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姣;李盼盼;林铭铭;原嘉民;徐福平;黄鹂;杨志敏
目的:观察肾康降酸颗粒治疗脾肾两虚、湿浊血瘀型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3例痛风性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在相同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肾康降酸颗粒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口服别嘌醇每次10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8周.制定观察记录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检测血尿酸、血清黄嘌呤氧化酶(XOD)、尿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85%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尿酸、减少患者尿蛋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方面效果显著.结论:肾康降酸颗粒可有效改善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可明显降低痛风性肾病患者血尿酸,有效减少痛风性肾病患者蛋白尿,减轻肾脏损伤,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尿酸,从而有效缓解肾间质损伤,防止肾纤维化.
作者:伊世华;隋淑梅;王新伟;李丽琦;巩昭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吴中朝教授善于对激素依赖性皮炎进行特色三期辩治.该病痛机为风、湿、火(热)、痰、瘀之邪侵袭人体,影响五脏功能而致,按症状的发展阶段将本病分为爆发期、顽固期和缓解期3期.中药治疗结合分期特点,爆发期清肺凉血,顽固期调心、肝、脾并重兼益气活血,缓解期以健脾疏肝、滋养肾阴、益气养血御风为主.针灸治疗侧重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祛风胜湿,结合不同分期特点予以特殊施治,针药并用,取得佳效.
作者:王兵;张宁;吴中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首先对“证、症、征”的发音以及字的中文含义和英文翻译进行详细辨别,并列举出有关“证、症、征”的诸多医学术语,然后对容易混淆的医学术语进行成组辨析,并给定常见标准英文翻译;通过对这些医学术语的概念辨析和适用范围的确定,并将这些医学术语归类为中医特有术语、西医特有术语和中西医共有术语三类;后总结“证、症、征”与其相关术语间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廖结英;朱思媛;张月;田雨;李琳;贾德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魏军平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见解,并将其分为初期、中期、后期进行辨证施治.初期以肝郁脾虚、痰气交阻证为主,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抑或用四逆散、逍遥散进行治疗;中期以阳气不足、脾气虚衰证用主,用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后期以阳气不足、肾气虚衰证为主,用右归丸加减亦可用桂附地黄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有些患者就诊前有长期服用优甲乐的用药史,临床上出现口干、心慌、多汗、心烦意乱以及眠差、舌红等损伤阴液的症状,对于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配伍滋补肾阴的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耀立;魏军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针对国外两部中医著作《气之声:中医入门》与《无人编织的网:理解中医》有关气的论述,参照《中国针灸学》(英文版)相关内容,从英文翻译、描述、分类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者皆认同气于中国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但在气的本质、二重属性与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析其原因,由不同思想文化背景、著者不同学术背景以及读者人群特点等所致,进而提出对中医理论自身完善、概念的定义与分类以及中医对外交流英文表达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姜姗;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作者:屈红艳;牛文民;王瑞辉;殷克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故通过分析固绝经期女性处于围绝经期肾精不足、发作高血压时多合并焦虑症状的证候特点,得出肾虚肝郁为其主要的证候类型.结合临床,明确了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证高血压的辩证要点,确立了补肾填精、疏肝解郁为该型高血压的主要治法.通过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明·高鼓峰“滋水清肝饮”适合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常见的肾虚肝郁证候,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提供了证据.
作者:董桂英;孙倩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脾、胃同属中焦,其生理病理关系甚密,故对于脾、胃阳虚之证临床医家多重视其同而忽视其异,存在着脾胃阳虚同治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历代经典理论与名家医案发现,脾、胃阳虚存在明显不同,故治疗必当区别对待.现从脾、胃阳虚异因异症、异药异治、异中有同以及异治医案4方面论证脾、胃阳虚之别,并提出脾阳虚之治当以温升为主或稍佐通降,胃阳虚之治应以通降为本或略佐温升.悉以明脾、胃阳虚异理,但求临床同道察于微妙,深究于临床,服务于病患.
作者:陈旭青;严道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乌梅丸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灌胃乌梅丸水煎剂,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Fas、FasL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上皮组织Caspase-3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mRNA表达、Caspase-3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mRNA表达、Caspase-3含量显著降低;与乌梅丸大剂量组比较,乌梅丸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mRNA表达、Caspase-3含量显著升高.结论:乌梅丸可通过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对溃疡性结肠炎起治疗作用,以大剂量组疗效佳.
作者:闫曙光;惠毅;李京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天麻祛风通络配伍在痹病中的运用.方法: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天麻并主治痹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天麻治疗痹病的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06首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复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组方药类、常用配伍组合.结论:发散风寒药、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是天麻祛风通络治疗痹病之常用配伍药类,防风、当归、牛膝、附子是其主要的药物配伍组合.
