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景岳全书》痛风相关诊治研讨

谢平金;邓铭聪;柴生颋;刘成丽;吴栩

关键词:痛风, 景岳全书, 防治
摘要: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病变,造成急性炎症反应性滑膜的反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历代中医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论述不一.《景岳全书》是明·张景岳所著,熔其毕生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于一炉,其中属于现代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如风痹、脚气、历节、骨痹、热痹等具有独特的见解.笔者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有关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相关诊治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总结其中与痛风相关的论述,为痛风的早期预见性诊断、干预治疗及其预防调护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丁元庆辨治湿热头痛经验

    总结丁元庆教授从湿热辨治头痛的经验,认为目前湿热头痛因于外感者少,湿热多源于内生,病在中焦阳明气盛或太阴脾气不足.当精神紧张或过食肥甘厚味则精微物质不归正化,易生湿化热.病机主要为湿热致气机阻滞、经脉不畅,湿热内蕴可化生痰浊,形成瘀滞、耗伤阴液,产生头痛、头重、颈项拘急、记忆力减退、体胖、脘痞、大便不爽、溏垢挂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临床表现,并形成夹气郁证、夹痰证、夹瘀证、夹阴虚证等不同证型.治疗以清热利湿、调气通络利窍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详细介绍了方中主药葛根、黄芩、黄连、土茯苓、滑石的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说明湿热头痛的辨治过程.

    作者:胡春雨;赵丽丽;杜世豪;丁元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略论《医碥》与《嵩厓尊生》的渊源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瘘”,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骗》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作者:王国为;杨威;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吴颢昕治疗糖尿病经验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作者:徐达;吴颢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汗法治疗肿瘤的理论探析

    基于对现代人体热力学结构及对“人身阴阳和而后汗”理论的现代解读,“汗”是包含阴阳2种属性的一种特殊所在,故选择“汗”作为衡量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个标准;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人体热力学结构理论分析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即肿瘤的实质是体内津液“阳化气”不足,日久积滞而形成有形之体.故采用以激发、疏布阳气为目的的微汗法进行治疗,进而形成一个关于“微汗法”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者:郑川;严然;由凤鸣;杨亦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肺卫之气年节律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运用血浆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肺卫气虚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以探索伴随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方法: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选择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肺卫气虚证患者,设为疾病组给予玉屏风颗粒干预,60 d为1个疗程.同时每个季节设对应健康组,并分别对健康组及疾病组治疗前后采集血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3组的血浆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偏小二乘法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季推测出不完全相同的肺卫气虚证的潜在标志物;推测并反证了半胱氨酸、L-蛋氨酸是伴随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结论:四季发现不完全相同的潜在标志物与肺卫之气的节律性相关,推测半胱氨酸、L-蛋氨酸是伴随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

    作者:林燕;王亚利;张明泉;王鑫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电针穴位对分娩大鼠镇痛效应及5-HT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大鼠分娩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5-HT、2A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方法:120例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电针三阴交穴组、电针合谷穴组、电针合谷加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穴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观察镇痛效应,ELISA法检测血清5-HT水平,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中枢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痛阈值治疗前(f=0.7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216.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提高大鼠痛阈值及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电针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作用与电针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及提高中枢5-HT、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揭示5-HT及2A受体参与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秋燕;王美丽;李丽;李艳林;王梦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张仲景龙骨配伍特点探析

    对张仲景经方中含龙骨方剂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各家方论和文献资料,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龙骨的配伍特点,其中以配桂枝为常见,占含龙骨方的85.74%,二药配伍可以在补阳固阴、解外安内等方面起到协同促进疗效的作用;其次是以之配牡蛎,占含龙骨方的71.4%,二药配伍可以在镇惊安神、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等方面相须为同;还有以龙骨配蜀漆者,其配伍之奥义足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朱美香;吴小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沈绍功应用“加减二仙汤”临证经验

    沈绍功教授在“二仙汤”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尊重原意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加减二仙汤”并扩展其滋肾阴、温肾阳、调冲任的功效.针对临床因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更年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精神分裂症、闭经、肾炎、神经衰弱、糖尿病及多种慢性病属肾亏阴阳两虚、虚火上炎等一系列病症有治疗价值.方中当归、益母草调冲任,进而协调肾阴肾阳之平衡;如此配伍可谓精妙,阴阳之药易格拒,此组药物却可促成阴阳药物的相互融合.

    作者:贾海骅;李玉波;李志更;张治国;韩学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小波分析及其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广东省登革热发病周期与五运六气学说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并预测登革热流行病学趋势.方法: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广东省1981 ~2014年34年间登革热年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运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的干支特点.结果:登革热年发病率有9年和17年2个准周期.9年和17年时间尺度所对应的波幅都逐年下降,表明登革热的年发病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9年准周期和五运的10周期有一定的吻合,高发年份为土运和火运之年;17年准周期和六气中的18年准周期也有一定的吻合.在9年准周期中,登革热的发病高峰对应六气中的君火在泉.

