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推拿防治小儿黄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要素分析

郭兰中;蔡坚雄;蒋俊;徐云萍;王立新;吴大嵘

关键词:推拿, 小儿, 黄疸, 研究, 方法学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推拿防治小儿黄疸临床研究中的方法学要素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和评价,分析和提取文献特征及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评价等方法学要素.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相关研究普遍存在研究设计和过程阐述不清晰、研究对象界定及基础治疗(护理)措施不明确、组间不均衡、合并干预措施多、效应测量方式不统一等问题.结论:当前该领域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研究应结合疾病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考虑,并加强方法学的科学和合理性.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补法真义探寻

    中医补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补法针对人形体的虚损,重在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广义的补法包括对形与神等一切功能的调补.人是形神统一的生命体,形神之间能够互荣亦能互损,补法的施用应做到形与神俱,不可分离.中医补法顺应形神关系,依据“形神喜恶”原则,使形神同补,神安形全.中药、方剂对人体之补都是形神同补的,在调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嗜欲和过用,依形神所喜而生活,如此方为中医补法之真意.

    作者:李萌;于智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国外两部中医专著“气”论对比与启示

    针对国外两部中医著作《气之声:中医入门》与《无人编织的网:理解中医》有关气的论述,参照《中国针灸学》(英文版)相关内容,从英文翻译、描述、分类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者皆认同气于中国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但在气的本质、二重属性与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析其原因,由不同思想文化背景、著者不同学术背景以及读者人群特点等所致,进而提出对中医理论自身完善、概念的定义与分类以及中医对外交流英文表达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姜姗;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关于“气至”之思辨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作者:屈红艳;牛文民;王瑞辉;殷克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参七合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AⅠ、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七合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AⅠ、B(apoA Ⅰ、apo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其降脂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雌雄分开,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只)和造模组(100只),使用高脂饲料喂养造模.于第11天将造模组大鼠先按血脂水平分层,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0.002 g·kg-1)参七合剂低、中、高剂量组(给予参七合剂1,2,4 g·kg-1),每组20只.继续喂养20 d后,按照试剂盒要求检测apoA Ⅰ、apo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s,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s,HDL-C).使用DWN-90型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与辛伐他汀比较,参七合剂低、中剂量降低apoB、LDL-C及TC,升高apoA Ⅰ及HDL-C,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七合剂通过促使apoA Ⅰ合成增加、apoB合成减少消除增加,降低血脂水平.

    作者:蒋锐;姜海斌;刘柏炎;杨丽洁;金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从“三才”角度看《黄帝内经》的病因学说

    中西两种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学习《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病因学说的关键在于从人与天、地及社会环境相互关系角度去考察理解,故从病因的天地人三分法,病因是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失和,邪气与正气的含义与人的认知行为对邪正关系的转化及病因与病位病时的相合等几个方面,对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体现进行了论述,旨在说明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渗透及学习传统文化时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作者:姜青松;王庆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程国彭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要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的难点.程国彭是清代康乾时名医,在中医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从以下6个方面论述了程国彭的临证思维特点:以人为本,重视禀赋等多种因素对辨证的影响;运用合理的四诊顺序促使辨证与诊法相结合;以病为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八纲辨证为基,多种辨证方法综合应用;“优先考虑高发病”原则的应用;类比法与系统思维的综合应用.通过以上6方面的探讨以期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拓宽门径.

    作者:赵令竹;谷松;石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针刺相关井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用中冲、涌泉等穴位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西药尼莫地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d、28 d和35 d后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中医证型量表,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的疗效.结果:针刺井穴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井穴可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作者:程红亮;张闻东;胡培佳;钱伶敏;祝永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心肾相关理论的源流与发展述要

    中医心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现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故通过研究古今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心肾相关理论在先秦两汉时期、两晋至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以及现代等6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发展和应用方面的特点,以期勾勒心肾相关理论发展脉络,为该理论的完善与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杨正;马明越;于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天麻祛风通络配伍在痹病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天麻祛风通络配伍在痹病中的运用.方法: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天麻并主治痹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天麻治疗痹病的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06首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复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组方药类、常用配伍组合.结论:发散风寒药、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是天麻祛风通络治疗痹病之常用配伍药类,防风、当归、牛膝、附子是其主要的药物配伍组合.

    作者:赖张凤;汤小虎;简旖沫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艾灸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艾条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对照组无艾灸.2组均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4周为1个疗程.采用多维疲劳问卷评估,观察免疫细胞因子IL-6、IL-8、IFN-y及肝功能ALT、AST、TBil、GGT等实验室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的总体疲劳、生理疲劳、精神疲劳、活动减少、兴趣减少积分有降低的趋势,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IL-6、IL-8、水平低于治疗前,而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且ALT、AST、TBil、GGT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对肝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穴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付喜花;娄海波;刘春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寻常型银屑病(乌合日依勒都)证治的蒙医文献研究

    通过蒙医文献学方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蒙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型与辨证诊治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检索到记载有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内容的蒙医古籍15部,医案或专著14部,教材2部,论文55篇.上述文献对该病的命名、病因病机、分型分类、临床诊治方面均有描述.寻常型银屑病蒙医命名为“乌合日依勒都”,蒙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清晰,临床以齐素偏盛型和协日乌苏偏盛型2种分类较多,且治疗方法成熟,疗效可靠.

