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素的副作用及防治措施

王威;甘露;矫吉三

关键词:肝素, 副作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 治疗中断, 应用过程, 临床治疗, 防治措施, 病情恶化, 疗效
摘要:肝素应用到临床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达半个世纪,其疗效 的确切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但在肝素的应用过程中常出现一 些副作用使治疗中断,甚至病情恶化.本文就肝素的副作用及 防治措施加以概述.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腿痛,部分病人行走后有尿急、排尿困难或大小便失禁等括约肌障碍症状[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先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甲亢并发肝病的临床分析

    为了提高对甲亢并发肝病的诊治水平,现对我科收治的此类患者作一回顾性的研究,并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从1995年元月至2000年7月我科收治的甲亢病人96例,其中甲亢并发肝病有20例(此组病例除外药物及胆道疾病引起的肝损害,甲、乙、丙、丁、戊肝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

    作者:刘维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期治疗及预后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逐步建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存活率明显升高,但存活者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如何改善预后,提高儿童生存质量,是目前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重度HIE及部分中度HIE患儿进行新生儿期后多疗程脑活素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梅;李小兰;姚平;黄婉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胆道术后大出血

    目的:评价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对胆道术后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胆道术后发生胆道大出血的病例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行肝动脉分支出血点近端栓塞.结果:14例栓塞后出血均立即停止,2例再发出血,经再次栓塞后止血成功.结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对胆道出血诊断准确率高,止血效果确切,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治疗胆道术后大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东杰;贺夫林;俞伟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阿霉素和聚维酮膀胱内灌注化疗的临床护理

    浅表膀胱癌(PT0~T1)在作保留膀胱的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约50%~70%的病人在1年内复发,术后膀胱药物灌注是目前常用的预防措施,我院自1993年9月~1996年2月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病理检查为PT0~T1、G1或G2的患者用聚维酮(PVP)作为抗肿瘤药的溶剂进行膀胱内灌注,对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护理体会和疗效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吴皓宇;夏国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危前列腺切除术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我院于1988年4月至2000年5月共手术治疗70岁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5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我们在其围手术期的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宇东;赵新求;刘伟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伴多器官功能衰竭3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对新生儿硬肿症伴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疗效.方法:将使用该药治疗的30例作为治疗组,未用该药的2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的病死率、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能明显缩短主要症状、体征的恢复时间、MSOF纠正时间和住院时间(P<0.01).结论: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伴MSOF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和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有关.

    作者:胡传奇;张茂清;陈明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巨大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性,64岁,因左上腹包块3个月而入院.该患者入院前3个月自觉左上腹部有一包块,增长快,伴隐痛及消瘦.查体:左上腹肋弓下触及15×20cm2大小肿物,质硬、光滑、无触痛,移动度差.结肠镜检查:左上腹巨大肿物,实质性,约15×11×10cm3大小,有包膜,肿物将左肾挤向上方.考虑为左上腹实质性占位,为腹膜后肿物.

    作者:安玉福;杨凤杰;孟凡(艹羽);于伟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前列腺增生症导尿插管方法对比观察

    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亦有所增加.男性40岁以后,前列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出现临床症状则多在50岁以后.

    作者:曾剑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经阴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宫内残留的诊断价值

    宫内残留是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及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从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利用经阴道超声(TVS)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TVS-CD)对82例药流、人流或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盛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报告

    弥漫性轴索损伤属于闭合性脑外伤,是外伤引起的脑白质广泛轴索损伤,但由于病情较重,昏迷时间长,而且往往对其认识不足及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与治疗措施,使其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作者:安玉福;杨凤杰;孟凡(艹羽);于伟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肝素的副作用及防治措施

    肝素应用到临床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达半个世纪,其疗效 的确切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但在肝素的应用过程中常出现一 些副作用使治疗中断,甚至病情恶化.本文就肝素的副作用及 防治措施加以概述.

    作者:王威;甘露;矫吉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膈肌发育不全误诊为胸膜炎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学生.体检时诉左胸不适,摄胸片见左下肺野片状密度增高影,上缘较清晰但不光整,左肋膈角消失,报告为左侧胸膜炎.临床即给予抗炎治疗.某日体育课时,患者突感胸闷气促,急送医院治疗.摄胸片见左中下肺野大片密度不均的阴影,内见含气的肠袢,诊断为左膈疝.手术所见:左膈肌大部分为一层纤维膜状结构,肠管通过一裂孔进入胸腔.后诊断为:左膈肌发育不全并左膈疝形成.

    作者:陈圣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减至中等量加服雷公藤多甙片的临床观察

    肾病综合征首次激素治疗大多数能获得完全缓解,但复发率高.1996~2000年我们对42例采用激素减至中等量时加服雷公藤多甙片,并与同期常规服激素、潘生丁、降脂、ACEI类等对症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明珠;雷霖;张天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直肠手术麻醉选择的研讨

    直肠癌是外科常见疾病,常须手术治疗.根治术需清扫淋巴结,由于手术范围涉及腹腔、盆腔,该部神经丰富,对麻醉要求较高,需止痛完全,肌松满意,内脏牵拉反射轻,手术区域暴露清楚.现就我院1995年至1998年共施行直肠癌手术63例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王志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灌洗及护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是一种极凶险的急腹症,病死率高.手术后坏死组织如不及时清除和彻底引流,势必继发腹腔感染及出现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并发症,病死率可高达95%[1]以上.

    作者:周兰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前列腺素E1联合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及速避凝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前列腺素E1联合速避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疗效好.

    作者:马坚;夏家惠;袁云波;马竹仙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HA-rhBMP2-FS矫治老年人牙槽嵴萎缩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求适宜的牙槽嵴增高方法,以加强全口义齿固位,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方法:用HA-rhBMP2-FS复合骨进行牙槽嵴加高术后行全口义齿修复,与常规修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该方法使牙槽嵴平均加高0.5~0.8,义齿获得良好的固位,患者对咀嚼功能的恢复十分满意.结论:应用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复合骨进行牙槽嵴加高,对老年牙槽嵴萎缩患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矫治疗方法.

    作者:张克豪;何巍;潘红;段斌;莫三心;邱晓霞;罗冬云;赵庆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光敏固化型玻璃离子与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楔状缺损疗效观察

    光敏固化型玻璃离子和光固化复合树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很好的牙体充填材料.作者自1996年开始将这两种材料应用于楔状缺损的治疗,并追踪观察进行比较,现将已观察两年以上的248例519个患牙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黄定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生儿窒息1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方法:对我院3年多来发生新生儿窒息的11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可为单一性,也可为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结果:脐带因素是新生儿窒息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胎盘因素、产程异常、羊水过少、早产、妊高征等.结论:孕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脐带、胎盘的异常,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和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可有利的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作者:张建果;郑云英;李丽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