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曙光;惠毅;李京涛
针对国外两部中医著作《气之声:中医入门》与《无人编织的网:理解中医》有关气的论述,参照《中国针灸学》(英文版)相关内容,从英文翻译、描述、分类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者皆认同气于中国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但在气的本质、二重属性与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析其原因,由不同思想文化背景、著者不同学术背景以及读者人群特点等所致,进而提出对中医理论自身完善、概念的定义与分类以及中医对外交流英文表达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姜姗;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首次提出“邪在心”的概念.就冠心病而言,此邪可指外邪,亦可指内生之邪.以发病学来看,本病以内积之邪或内外合邪多.《素问·脏气法时论》日:“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者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此论说明心病之疼痛部位不一,不可以“心绞痛”而概其全貌.以上疼痛部位与冠心病非典型心绞痛十分相合.何以如此?观《灵枢·经脉》似可作出合理解释:“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下出腋下……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其病证有“心痛”、“臂厥”、“胁痛”、“臑内后廉痛”、“掌中热痛”.心与小肠为表里,而小肠之脉起于以小指之端,循掌、腕、臂外后侧,与手少阴之脉相对而上行.其病症有“嗌痛”、“肩似拔,臑似折”、“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又心胞络乃心之城廓,在一定条件下代心用事,其病症有“臂肘挛急”、“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以上部位之疼痛等在冠心病中时有所见.笔者还观察到有突发牙痛、小腿痛等,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且不定时再发者.若能如此广泛联系,则中医学对本病症状之描述不可谓不全.值得说明的是,前言“虚者胸腹大”云,按《素问·通评虚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旨,当指本病邪气必实,否则便无“邪在心”之论.其久病者,正气必伤,痰湿(浊)停聚,其胸腹大者常见,故为虚实兼夹者有之.是否多用攻补兼施之法,则必审邪正双方之情势如何,另当别论.
作者:梅国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以内科杂病、外科、妇科证治为纲,广撷诸家名方及家传良方,对病识证,因证用药,辨证施方,是一部颇具影响的临床参考书.书中重气血,主张先阳后阴,调气重温中,调血重祛瘀;依藏气虚实调五脏,倡导“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脾肾之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等;分论痰涎与水饮的证治,提出“痰者诸病之根”,治痰涎以理气、和胃、对因治疗,治水饮以表里、虚实为纲.博采众家之长,善用经方化裁,论证清晰,选药独到.治妇产病重调畅血气,多以四物汤加减.
作者:桂诗琪;于峥;屈伸;孙红;杨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对古今湿痹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湿痹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湿痹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湿痹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湿痹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湿痹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提出了“湿痹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核心治疗法则;并指出枝节藤、虫蛇类、风药等在湿痹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湿痹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
作者:王冬;姜德友;于婷婷;周雪明;王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任瞻山是清代乾隆年间湖南名医,著有《瞻山医案》,其学术思想独特,学说私淑张景岳,崇尚温补学说,善用温补药物,临证善于把握阴阳,重视气机条畅,注意保护元气中气,主张驱邪不伤正,正气足则邪自去,善于鉴别诊断证候,精于脉诊.
作者:张建伟;李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朝医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体质在判断标准、形成机制、易患证及调治方法等方面具有关联性,这两种体质类型以“肾阴虚”为共同持点,且两种体质均易患消渴、不寐、便秘、发热等病症.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证候的形成密切相关,此项研究将有利于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作者:徐玉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描述并分析非疾病人群的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而变化的规律,为中医生命周期理论和临床预防保健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来自华东、华北、华南、西南9家合作医院的18岁~60岁的3000例体检人员,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而变化的横断面调查.结果:男性平和体质的比例随生命周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峰出现在“三八”时点,在下降趋势的时间段里,偏颇体质主要为阳虚质和气虚质.女性平和体质的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低谷出现在“四七”“五七”时点,在下降趋势的时间段里,偏颇体质主要为阳虚质.结论:男性女性的体质状态随生命周期而出现特有的变化规律,今后在疾病的预防保健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对平和体质处于下降阶段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健康干预,同时注意顾护人体阳气以防衰老.
作者:孙玉姣;李盼盼;林铭铭;原嘉民;徐福平;黄鹂;杨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研究加味天雄散对弱精子症患者精液p38 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临床选取弱精子症患者分为正常组、弱精组、补肾组、健脾组、全方组,分别对补肾、健脾、全方组给予3个月的治疗,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的精液常规指标,并测定5组ERK、P38磷酸化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与治疗前比较,A级精子和A+B级精子百分率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补肾组、健脾组治疗后比较,全方组A级精子和A+B级精子百分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弱精组患者精子ER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全方组ERK蛋白表达较补肾组降低更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弱精组患者精子P38表达及PP38明显升高,全方组P38表达及PP38较补肾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补肾健脾治法可以改善弱精子症患者精子活力,可能与抑制p38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耿强;郭军;王福;韩强;高庆和;赵玉;李重;余国今;欧阳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运分析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占据重要地位,然历代运用五运六气理论于临床的医家临证往往主要考虑六气,特别是客气因素,鲜及中运,且中运与气象变化的相关研究亦少.年积温反映一个地区一年净获取的总热量,可以作为不同年运之间的寒温标志.故选取全国具有60年(1954~2013)完整气象数据的129个气象站点,分华东、华北、东北、西南、中南、西北6个地区,从整体和局部分析年积温与中运的关系,发现尽管不同站点地域差异很大,但寒温特征趋势与岁运存在稳定关系,可与《内经》相关论述互相印证,说明对中运的研究很有必要,可为更好地认识运气理论实质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临床拓展应用思路.