作者:赖张凤;汤小虎;简旖沫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瑶族是一个能把传统文化和医药完整保存的民族,神秘而又富有特色.瑶族既与汉族交融又保持自我,这使瑶族的医药既与中医相通又与中医不同.瑶医有“六行学说”,是指气、木、火、土、金、水6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气有基础、守恒、变化、化生等特性.瑶医六行学说属于瑶医的理论体系,指导瑶医的理论和临床.
作者:冯秋瑜;李彤;闫国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敲(跻)道人盼蟾子刘即刘名瑞,乃全真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是一位著名的近代高道,其人力主佛、儒、道三教贯通之学,兼通医术,有《敲(跻)洞章》《瀊熻易考》《道源精微歌》《元汇医镜》4书行世.其中《元汇医镜》一书少为学者所知,甚至连其弟子赵避尘也将此书误记为《医宗金鉴》.该书撰于光绪戊中年(1908),完成于宣统二年(1910).民国己巳年(1929)刊本是将初刻原板改换扉页重印而成.该书分为5卷,内容丰富,以医学为主兼涉相术,具有浓郁的道医色彩.
作者:于本性;朱鹏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总结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疡科治疗经验,从疡科辨证、首辨阴阳,疡科论治、平衡阴阳,疡科治法、内外修治,疡科用药、三期论治等4个方面总结了他在“疡科”治疗中形成的特色治疗方法,展现了在疡科治疗中形成的“平衡阴阳,损有余,补不足,内外修治”的治疗特色,为膜病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燕;刘尚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朝医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体质在判断标准、形成机制、易患证及调治方法等方面具有关联性,这两种体质类型以“肾阴虚”为共同持点,且两种体质均易患消渴、不寐、便秘、发热等病症.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证候的形成密切相关,此项研究将有利于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作者:徐玉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干预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中央网络随机系统将240例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试验组采用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口服治疗,对照组无治疗措施,疗程120 d,随访360 d.观察中医证候积分、FEV1%等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随访结束时试验组与对照组FEV1%组间比较差并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长期FEV1%水平改善更加显著.在发作次数疗效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金龙固本补肺健脾合剂干预哮病缓解期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肺功能,减少复发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明;王祺;崔英海;于雪峰;李国信;温玉玮;范欣;王敬华;杨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伤寒论》中蕴含的六经辨证、方证相应、定量辨证等辨证方法,对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故通过从溯本清源,厘定六经本质,诠释六经辨治体系;法依病机,方从法出,揭示方证相应内涵;类方对比,解析方规,动态展现证候演变;前后互参,融会贯通,临证应对知常达变;寒温结合,兼收并蓄,弥补张仲景未备方药,从5个角度进行归纳阐发,以期对提高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和诊治疑难杂症能力有所裨益.
作者:韩旭;郑丰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清末民国名医彭子益在其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以圆运动思想解读风温,把风温分为风温初起、热有定在两个阶段.认为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之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人身肝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导致疏泄太过则发为风温,风温初起乃本气自病乃虚证.基于对风温初起病因病机的理解,彭子益归纳风温初起的主症为:初起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色昏晦,精神倦怠,舌无苔,脉象躁急模糊兼见洪虚或虚小,故提出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
作者:张翀;杨化冰;王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中药信息技术对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进行分析,观察血液病验方的组合规律及灵活性,探讨中医治疗血液病验方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可行性及优越性,与其他方法做临床对比研究.方法:收集中医治疗中关于血液病的验方共296个,建立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的完整数据库,用矩阵比较法对不同血液病方剂的复杂组合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黄芪作为血液病验方中主要单味中药出现频率高,当归居于第二.按药对分析,黄芪-当归组合的药对为常见,按药群分析,黄芪-当归-熟地黄是296种血液病方剂中用药多的药群.结论: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中黄芪是首选的核心组成成分,合并当归后组成黄芪.当归药对是血液病方剂出现频率高的药对,可认为黄芪-当归药是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的核心药对.
作者:石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研究加味天雄散对弱精子症患者精液p38 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临床选取弱精子症患者分为正常组、弱精组、补肾组、健脾组、全方组,分别对补肾、健脾、全方组给予3个月的治疗,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的精液常规指标,并测定5组ERK、P38磷酸化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与治疗前比较,A级精子和A+B级精子百分率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补肾组、健脾组治疗后比较,全方组A级精子和A+B级精子百分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弱精组患者精子ER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全方组ERK蛋白表达较补肾组降低更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弱精组患者精子P38表达及PP38明显升高,全方组P38表达及PP38较补肾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补肾健脾治法可以改善弱精子症患者精子活力,可能与抑制p38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耿强;郭军;王福;韩强;高庆和;赵玉;李重;余国今;欧阳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系统评价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和筛选2015年6月前国内外电子数据库(5个中文和2个英文数据库)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其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1169例CB患者(治疗组593例,对照组5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沙参麦冬汤能提高临床有效率,缩短患者的症状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结论:单独或联合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CB的临床疗效优于未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的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季梅;王子川;杨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