玲;蔡飞;林凡;王一铮;高冬;宋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视神经牵拉伤大鼠视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视神经牵拉伤模型组及黄芪注射液治疗组3组各22只大鼠;横向定量牵拉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视神经不予牵拉;术后治疗组给予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14 d后取大鼠视网膜组织,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JNK和NF-κB表达变化,并采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p75NTR的mRNA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视神经牵拉伤模型大鼠视网膜组织p75NTR mRNA水平及JNK蛋白表达明显上升,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给药14d后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75 NTR mRNA水平及JNK蛋白表达显著减少,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黄芪注射液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75NTR mRNA的表达及JNK蛋白水平、促进NF-κB的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谷新怡;周剑;闫晓玲;苏艳;吴鲁华;赵朋波;刘昕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血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关于血证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中医血证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而又准确的概念,笔者通过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认为中医血证不单指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还包括各种血气病变的中医疾患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阶段.故通过论述希望统一中医血证的概念,有效地指导血证科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作者:谢雅革;蒋义伟;宋同贺;周松;张至强;张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曹征;张允岭;张志辰;姬少珍;李涛;王建伟;谢玉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肾降浊方组、贝那普利组.分别观察实验16周和20周末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并设贝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6周和20周末模型组及用药组大鼠血液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药组、贝那普利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模型组肾小管损害明显,肾间质纤维化显著,且随造模时间延长病变程度逐渐加重,中药组和贝那普利组肾小管损害较轻,肾间质局灶性纤维化.结论:扶肾降浊方能改善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苏玮莲;李国霞;宁志芬;李春雨;李经秀;魏晓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理论,中医与西医应属于相互竞争的两个不同“范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价值标准,那么这两种医学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通约”的问题.不可通约性会引起交流困难并妨碍理性比较,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两种医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因此,从理论上弥合两种医学差异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这却并不妨碍中西医学在各自范式内的发展与积累,甚至可以在坚持自身范式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对方的精华以获得创新的灵感.而中医研究,首先应做好对传统的继承工作,进一步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伤寒论》作为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专著,通过一方一药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灵活运用,提出疾病的病机和治疗原则,其中对心系疾病也做出了充分阐述,书中所描述证候与冠心病发展过程中,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阶段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通过对经方的探究,总结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心病的原则,通过治疗原则的确立使临床治疗更加有效,患者获益更大.
作者:王金梁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