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英;孙倩倩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1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阴虚患者的血浆和12例正常血浆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分析共鉴定出11种差异蛋白质,包括结合珠蛋白、凝溶胶蛋白、载脂蛋白A1等.结论:荧光差异双向电泳能够客观显示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与正常血浆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本研究鉴定的11种蛋白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潜在的血浆分子标志物.
作者:卢洪梅;邹立华;汤水福;胡坤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用中冲、涌泉等穴位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西药尼莫地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d、28 d和35 d后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中医证型量表,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的疗效.结果:针刺井穴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井穴可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作者:程红亮;张闻东;胡培佳;钱伶敏;祝永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以内科杂病、外科、妇科证治为纲,广撷诸家名方及家传良方,对病识证,因证用药,辨证施方,是一部颇具影响的临床参考书.书中重气血,主张先阳后阴,调气重温中,调血重祛瘀;依藏气虚实调五脏,倡导“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等;分论痰涎与水饮的证治,提出“痰者诸病之根”,治痰涎以理气、和胃、对因治疗,治水饮以表里、虚实为纲.博采众家之长,善用经方化裁,论证清晰,选药独到.治妇产病重调畅血气,多以四物汤加减.
作者:桂诗琪;于峥;屈伸;孙红;杨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艾条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对照组无艾灸.2组均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4周为1个疗程.采用多维疲劳问卷评估,观察免疫细胞因子IL-6、IL-8、IFN-y及肝功能ALT、AST、TBil、GGT等实验室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的总体疲劳、生理疲劳、精神疲劳、活动减少、兴趣减少积分有降低的趋势,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IL-6、IL-8、水平低于治疗前,而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且ALT、AST、TBil、GGT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对肝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穴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付喜花;娄海波;刘春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敲(跻)道人盼蟾子刘即刘名瑞,乃全真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是一位著名的近代高道,其人力主佛、儒、道三教贯通之学,兼通医术,有《敲(跻)洞章》《瀊熻易考》《道源精微歌》《元汇医镜》4书行世.其中《元汇医镜》一书少为学者所知,甚至连其弟子赵避尘也将此书误记为《医宗金鉴》.该书撰于光绪戊中年(1908),完成于宣统二年(1910).民国己巳年(1929)刊本是将初刻原板改换扉页重印而成.该书分为5卷,内容丰富,以医学为主兼涉相术,具有浓郁的道医色彩.
作者:于本性;朱鹏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医学的抽象思维是辨证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又是哲学的辨证思维在中医学这门科学领域里的应用,具有中医学的特点.它比较系统、全面地运用中医学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来分析、概括中医科学体系的各种理论和临床问题.在中医学领域里,抽象思维的进程是同充分运用这些辨证思维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谓抽象思维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从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中抽取本质和规律再用于临床.
作者:李春雨;李春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对古今湿痹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湿痹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湿痹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湿痹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湿痹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湿痹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提出了“湿痹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核心治疗法则;并指出枝节藤、虫蛇类、风药等在湿痹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湿痹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
作者:王冬;姜德友;于婷婷;周雪明;王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瑶族是一个能把传统文化和医药完整保存的民族,神秘而又富有特色.瑶族既与汉族交融又保持自我,这使瑶族的医药既与中医相通又与中医不同.瑶医有“六行学说”,是指气、木、火、土、金、水6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气有基础、守恒、变化、化生等特性.瑶医六行学说属于瑶医的理论体系,指导瑶医的理论和临床.
作者:冯秋瑜;李彤;闫国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伤寒论》中蕴含的六经辨证、方证相应、定量辨证等辨证方法,对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故通过从溯本清源,厘定六经本质,诠释六经辨治体系;法依病机,方从法出,揭示方证相应内涵;类方对比,解析方规,动态展现证候演变;前后互参,融会贯通,临证应对知常达变;寒温结合,兼收并蓄,弥补张仲景未备方药,从5个角度进行归纳阐发,以期对提高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和诊治疑难杂症能力有所裨益.
作者:韩旭;郑丰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临床运用参附药对经验.方法: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对医案采用计量性趋势数据解构研究.结果:研究病例112人次,154诊次,病种101种,病机117条,治法19条.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使用参附药对以“泄泻”“慢性肠炎”等为主,特异证为“怕冷便溏”,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黄”、“脉细滑”,核心病机为“脾肾两虚”,常用复法为“温肾健脾”,常用复方为“附子理中丸”、“玉屏风散”.