    作者:乌力吉巴特尔;乌云;斯琴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合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合方对混合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及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1周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大鼠灌胃莫沙必利,各中药组分别灌胃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术后5周处死大鼠计算食管系数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血清中胃肠激素GAS、MIL、vIP含量.结果:三方均可显著降低血清中GAS、MIL含量,提高血清中VIP含量,降低食管系数,改善食管大体及病理组织评分,其中合方效果显著.结论: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能够提高反流性食管炎大鼠GAS、MIL水平和降低VIP水平,增强食管下括约压力,制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从而保护食管黏膜起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作者:刘小河;马艳红;何丽清;傅延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脾、胃阳虚异论

    脾、胃同属中焦,其生理病理关系甚密,故对于脾、胃阳虚之证临床医家多重视其同而忽视其异,存在着脾胃阳虚同治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历代经典理论与名家医案发现,脾、胃阳虚存在明显不同,故治疗必当区别对待.现从脾、胃阳虚异因异症、异药异治、异中有同以及异治医案4方面论证脾、胃阳虚之别,并提出脾阳虚之治当以温升为主或稍佐通降,胃阳虚之治应以通降为本或略佐温升.悉以明脾、胃阳虚异理,但求临床同道察于微妙,深究于临床,服务于病患.

    作者:陈旭青;严道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望诊遵经》色诊理论探析

    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持论悉遵经义,兼采各家之说,且内容丰富,提纲挈领,切合临床,堪称中医望诊的一部佳作.《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则为其重中之重,故系统论述了《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内容,包括正常人的气色、面部望诊所对应的部位、色诊的具体内容等,详细地阐明了气色与病证的关系,并对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评价.

    作者:杜松;张玉辉;杨威;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质的相关性研究

    朝医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体质在判断标准、形成机制、易患证及调治方法等方面具有关联性,这两种体质类型以“肾阴虚”为共同持点,且两种体质均易患消渴、不寐、便秘、发热等病症.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证候的形成密切相关,此项研究将有利于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作者:徐玉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推拿防治小儿黄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要素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推拿防治小儿黄疸临床研究中的方法学要素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和评价,分析和提取文献特征及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评价等方法学要素.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相关研究普遍存在研究设计和过程阐述不清晰、研究对象界定及基础治疗(护理)措施不明确、组间不均衡、合并干预措施多、效应测量方式不统一等问题.结论:当前该领域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研究应结合疾病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考虑,并加强方法学的科学和合理性.

    作者:郭兰中;蔡坚雄;蒋俊;徐云萍;王立新;吴大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滋肾育胎方剂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影响

    目的:研究滋肾育胎方剂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影响,进而探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的适用量.方法:选择84只Wistar大鼠,12只未作处理列为空白对照组,72只大鼠为模型组,采用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方法造模.模型组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模型对照组、纯激素治疗组、纯中药治疗组及中药联合激素(全量、半量及1/4量)治疗组,每组各12只.比较分析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大鼠性激素、抑制素B及卵巢子宫组织的变化.结果:中药联合全量激素治疗组效果好,其次为中药+半量激素组,该组与纯激素治疗组疗效相当,中药联合1/4量激素组及纯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滋肾育胎方剂联合丰量激素组效果较佳,中药结合全量或半量激素能够有效地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储备功能,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半量激素当然更好,可以有效地延缓卵巢衰老进度,减少雌孕激素用量以及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作者:张丽梅;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证、症、征”的常见医学术语辨析及英译研究

    首先对“证、症、征”的发音以及字的中文含义和英文翻译进行详细辨别,并列举出有关“证、症、征”的诸多医学术语,然后对容易混淆的医学术语进行成组辨析,并给定常见标准英文翻译;通过对这些医学术语的概念辨析和适用范围的确定,并将这些医学术语归类为中医特有术语、西医特有术语和中西医共有术语三类;后总结“证、症、征”与其相关术语间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廖结英;朱思媛;张月;田雨;李琳;贾德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川”字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川”字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对血清一氧化氮与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对照方法,将72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川”字针刀松解术治疗组与常规电针对照组各36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及血清一氧化氮(N0)、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77.8%.2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N0)与血浆内皮素(ET)含量均明显变化,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字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影响血清一氧化氮与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作者:李敏;李开平;田弯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瑶医“六行学说”探析

    瑶族是一个能把传统文化和医药完整保存的民族,神秘而又富有特色.瑶族既与汉族交融又保持自我,这使瑶族的医药既与中医相通又与中医不同.瑶医有“六行学说”,是指气、木、火、土、金、水6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气有基础、守恒、变化、化生等特性.瑶医六行学说属于瑶医的理论体系,指导瑶医的理论和临床.

    作者:冯秋瑜;李彤;闫国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