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脏腑学说中的抽象思维方法探析

李春雨;李春辉

关键词:脏腑学说, 抽象思维, 辩证思维
摘要:中医学的抽象思维是辨证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又是哲学的辨证思维在中医学这门科学领域里的应用,具有中医学的特点.它比较系统、全面地运用中医学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来分析、概括中医科学体系的各种理论和临床问题.在中医学领域里,抽象思维的进程是同充分运用这些辨证思维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谓抽象思维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从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中抽取本质和规律再用于临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吴中朝特色三期辨治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吴中朝教授善于对激素依赖性皮炎进行特色三期辩治.该病痛机为风、湿、火(热)、痰、瘀之邪侵袭人体,影响五脏功能而致,按症状的发展阶段将本病分为爆发期、顽固期和缓解期3期.中药治疗结合分期特点,爆发期清肺凉血,顽固期调心、肝、脾并重兼益气活血,缓解期以健脾疏肝、滋养肾阴、益气养血御风为主.针灸治疗侧重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祛风胜湿,结合不同分期特点予以特殊施治,针药并用,取得佳效.

    作者:王兵;张宁;吴中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推拿防治小儿黄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要素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推拿防治小儿黄疸临床研究中的方法学要素情况.方法: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和评价,分析和提取文献特征及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评价等方法学要素.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相关研究普遍存在研究设计和过程阐述不清晰、研究对象界定及基础治疗(护理)措施不明确、组间不均衡、合并干预措施多、效应测量方式不统一等问题.结论:当前该领域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研究应结合疾病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考虑,并加强方法学的科学和合理性.

    作者:郭兰中;蔡坚雄;蒋俊;徐云萍;王立新;吴大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瞻山医案》学术思想探析

    任瞻山是清代乾隆年间湖南名医,著有《瞻山医案》,其学术思想独特,学说私淑张景岳,崇尚温补学说,善用温补药物,临证善于把握阴阳,重视气机条畅,注意保护元气中气,主张驱邪不伤正,正气足则邪自去,善于鉴别诊断证候,精于脉诊.

    作者:张建伟;李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和筛选2015年6月前国内外电子数据库(5个中文和2个英文数据库)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其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1169例CB患者(治疗组593例,对照组5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沙参麦冬汤能提高临床有效率,缩短患者的症状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结论:单独或联合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CB的临床疗效优于未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的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季梅;王子川;杨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质的相关性研究

    朝医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体质在判断标准、形成机制、易患证及调治方法等方面具有关联性,这两种体质类型以“肾阴虚”为共同持点,且两种体质均易患消渴、不寐、便秘、发热等病症.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证候的形成密切相关,此项研究将有利于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作者:徐玉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望诊遵经》色诊理论探析

    汪宏所著《望诊遵经》,持论悉遵经义,兼采各家之说,且内容丰富,提纲挈领,切合临床,堪称中医望诊的一部佳作.《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则为其重中之重,故系统论述了《望诊遵经》中的色诊理论内容,包括正常人的气色、面部望诊所对应的部位、色诊的具体内容等,详细地阐明了气色与病证的关系,并对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评价.

    作者:杜松;张玉辉;杨威;于峥;张宇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关于“气至”之思辨

    关于“气至”的内涵及其与“得气”的关系一直以来有诸多争议.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定了基本定义以来,关于“气至”的探索后世历代医家各有阐发.因此,梳理针刺“气至”和“得气”含义的衍变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不仅有益于针灸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作者:屈红艳;牛文民;王瑞辉;殷克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针刺相关井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用中冲、涌泉等穴位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西药尼莫地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d、28 d和35 d后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中医证型量表,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的疗效.结果:针刺井穴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井穴可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作者:程红亮;张闻东;胡培佳;钱伶敏;祝永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脾、胃阳虚异论

    脾、胃同属中焦,其生理病理关系甚密,故对于脾、胃阳虚之证临床医家多重视其同而忽视其异,存在着脾胃阳虚同治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历代经典理论与名家医案发现,脾、胃阳虚存在明显不同,故治疗必当区别对待.现从脾、胃阳虚异因异症、异药异治、异中有同以及异治医案4方面论证脾、胃阳虚之别,并提出脾阳虚之治当以温升为主或稍佐通降,胃阳虚之治应以通降为本或略佐温升.悉以明脾、胃阳虚异理,但求临床同道察于微妙,深究于临床,服务于病患.

    作者:陈旭青;严道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血液病方剂的中药组合规律数据分析

    目的:通过中药信息技术对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进行分析,观察血液病验方的组合规律及灵活性,探讨中医治疗血液病验方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可行性及优越性,与其他方法做临床对比研究.方法:收集中医治疗中关于血液病的验方共296个,建立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的完整数据库,用矩阵比较法对不同血液病方剂的复杂组合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黄芪作为血液病验方中主要单味中药出现频率高,当归居于第二.按药对分析,黄芪-当归组合的药对为常见,按药群分析,黄芪-当归-熟地黄是296种血液病方剂中用药多的药群.结论: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中黄芪是首选的核心组成成分,合并当归后组成黄芪.当归药对是血液病方剂出现频率高的药对,可认为黄芪-当归药是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的核心药对.

    作者:石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程国彭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要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的难点.程国彭是清代康乾时名医,在中医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从以下6个方面论述了程国彭的临证思维特点:以人为本,重视禀赋等多种因素对辨证的影响;运用合理的四诊顺序促使辨证与诊法相结合;以病为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八纲辨证为基,多种辨证方法综合应用;“优先考虑高发病”原则的应用;类比法与系统思维的综合应用.通过以上6方面的探讨以期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拓宽门径.

