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玲;蔡飞;林凡;王一铮;高冬;宋军
目的:观察针剌IBS患者有关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及针刺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导临床针灸取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腹部不适、泄泻、便秘、肠鸣矢气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赛;贾思涵;郑斌;杨丽娟;晋志高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李东垣、朱丹溪均有“相火论”,二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内涵迥异.由于李东垣相火相关论述散见于多部著作中,远不如朱丹溪相火论集中、系统、明确,所以后世医家论相火者皆宗朱丹溪而轻李东垣,然而李东垣相火论却是联系易水、河间、朱丹溪、命门诸学派关于“相火”、“命门”认识的桥梁.故从两家对相火理论渊薮、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探讨两家相火论之异同,为全面认识相火论、更好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者.
作者:陈芳;江道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软件统计研究名老中医杨秉秀教授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选择其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46例共计156诊次的处方资料,运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软件,采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究杨秉秀教授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学术经验.结果:分析出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充分体现其以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清热利湿化浊之法论治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用药特色.结论: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其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学术经验,为今后临床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徐慧;肖海鹏;尹跃兵;谢铭瑶;乔江;符逢春;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回阳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替勃龙片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kupperman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症状kupperman评分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的疗效较好.
作者:陈伟;刘东灵;姜兴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放化疗后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及中药组,分别给予改良针刺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及口服加减旋覆代赭汤治疗,5d后对各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改良针刺组有效率100%,治愈率96.7%;穴位注射组有效率45%,治愈率20%;中药组有效率70%,治愈率10%.各组经统计学比较,改良针刺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另外2组.结论:采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呃逆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并发症.
作者:安坤杰;袁堂寅;刘淑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从“疏泄”与“润泽”两方面阐述“皮肤卫外功能”的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提出“皮肤卫外功能”是五脏表里相关作用和营卫调控下皮肤的生理与功能概括,皮肤“疏泄”与“润泽”是“皮肤卫外功能”的具体反映,“疏泄”包涵皮肤“通透”与“开阖”的生理状态与功能表现,“润泽”包涵皮肤的“濡润”与气血、津液敷布的生理状态,其功能障碍和生理状态改变是临床许多常见皮肤病的共性机制,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周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69例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以局部外用苦参汤熏洗联合内服消风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疗程均为4周,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缓解以及复发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汤外用熏洗联合口服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纯苦参汤外用熏洗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更有优势.慢性肛门湿疹的治疗应审症求因、分型论治,重视联合疗法,其中配合口服汤剂治疗疗效叠加作用确切.
作者:雷晴;王建国;黄德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项目收集和整理古今防治肺痨的方剂文献,建立肺痨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基于熵的复杂系统聚堆方法,快速筛选出防治肺痨的中药核心组合,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益气养阴中药核心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证明,益气养阴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核菌感染的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细胞因子,从而间接说明益气养阴中药对结核病有一定疗效.
作者:王波;李邦印;唐仕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分析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核心病机为气阴两虚,气、血、水互结,可以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的辨病治疗,并提出辨病治疗处方应注意病证关系、主兼证关系、病位病性关系、标本关系和水邪的多种祛除途径.分析辨病论治方药选用,提出益气养阴以黄芪生脉散合二至丸为佳,疏肝、疏理脾胃以行湿中气滞,从肝、脾、肾、肺利水消肿,注重配合通利大便协同消水,适当根据西医所辨之“病”加用抗病毒、调节免疫、护肝、软肝、利水、生血中药或配合小剂量西药利尿剂.示范以黄芪生脉散、二至丸、茵陈四苓汤、茵陈蒿汤、二金汤等化裁为消臌汤作为基本方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勇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脑络概念是当代中医脑病理论的核心.关于脑络的血络属性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脑络的气络属性,当前还缺乏足够探讨.故通过总结中医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脑气络”的概念,认为其神经生物学本质即大脑神经网络,而“脑气络病络”是MC1、AD等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核心病机,补气化浊、解毒通络治法是治疗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关键治法.这一阐述对于丰富中医脑病、络病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演变规律,可能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可以为老年认知障碍疾病的中医药早期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澎;张占军;王永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抑郁症以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药物治疗是应对精神疾病的首选方法.基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学说发展的抗抑郁西药,在抑郁症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延后及副作用大等缺陷限制了应用.中药复方在抑郁症这种多因素、多病理靶点的复杂、难治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故综述中药复方抗抑郁研究现状,为临床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睿;王琪;金明顺;陈雪;王伟;张宁;杨德柱;刘建华;王国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是我国古代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早在《礼记·大学》里就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记载.格物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思想传承和深远影响,吴鞠通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的《温病条辨》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当时治疗温病的经验,同时该书中也包含了其丰富的格物思想和方法.故以《温病条辨》为依据,对吴鞠通格物思想的理论基础、格物的基本方法及具体应用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启迪临床应用.
