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针刺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安坤杰;袁堂寅;刘淑刚

关键词:改良针刺法, 脊神经, 放化疗, 顽固性呃逆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放化疗后呃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及中药组,分别给予改良针刺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及口服加减旋覆代赭汤治疗,5d后对各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改良针刺组有效率100%,治愈率96.7%;穴位注射组有效率45%,治愈率20%;中药组有效率70%,治愈率10%.各组经统计学比较,改良针刺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另外2组.结论:采用改良针剌法治疗放化疗后呃逆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并发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八珍汤加减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八珍汤加减治疗IgA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IgA肾病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八珍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应用八珍汤加减治疗IgA肾病,能够降低患者尿蛋白及尿红细胞水平,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文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补阳还五汤促进中枢神经再生作用研究进展

    神经再生是目前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神经干细胞的生成、增殖、迁移、分化是其关键,补阳还五汤用于多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药理论和近年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改善神经生长局部微环境,促进NTFs类物质的表达,降低神经抑制因子的表达而减轻继发性损伤,终诱导NSC增殖、迁移及定向分化,有助于神经再生.

    作者:郭文娟;张红珍;李艳花;刘建春;杨春彦;杨婉芳;柴智;李俊莲;肖保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李东垣与朱丹溪相火论之比较

    李东垣、朱丹溪均有“相火论”,二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内涵迥异.由于李东垣相火相关论述散见于多部著作中,远不如朱丹溪相火论集中、系统、明确,所以后世医家论相火者皆宗朱丹溪而轻李东垣,然而李东垣相火论却是联系易水、河间、朱丹溪、命门诸学派关于“相火”、“命门”认识的桥梁.故从两家对相火理论渊薮、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探讨两家相火论之异同,为全面认识相火论、更好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者.

    作者:陈芳;江道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回阳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替勃龙片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kupperman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症状kupperman评分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回阳针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更年期综合症的疗效较好.

    作者:陈伟;刘东灵;姜兴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系统观察2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现本病初期以六郁为主、气郁为先,多为肝火旺盛证,治以清肝泻火法;中期邪实伤正,以火旺阴伤为主,多为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清火法;后期多虚实夹杂、阴虚气耗为主,辨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法;气滞、痰凝、血瘀等有形实邪贯穿疾病全程,故化痰散结法各期均可应用.

    作者:郭永一;吴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寒湿环境对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考察寒湿环境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乌头汤的干预回调作用,综合揭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合寒湿环境制备寒痹动物模型,从造模第6天开始每隔4d测定大鼠足容积并计算足肿胀率,第16天开始给予乌头汤干预治疗30 d,第45天观察踝关节病理形态学及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的含量水平.结果给予大鼠寒湿环境刺激后,寒湿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足肿胀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血清因子IL-6、RF、anti-CCP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呈上升趋势;乌头汤治疗后与寒湿对照组比较,大鼠足肿胀率31d后显著下降,大鼠踝关节损伤明显改善,血清因子IL-6、RF、anti-CC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寒湿环境通过加重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反应,促进RA疾病的发展,且乌头汤具有较好的回调干预作用.

    作者:陈欢;任香怡;魏江平;巨少华;胡勇;徐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针剌IBS患者有关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及针刺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指导临床针灸取穴、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肠易激综合征IBS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经疼痛测量仪测量,选取穴位疼痛阈值较低以及临床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小肠俞、肝俞、三阴交、关元、天枢穴、合谷穴;药物对照组32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针刺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针刺组治疗后主症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症肠鸣矢气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腹部不适、泄泻、便秘、肠鸣矢气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赛;贾思涵;郑斌;杨丽娟;晋志高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肤卫外功能”理论内涵探微

    从“疏泄”与“润泽”两方面阐述“皮肤卫外功能”的理论内涵和科学价值,提出“皮肤卫外功能”是五脏表里相关作用和营卫调控下皮肤的生理与功能概括,皮肤“疏泄”与“润泽”是“皮肤卫外功能”的具体反映,“疏泄”包涵皮肤“通透”与“开阖”的生理状态与功能表现,“润泽”包涵皮肤的“濡润”与气血、津液敷布的生理状态,其功能障碍和生理状态改变是临床许多常见皮肤病的共性机制,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周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肾毒性概述

    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肾毒性报道基础上,对致肾毒性的常见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中药汤剂、中成药进行汇总,对致肾毒性的主要成分进行初步介绍,对中药致肾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中药肾毒性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些针对中药肾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引导临床医师、药师等相关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可能导致肾损伤的中草药及其制剂,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京丽;周超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69例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以局部外用苦参汤熏洗联合内服消风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纯外用苦参汤熏洗治疗,疗程均为4周,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缓解以及复发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汤外用熏洗联合口服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肛门湿疹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纯苦参汤外用熏洗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肛周瘙痒、肛门潮湿、皮损肥厚等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更有优势.慢性肛门湿疹的治疗应审症求因、分型论治,重视联合疗法,其中配合口服汤剂治疗疗效叠加作用确切.