    作者:赵令竹;谷松;石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电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Bcl-2和Bax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脑相济”针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Bax和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采用盐酸氯米帕明灌胃,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百会、肾俞、三阴交穴并比较各组大鼠旷场实验得分,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Bcl-2和Bax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和药物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提高海马Bcl-2/Bax比率,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电针可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起到抗抑郁作用,肾脑相济对于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戈;任路;贾连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仁斋直指方论》学术思想研究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以内科杂病、外科、妇科证治为纲,广撷诸家名方及家传良方,对病识证,因证用药,辨证施方,是一部颇具影响的临床参考书.书中重气血,主张先阳后阴,调气重温中,调血重祛瘀;依藏气虚实调五脏,倡导“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等;分论痰涎与水饮的证治,提出“痰者诸病之根”,治痰涎以理气、和胃、对因治疗,治水饮以表里、虚实为纲.博采众家之长,善用经方化裁,论证清晰,选药独到.治妇产病重调畅血气,多以四物汤加减.

    作者:桂诗琪;于峥;屈伸;孙红;杨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非疾病人群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研究

    目的:描述并分析非疾病人群的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而变化的规律,为中医生命周期理论和临床预防保健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来自华东、华北、华南、西南9家合作医院的18岁~60岁的3000例体检人员,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而变化的横断面调查.结果:男性平和体质的比例随生命周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峰出现在“三八”时点,在下降趋势的时间段里,偏颇体质主要为阳虚质和气虚质.女性平和体质的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低谷出现在“四七”“五七”时点,在下降趋势的时间段里,偏颇体质主要为阳虚质.结论:男性女性的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而出现特有的变化规律,今后在疾病的预防保健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对平和体质处于下降阶段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健康干预,同时注意顾护人体阳气以防衰老.

    作者:孙玉姣;李盼盼;林铭铭;原嘉民;徐福平;黄鹂;杨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白芷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

    目的:以中药白芷为例,建立一种挖掘药物潜在功能的方法,通过系统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有利于中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方法:利用先前自建的《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中药白芷跨病种检索,可以得到白芷借助复方在所有疾病的分布情况,再与历代本草学和《中国药典》所记载的功能主治相比较,经过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及临床疗效评价,从而获取对白芷传统和潜在功用的整体认识.结果: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止呕、活血化瘀、明目、止血、祛瘢、止痒、安胎及通便功能,以及古代含白芷复方用于跌打损伤、月水不调、脱发、虚劳、出血、诸痔、痉病、虚损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结论:活血祛瘀、生发美发、止血、美容祛瘢、祛风止痒、止呕及明目是白芷的潜在功用,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作者:姜开运;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魏军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

    魏军平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见解,并将其分为初期、中期、后期进行辨证施治.初期以肝郁脾虚、痰气交阻证为主,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抑或用四逆散、逍遥散进行治疗;中期以阳气不足、脾气虚衰证用主,用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后期以阳气不足、肾气虚衰证为主,用右归丸加减亦可用桂附地黄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有些患者就诊前有长期服用优甲乐的用药史,临床上出现口干、心慌、多汗、心烦意乱以及眠差、舌红等损伤阴液的症状,对于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配伍滋补肾阴的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耀立;魏军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寻常型银屑病(乌合日依勒都)证治的蒙医文献研究

    通过蒙医文献学方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蒙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型与辨证诊治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检索到记载有寻常型银屑病相关内容的蒙医古籍15部,医案或专著14部,教材2部,论文55篇.上述文献对该病的命名、病因病机、分型分类、临床诊治方面均有描述.寻常型银屑病蒙医命名为“乌合日依勒都”,蒙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清晰,临床以齐素偏盛型和协日乌苏偏盛型2种分类较多,且治疗方法成熟,疗效可靠.

    作者:乌力吉巴特尔;乌云;斯琴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刘尚义疡科治疗心得

    总结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疡科治疗经验,从疡科辨证、首辨阴阳,疡科论治、平衡阴阳,疡科治法、内外修治,疡科用药、三期论治等4个方面总结了他在“疡科”治疗中形成的特色治疗方法,展现了在疡科治疗中形成的“平衡阴阳,损有余,补不足,内外修治”的治疗特色,为膜病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燕;刘尚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滋肾育胎方剂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影响

    目的:研究滋肾育胎方剂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影响,进而探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的适用量.方法:选择84只Wistar大鼠,12只未作处理列为空白对照组,72只大鼠为模型组,采用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方法造模.模型组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模型对照组、纯激素治疗组、纯中药治疗组及中药联合激素(全量、半量及1/4量)治疗组,每组各12只.比较分析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大鼠性激素、抑制素B及卵巢子宫组织的变化.结果:中药联合全量激素治疗组效果好,其次为中药+半量激素组,该组与纯激素治疗组疗效相当,中药联合1/4量激素组及纯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滋肾育胎方剂联合丰量激素组效果较佳,中药结合全量或半量激素能够有效地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储备功能,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半量激素当然更好,可以有效地延缓卵巢衰老进度,减少雌孕激素用量以及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作者:张丽梅;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从“三才”角度看《黄帝内经》的病因学说

    中西两种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学习《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病因学说的关键在于从人与天、地及社会环境相互关系角度去考察理解,故从病因的天地人三分法,病因是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失和,邪气与正气的含义与人的认知行为对邪正关系的转化及病因与病位病时的相合等几个方面,对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体现进行了论述,旨在说明三才思想在《内经》病因学说中的渗透及学习传统文化时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作者:姜青松;王庆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