作者:卞立群;唐旭东;祁明明;张引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久泻宁颗粒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4-二硝基氯苯和异种异体抗原乳化液联合应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连续给药14 d,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IL-2、TNF-α、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SOD、MDA,同时截取结肠溃疡明显处做病理分析.结果:U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TNF-α、IgG、lsM水平明显升高,IL-2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久泻宁颗粒组TN F-α、IgG、IgM、MDA水平降低,IL-2、SOD水平升高.结论:久泻宁颗粒能明显调节UC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对UC模型大鼠结肠溃疡面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作者:马少丹;赵红霞;程远棚;苑述刚;邱美榕;阮时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曹征;张允岭;张志辰;姬少珍;李涛;王建伟;谢玉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围绕人体健康问题概述生命的珍贵性和“生、长、壮、老、已”的不可逆性,初步梳理心态健康、调适环境关键证据,简要论证大脑职能、心脑关系、心态文化、心态健康有关问题,介绍“阳明心学”主要观念;在物质系统“熵”概念启发下,列举调适心态、增强环境应变能力对预防控制疾病、减缓“熵”增速、增进健康重要作用的认知,提出环境虽不能复制,但人口密度、绿化面积、饮食起居、运动劳逸等可借鉴选择,对增进健康均有益处.
作者:梁峻;郑蓉;孙灵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理论,中医与西医应属于相互竞争的两个不同“范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价值标准,那么这两种医学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通约”的问题.不可通约性会引起交流困难并妨碍理性比较,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两种医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因此,从理论上弥合两种医学差异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这却并不妨碍中西医学在各自范式内的发展与积累,甚至可以在坚持自身范式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对方的精华以获得创新的灵感.而中医研究,首先应做好对传统的继承工作,进一步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神经再生是目前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神经干细胞的生成、增殖、迁移、分化是其关键,补阳还五汤用于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药理论和近年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改善神经生长局部微环境,促进NTFs类物质的表达,降低神经抑制因子的表达而减轻继发性损伤,终诱导NSC增殖、迁移及定向分化,有助于神经再生.
作者:郭文娟;张红珍;李艳花;刘建春;杨春彦;杨婉芳;柴智;李俊莲;肖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肾降浊方组、贝那普利组.分别观察实验16周和20周末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并设贝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6周和20周末模型组及用药组大鼠血液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药组、贝那普利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模型组肾小管损害明显,肾间质纤维化显著,且随造模时间延长病变程度逐渐加重,中药组和贝那普利组肾小管损害较轻,肾间质局灶性纤维化.结论:扶肾降浊方能改善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苏玮莲;李国霞;宁志芬;李春雨;李经秀;魏晓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至今病因不明,尚无特效药,目前该病的治疗以行为学塑造和矫正为主,成年后只有极少数人回归社会.语言交流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异常是该病的三大核心症状.中医古籍对“自闭症”或“孤独症”没有明确的命名,但却不乏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认识.自闭症患儿的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分析病因病机,通过药物配伍、标本兼治,可使孤独症症状得到缓解和改善.因此,中医药治疗自闭症是一种可以做到个体化且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我们需加强中医药治疗自闭症的基础研究,明确药效机理和作用靶点.
作者:韩笑;林成仁;任钧国;付建华;刘建勋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