    作者:雷晴;王建国;黄德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通过调节JNK和NF-κB通路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视神经牵拉伤大鼠视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视神经牵拉伤模型组及黄芪注射液治疗组3组各22只大鼠;横向定量牵拉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视神经不予牵拉;术后治疗组给予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14 d后取大鼠视网膜组织,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JNK和NF-κB表达变化,并采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p75NTR的mRNA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视神经牵拉伤模型大鼠视网膜组织p75NTR mRNA水平及JNK蛋白表达明显上升,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给药14d后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75 NTR mRNA水平及JNK蛋白表达显著减少,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黄芪注射液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75NTR mRNA的表达及JNK蛋白水平、促进NF-κB的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谷新怡;周剑;闫晓玲;苏艳;吴鲁华;赵朋波;刘昕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柴芩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研究柴芩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观察各组动物血浆、肺组织、回肠组织病理的变化,分别测定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在不同病理以及不同时间段治疗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SAP+柴芩承气汤治疗组大鼠内毒素浓度的变化(0.077±0.013) Eu/mL显著低于模型组的浓度(3.31±0.698) 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AP+柴芩承气汤治疗组大鼠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变化(45.17±6.13) pg/mL显著低于模型组的浓度(87.31±5.9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芩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桑凤梅;张士金;窦晨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看中西医学关系

    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理论,中医与西医应属于相互竞争的两个不同“范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价值标准,那么这两种医学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通约”的问题.不可通约性会引起交流困难并妨碍理性比较,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两种医学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因此,从理论上弥合两种医学差异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这却并不妨碍中西医学在各自范式内的发展与积累,甚至可以在坚持自身范式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对方的精华以获得创新的灵感.而中医研究,首先应做好对传统的继承工作,进一步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痰热清对COPD大鼠血浆LTC4水平的影响

    目的: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模型,观察痰热清对COPD大鼠血浆LTC4水平的影响,探讨痰热清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PD模型组、痰热清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其余2组采用气管注脂多糖加熏香烟方法制备COPD模型,采用荧光免疫试剂检测法检测所有组别大鼠血浆LTC4.结果:COPD模型组和痰热清治疗组大鼠血浆LTC4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痰热清治疗组大鼠血浆LTC4水平均显著升高显著下降.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LTC4水平达到有效减轻COPD气道炎症,达到延缓COPD肺功能恶化和改善症状的效应.

    作者:黄燕玲;罗光伟;毛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以湿温理论指导痰湿证的治疗

    湿与痰在病机和病证上有共通性.病机上,湿与痰俱为津液代谢异常产物,其性重浊黏滞,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病证上,二者俱属阴邪,随气升降,流布全身,致病广泛.湿痰常交互为患,病位主要在肺脾肾,分属三焦.笔者将温病学派辨治湿温的丰富理论引申转化用于痰湿证的治疗,提出治痰亦需分三焦,痰湿在上焦宜开泄肺气涤痰,在中焦宜健运脾气而祛痰,在下焦则应温肾气、助气化而化痰的观点,兹详述如下.

    作者:张之文;郑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既济、未济两卦角度探析心肾之间的交感关系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此说乃源于《周易》坎、离二卦及既济、未济卦的交感原理.坎离分别应水火,离火下降,坎水上升,坎离相交,组成既济卦,象征心肾相交.坎上离下则坎离不交,卦属未济象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笔者从《易经》既济和未济两卦的角度探讨中医心肾之间的关系,包括坎离既济和心肾相交及坎离未济和心肾不交,并从卦象演变的角度研究中医学心肾不交证的形成、转归、治则及治法.

    作者:林勇凯;张天成;李赛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和胱抑素C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血乳酸和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瘟败毒饮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38例)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7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中药清瘟败毒饮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7d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3d、7d后血清胱抑素C和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提高临床控制率、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和APACHEⅡ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降低血清胱抑素C和血乳酸水平作用.结论:应用清瘟败毒饮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可降低患者血乳酸水平,保护肾脏等重要脏器,具有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作用.

    作者:冷建春;刘燕琴;张晓云;刘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医对孤独症儿童三大核心障碍的认识

    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至今病因不明,尚无特效药,目前该病的治疗以行为学塑造和矫正为主,成年后只有极少数人回归社会.语言交流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异常是该病的三大核心症状.中医古籍对“自闭症”或“孤独症”没有明确的命名,但却不乏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认识.自闭症患儿的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分析病因病机,通过药物配伍、标本兼治,可使孤独症症状得到缓解和改善.因此,中医药治疗自闭症是一种可以做到个体化且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我们需加强中医药治疗自闭症的基础研究,明确药效机理和作用靶点.

    作者:韩笑;林成仁;任钧国;付建华;刘建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肺脾肾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从肺脾肾论治小儿难治性哮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难治性哮喘患儿30例进行治疗前的基线评估,随后在患儿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润肺健脾益肾汤剂口服治疗3个月,从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病情积分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病情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哮喘控制率达30%,部分控制率达60%.结论:从肺脾肾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符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李敏;丁丹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复方抗抑郁研究进展

    抑郁症以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药物治疗是应对精神疾病的首选方法.基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学说发展的抗抑郁西药,在抑郁症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延后及副作用大等缺陷限制了应用.中药复方在抑郁症这种多因素、多病理靶点的复杂、难治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故综述中药复方抗抑郁研究现状,为临床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睿;王琪;金明顺;陈雪;王伟;张宁;杨德柱;刘建华;王国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