作者:吕游;柯资能;王昌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天麻祛风通络配伍在痹病中的运用.方法: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天麻并主治痹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天麻治疗痹病的常用配伍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06首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复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组方药类、常用配伍组合.结论:发散风寒药、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是天麻祛风通络治疗痹病之常用配伍药类,防风、当归、牛膝、附子是其主要的药物配伍组合.
作者:赖张凤;汤小虎;简旖沫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中药信息技术对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进行分析,观察血液病验方的组合规律及灵活性,探讨中医治疗血液病验方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可行性及优越性,与其他方法做临床对比研究.方法:收集中医治疗中关于血液病的验方共296个,建立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的完整数据库,用矩阵比较法对不同血液病方剂的复杂组合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黄芪作为血液病验方中主要单味中药出现频率高,当归居于第二.按药对分析,黄芪-当归组合的药对为常见,按药群分析,黄芪-当归-熟地黄是296种血液病方剂中用药多的药群.结论: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中黄芪是首选的核心组成成分,合并当归后组成黄芪.当归药对是血液病方剂出现频率高的药对,可认为黄芪-当归药是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的核心药对.
作者:石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的难点.程国彭是清代康乾时名医,在中医辨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从以下6个方面论述了程国彭的临证思维特点:以人为本,重视禀赋等多种因素对辨证的影响;运用合理的四诊顺序促使辨证与诊法相结合;以病为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八纲辨证为基,多种辨证方法综合应用;“优先考虑高发病”原则的应用;类比法与系统思维的综合应用.通过以上6方面的探讨以期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拓宽门径.
作者:赵令竹;谷松;石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滋肾育胎方剂联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卵巢早衰大鼠的影响,进而探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的适用量.方法:选择84只Wistar大鼠,12只未作处理列为空白对照组,72只大鼠为模型组,采用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方法造模.模型组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模型对照组、纯激素治疗组、纯中药治疗组及中药联合激素(全量、半量及1/4量)治疗组,每组各12只.比较分析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大鼠性激素、抑制素B及卵巢子宫组织的变化.结果:中药联合全量激素治疗组效果好,其次为中药+半量激素组,该组与纯激素治疗组疗效相当,中药联合1/4量激素组及纯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结论:滋肾育胎方剂联合丰量激素组效果较佳,中药结合全量或半量激素能够有效地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储备功能,考虑到激素的副作用,半量激素当然更好,可以有效地延缓卵巢衰老进度,减少雌孕激素用量以及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作者:张丽梅;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清末民国名医彭子益在其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以圆运动思想解读风温,把风温分为风温初起、热有定在两个阶段.认为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之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人身肝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导致疏泄太过则发为风温,风温初起乃本气自病乃虚证.基于对风温初起病因病机的理解,彭子益归纳风温初起的主症为:初起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色昏晦,精神倦怠,舌无苔,脉象躁急模糊兼见洪虚或虚小,故提出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
作者:张翀;杨化冰;王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魏军平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到见解,并将其分为初期、中期、后期进行辨证施治.初期以肝郁脾虚、痰气交阻证为主,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抑或用四逆散、逍遥散进行治疗;中期以阳气不足、脾气虚衰证用主,用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后期以阳气不足、肾气虚衰证为主,用右归丸加减亦可用桂附地黄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有些患者就诊前有长期服用优甲乐的用药史,临床上出现口干、心慌、多汗、心烦意乱以及眠差、舌红等损伤阴液的症状,对于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配伍滋补肾阴的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王耀立;魏军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艾条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对照组无艾灸.2组均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4周为1个疗程.采用多维疲劳问卷评估,观察免疫细胞因子IL-6、IL-8、IFN-y及肝功能ALT、AST、TBil、GGT等实验室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的总体疲劳、生理疲劳、精神疲劳、活动减少、兴趣减少积分有降低的趋势,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IL-6、IL-8、水平低于治疗前,而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且ALT、AST、TBil、GGT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对肝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关元、足三里、太冲穴穴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良好.
作者:付喜花;娄海波;刘春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用中冲、涌泉等穴位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西药尼莫地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d、28 d和35 d后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中医证型量表,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的疗效.结果:针刺井穴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井穴可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作者:程红亮;张闻东;胡培佳;钱伶敏;祝永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其合方对混合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及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1周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大鼠灌胃莫沙必利,各中药组分别灌胃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术后5周处死大鼠计算食管系数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血清中胃肠激素GAS、MIL、vIP含量.结果:三方均可显著降低血清中GAS、MIL含量,提高血清中VIP含量,降低食管系数,改善食管大体及病理组织评分,其中合方效果显著.结论:栀子甘草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合方能够提高反流性食管炎大鼠GAS、MIL水平和降低VIP水平,增强食管下括约压力,制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从而保护食管黏膜起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作者:刘小河;马艳红;何丽清;傅延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脾、胃同属中焦,其生理病理关系甚密,故对于脾、胃阳虚之证临床医家多重视其同而忽视其异,存在着脾胃阳虚同治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历代经典理论与名家医案发现,脾、胃阳虚存在明显不同,故治疗必当区别对待.现从脾、胃阳虚异因异症、异药异治、异中有同以及异治医案4方面论证脾、胃阳虚之别,并提出脾阳虚之治当以温升为主或稍佐通降,胃阳虚之治应以通降为本或略佐温升.悉以明脾、胃阳虚异理,但求临床同道察于微妙,深究于临床,服务于病患.
作者:陈旭青;严道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故通过分析固绝经期女性处于围绝经期肾精不足、发作高血压时多合并焦虑症状的证候特点,得出肾虚肝郁为其主要的证候类型.结合临床,明确了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证高血压的辩证要点,确立了补肾填精、疏肝解郁为该型高血压的主要治法.通过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明·高鼓峰“滋水清肝饮”适合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常见的肾虚肝郁证候,为今后开展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提供了证据.
作者:董桂英;孙倩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