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
卡托普利和速尿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常用的两种药物.这两种药物均可引起低血压,两药合用引发低血压的机会更大.我院自1991年10月~2002年11月共发现18例合用这两种药物治疗心衰导致低血压的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王侯喜;郝美云;郝榆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旨在探讨伊贝沙坦降低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6例,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于每日6~9点服用伊贝沙坦75~300mg,或西拉普利2.5~10mg.每日1次.受试者取坐位,测量左右上肢血压.取其平均值,记录所有报告和发现不良反应.结果:伊贝沙坦组4周总有效率为74.93%(48/64),显效51.56%(33/64).有效23.43%(16/64),无效25.07%(16/64);西拉普利组4周总有效率为70.4 9%(11/61),显效47.54%(1 9/61),有效22.95%(12/61),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与西拉普利疗效相似,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郭应先;刘怀林;孙运;王瑞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梗的主要治疗方法,它是在DSA 下从股动脉插入鞘管,将导管经鞘管插入病变的冠脉内,通过直接用球囊扩张病变血管或扩张血管后安放支架,以达到狭管或阻塞的血管再通的目的.PTCA术难度大,以护理要求也更高,术后的护理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汪泰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994~1999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86例,现就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如下.
作者:陈国校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维生素K缺乏症,亦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发生于出生半个月以后的婴儿谓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996~2002年我院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58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於孝明;蒯文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新生儿窒息常常导致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目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害及其治疗研究较少.
作者:孙元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部位,复发时间.方法:对1990年12月~200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2例再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2例再发或复发性脑出血占我院同期478例幸存者的4.72%.有高血压病史23例(71.9%);第一次出血到第二次出血时间以一年内复发率高(34.4%);复发时间短6个月,长达9年.再出血发生于对侧23例占71.9%,同侧9例占28.1 %.无1例发生于原出血部位.结论:复发性脑出血与高血压关系密切,血压的波动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复发,高血压的防治是避免复发性脑出血发生的关键.
作者:杜登青;吴育彬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Seldinger法胸腔内置入猪尾导管持续引流治疗各种原因胸腔积液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B超定位后采用SCldinger法胸腔内置入猪尾导管并保留血管鞘,导管尾端以三通开关接引流袋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根据胸水病因行针对性药物治疗.结果:42例病人共置管50次,未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82%.分组统计显效率:对结核性胸水、化脓性胸水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胸水为100%,对恶性胸水为32%,对不明原因的胸水为25%.结论:Seldinger法胸腔内置入猪尾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有较多优点,配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项军;王磊;李光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避免额肌瓣悬吊术后的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方法:采用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患者1 6例21眼,主要的手术技巧在于根据上睑缘的高度适当地延长额肌瓣侧切口的长度,调整其张力适度为止.术后随访6~24月.结果:16例21眼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无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结论: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术和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可有效地避免上睑下垂术后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韩高安;朱月萍;丁小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病期心肌酶谱的变化,探究其变化的原因.方法:4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病期患者为患病组,选择年龄与患者可比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对患者中26例进行血气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病期心肌酶活力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病期心肌酶活力升高,与低氧血症有一定关系,且病情愈重,升高愈明显,值得临床上观察.
作者:马坚;马竹仙;李长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小儿阑尾炎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由于儿童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在本病的诊断方面存在如下困难:①患儿不能清楚的提供病史;②病情发展快,全身症状出现早如发热、呕吐等;③体格检查不能满意合作,难以获得典型的体征.
作者:王培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血管球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四肢远端.自2000年~2002年我科诊治15例手部及足部血管球瘤病人,经手术彻底切除,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刘建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评价多贝斯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58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多贝斯组与常规对照组,多贝斯组给予口服多贝斯1500mg/天,疗程共3个月,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多贝斯组患者视力、眼底情况比服药前改善者达93.1%,常规组为68.9%,多贝斯组病变改善情况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多贝斯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及眼底病变.
作者:冯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病程长短不一,年龄老、中、青均有,且中青年妇女多见,中青年妇女是单位及家庭重要人物,患此病给工作及生活、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我院自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彩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中76例(88%)为纯母乳喂养儿,病前有前驱感染并用过抗生素者28例,皮下出血或注射部位出血不止者25例(41.4%),消化道出血40例(46.5%),颅内出血62例(72%).均有不同程度贫血.78例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入院时误诊或漏诊18例.结论: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临床表现复杂,尤其颅内出血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应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陈翠茹;叶胜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对30例(38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手术.Ⅰ级核采用原位超声乳化技术,Ⅱ~Ⅳ级核采用乳化劈裂碎核技术,并且根据核的类型设置机器参数.结果:术后1周矫正视力<0.1者2眼;≥0.5者30眼,其中≥0.8者14眼.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2.63%);术后并发症为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3.68%),角膜上皮水肿(13.15%).结论:采用无需缝合的反眉形巩膜隧道式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可获得较佳视力,充分了解高度近视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非常重要.
作者:蒋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总结以动力髁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经验.方法: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7例.应用动力髁螺钉系统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并将此系统的优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时间9~26个月,平均1 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均无髋内翻畸形及髋痛发生.结论:动力髁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为一良好的内固定系统,在防止髋内翻畸形和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内固定物.
作者:程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及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老年脑卒中后癫痫45例临床资料,并加以研究总结.结果:癫痫发生时间与脑卒中类型有关.其发作类型与脑卒中部位有关,早发生癫痫用安定控制,预后较好,迟发性癫痫需抗癫痫治疗,大部分预后较好.结论:早发性癫痫多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迟发性癫痫多见于脑血栓形成,二者的发病机理不同.老年脑卒中癫痫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多见,其脑卒中部位多位于额、颞、顶叶和额叶+颞叶.
作者:龙治华;刘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疾病,中医称为热疮.近几年来,临床观察单纯疱疹病人明显增多,大部分病人曾到医院就诊,医院多用丙种球蛋白或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因价格昂贵,返回医务室,我们用病毒唑、清热解毒口服液、板兰根冲剂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董会节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血压变化关系.方法:测量510名足月妊娠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血压升高情况,并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孕期体重增加范围5.5~29kg,平均16.2kg.血压较基础压升高≥30/15mmHg150人(29.4%),包括临床诊断妊高征(血压>140/90mmHg)者36人(7.1%),其中轻度妊高征29人(80.5%),重度妊高征7人(1 9.4%),其余14人(76.0%)血压均在正常范围但较基础压升高≥30/1 5mmHg(21人)或收缩压升高≥30mmHg(24人)或舒张压升高≥15mmHg(67人).孕期体重增加>20kg组血压升高、妊高征的发生率均较<20kg组明显升高(P<0.01).孕前肥胖孕妇的血压升高及妊高征发生率较非肥胖者升高(P<0.05).结论:孕妇体重增加过多容易发生妊高征,孕前肥胖者发生率更高,所以孕期体重增加以孕前肥胖者小于10kg,孕前非肥胖者小于20kg为宜.
作者:谢丽莎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