作者:黄磊;朱垚;陆明;郭立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魏军平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见解,并将其分为初期、中期、后期进行辨证施治.初期以肝郁脾虚、痰气交阻证为主,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抑或用四逆散、逍遥散进行治疗;中期以阳气不足、脾气虚衰证用主,用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后期以阳气不足、肾气虚衰证为主,用右归丸加减亦可用桂附地黄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有些患者就诊前有长期服用优甲乐的用药史,临床上出现口干、心慌、多汗、心烦意乱以及眠差、舌红等损伤阴液的症状,对于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配伍滋补肾阴的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耀立;魏军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持论悉遵经义,兼采各家之说,且内容丰富,提纲挈领,切合临床,堪称中医望诊的一部佳作.《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则为其重中之重,故系统论述了《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内容,包括正常人的气色、面部望诊所对应的部位、色诊的具体内容等,详细地阐明了气色与病证的关系,并对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评价.
作者:杜松;张玉辉;杨威;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西两种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学习《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病因学说的关键在于从人与天、地及社会环境相互关系角度去考察理解,故从病因的天地人三分法,病因是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失和,邪气与正气的含义与人的认知行为对邪正关系的转化及病因与病位病时的相合等几个方面,对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体现进行了论述,旨在说明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渗透及学习传统文化时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作者:姜青松;王庆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作者:屈红艳;牛文民;王瑞辉;殷克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首先对“证、症、征”的发音以及字的中文含义和英文翻译进行详细辨别,并列举出有关“证、症、征”的诸多医学术语,然后对容易混淆的医学术语进行成组辨析,并给定常见标准英文翻译;通过对这些医学术语的概念辨析和适用范围的确定,并将这些医学术语归类为中医特有术语、西医特有术语和中西医共有术语三类;后总结“证、症、征”与其相关术语间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廖结英;朱思媛;张月;田雨;李琳;贾德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滋肾育胎方剂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影响,进而探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的适用量.方法:选择84只Wistar大鼠,12只未作处理列为空白对照组,72只大鼠为模型组,采用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方法造模.模型组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模型对照组、纯激素治疗组、纯中药治疗组及中药联合激素(全量、半量及1/4量)治疗组,每组各12只.比较分析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大鼠性激素、抑制素B及卵巢子宫组织的变化.结果:中药联合全量激素治疗组效果好,其次为中药+半量激素组,该组与纯激素治疗组疗效相当,中药联合1/4量激素组及纯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滋肾育胎方剂联合丰量激素组效果较佳,中药结合全量或半量激素能够有效地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储备功能,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半量激素当然更好,可以有效地延缓卵巢衰老进度,减少雌孕激素用量以及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作者:张丽梅;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合方对混合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及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1周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大鼠灌胃莫沙必利,各中药组分别灌胃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术后5周处死大鼠计算食管系数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血清中胃肠激素GAS、MIL、vIP含量.结果:三方均可显著降低血清中GAS、MIL含量,提高血清中VIP含量,降低食管系数,改善食管大体及病理组织评分,其中合方效果显著.结论: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能够提高反流性食管炎大鼠GAS、MIL水平和降低VIP水平,增强食管下括约压力,制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从而保护食管黏膜起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作者:刘小河;马艳红;何丽清;傅延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故通过分析固绝经期女性处于围绝经期肾精不足、发作高血压时多合并焦虑症状的证候特点,得出肾虚肝郁为其主要的证候类型.结合临床,明确了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证高血压的辩证要点,确立了补肾填精、疏肝解郁为该型高血压的主要治法.通过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明·高鼓峰“滋水清肝饮”适合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常见的肾虚肝郁证候,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提供了证据.
作者:董桂英;孙倩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吴中朝教授善于对激素依赖性皮炎进行特色三期辩治.该病痛机为风、湿、火(热)、痰、瘀之邪侵袭人体,影响五脏功能而致,按症状的发展阶段将本病分为爆发期、顽固期和缓解期3期.中药治疗结合分期特点,爆发期清肺凉血,顽固期调心、肝、脾并重兼益气活血,缓解期以健脾疏肝、滋养肾阴、益气养血御风为主.针灸治疗侧重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祛风胜湿,结合不同分期特点予以特殊施治,针药并用,取得佳效.
作者:王兵;张宁;吴中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脑相济”针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Bax和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采用盐酸氯米帕明灌胃,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百会、肾俞、三阴交穴并比较各组大鼠旷场实验得分,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Bcl-2和Bax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和药物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提高海马Bcl-2/Bax比率,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电针可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起到抗抑郁作用,肾脑相济对于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戈;任路;贾连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