    作者:杜绍龙;方泽南;丘宇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病邪兼化理论探讨

    刘完素提出病邪兼化学说,病邪兼化临床常见,包括病邪相兼和病邪转化2种形式.病邪相兼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病邪相兼致病,病邪转化则指2种或2种以上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病邪性质相互转化.外感、内伤疾病均有病邪兼化现象存在,病邪如何兼化不仅与病邪性质相关,同时与患者体质、病情长短、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病邪相兼可细分为外邪相兼、内外邪相兼、内生之邪相兼,病邪转化也有外邪转化、内外邪转化、内生之邪转化之分.有些内生之邪相兼与转化同时存在,新生之邪与原有内生之邪相互裹挟,形成复杂的病因因素.

    作者:卢红蓉;胡镜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亚健康学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医亚健康学是近年来中医学与亚健康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2008年开始创立到现在,已经初步完整地构建了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体系构架.本文对近年来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发展的背景进行介绍,重点从教材的编写、科研平台的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学科基地的建设以及学术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对中医亚健康学的建立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目前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以期对中医亚健康学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作者: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孙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从译文可接受性角度探讨《伤寒论》病证名的英译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作者:白雅雯;麻春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陈士铎论治虚汗证医案三则及方药探析

    清代名医陈士铎对虚汗证的辩证治疗有独特见识.故在探讨陈士铎所著《辨证录》治疗虚汗证三则医案的用药特色和病因病机,进而总结出治疗虚汗证“补阴摄阳、滋肾水兼清心火、补肾滋阴”的学术思想,并发现陈士铎在治疗虚汗证的三则医案中尤为固护肾水的重要性,肾水足则五脏阴阳调和,五脏阴阳调和则汗液止.陈士铎治疗虚汗证的重要思想为我们临床治疗虚汗证提供了明确的辩证思路,对临床虚汗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红江;闫海峰;刘厚涞;王克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热敏通道与辛味中药的解表原理

    表证是外感病邪引发的一类初期综合表现,以恶寒、发热、苔薄、脉浮为主,常常伴随疼痛、咳嗽或腹泻.恶寒、寒战是对外邪初期的抵抗,其本质是诱导产热,从而诱发骨骼肌的颤抖高效产热,为发热做动员.发热不利于病邪(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而有利于人体正气的增强,但高热会危及生命,人体有相应机制应对.辛味中药中的TR PV1激动剂在早期使用,可以成功抑制寒战,阻止产热;在发热期使用可以迅速使得腠理开泄,汗出热退且不易反弹.此外,这些激动剂也有优良的止痛、止咳作用,对外感证有全面的疗效.辛味中药在解表时优先考虑其辛散作用,至于其温凉之分的分子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热敏通道激动剂的消炎作用并非杀菌或病毒,而是阻止其病理产物不良信号的传递.由于感染的复杂多样性,应将解表法与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作者:杨桢;汪文来;刘珍洪;高蔚;杨阳;安致君;赵红霞;Michael Xi Zhu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中西医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作者: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梅国强拓展“通阳不在温”辨治思路

    探析梅国强教授拓展“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法运用于杂病辨治的思维方式和临证经验.围绕通阳法,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为切入点,结合梅国强拓展通阳法思路,运用于辨治杂病的认识及其辨治各科病证的验案进行分析.从通阳不在温,然非尽在利其小便,并将其拓展至清热祛湿(痰)、淡渗利湿、活血化瘀、化痰(饮)宣痹等法以通阳来阐释其拓展运用思路.

    作者:周贤;方方;邢颖;许乐思;刘松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目的:考评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使其能够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方法:在广东省广州、深圳、中山、番禺、东莞5个地区选择慢性肝病和健康人各250例进行调查,并计算该量表的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等.结果:492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量表大部分方面及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大于0.7,大部分条目与领域的相关性较强,量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CFI)大于0.9.不同组别的量表得分采用成组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症状量表具有区分健康人与病人的能力.结论: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是一份用于测定和评价肝病临床疗效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罗仕娟;佘世锋;朗建英;刘凤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方家选运用中医宗气理论治疗获得性皮肤松弛症经验

    方家选教授认为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属于中医“皮痿”范畴,病机多属宗气亏虚、风湿热外邪入侵所致,治疗以补益宗气,同时驱风清热祛湿,故在使用消风散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黄芪施治.其中大剂量黄芪峻补宗气,宗气得补,在里可托举脏器,在外可固摄皮毛,此外宗气得补不但可使消风散中驱风清热祛湿之品驱邪有力,且使其久用而不伤正气,如此施治邪去正安,宗气固摄有力,则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可治,以此为指导成功医治此病1例.

    作者:陈吉全;张方毅;方家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路志正临证经验选介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为人谦和,医术精湛,在学术上学兼各家,博采众长,尤重脾胃学说,其学术风格独特,临证经验丰富,笔者试从调治杂病宗脾胃、辨证论治重湿邪、三因制宜尚整体、以平为期察阴阳、综合防治倡养生5个方面对路志正教授的临证经验做粗浅分析,并附病案说明.

    作者:王秋风;刘宗莲;路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车葛楂苓汤治疗60例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车葛楂苓汤”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儿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车葛楂苓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蒙脱石散、庆大霉素颗粒口服,2组疗程均为5d,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车葛楂苓汤对小儿腹泻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袭雷鸣;金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