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指寸定位法探析

方进

关键词:指寸定位法, 解读, 对策, 人体腧穴体表定位比例尺, 度量骨度定位法
摘要:在近现代针灸著作中,编著者往往惯用指寸定位法作为取穴定位的一种方法给予介绍.故以建国后一套统编《针灸学》教材为例,探讨指寸定位法的有关内容,指出指寸定位法的定义欠妥帖,适用范围存在错位,揭示了指寸与折量寸之间的关系,找出了惯用指寸定位法的错误观点和传承至今的症结.并试以操作简便、取穴定位准确而快捷而自制的“人体腧穴体表定位比例尺”替代指寸定位,进而催生出“度量骨度定位法”,以期不断完善传统的腧穴定位方法提供给同道参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补中益气丸对脾虚大鼠能量物质及AMPK的影响

    目的:从ATP、AMP、AMPK的变化探讨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黄脾虚大鼠ATP、AMP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MPK-α基因的表达.结果:脾虚模型血浆、肝组织AMP/ATP均增高;肌肉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肝组织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补中益气丸对上述模型中异常的能量物质有调节作用.结论:脾虚静息状态下ATP、AMP及AMPK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肝组织能量需求大于肌肉组织,补中益气丸可以调整脾虚状态下紊乱的能量物质.

    作者:李燕舞;李耿;巫燕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论“肝主宣发”

    “肝主宣发”之说源于《内经》,而后世所论“肺主宣发”实为张冠李戴.“室发”之义体现在对肝之疏泄、舒展特性的描述上,而肺之特性并非宣发,实以肃降为主.肝的宣发与肺的肃降作用相反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及水液代谢.“肝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宣发卫气,固护肌表;二是升提肾水,上济心火.在临床上,凡邪气在上而难出者、邪气在肌表而无力透达者、阳气升发无力而下陷者、卫气虚而肌表不固者、肾水不济而心火亢盛者,均可补其肝助其宣发而诸疾易愈也.

    作者:刘少灿;李鲁钦;张德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休克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搜集有关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应用RevMan5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7篇共计974例,其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表明,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能更好地提高休克的临床疗效[RR =2.38,95%CI(1.59,3.56),P<0.0001],升高收缩压[WMD =6.52,95%Cl(3.60,9.44),P<0.0001],改善心率[WMD=12.24,95%CI(8.81,15.67),P<0.00001],增加心室射血分数[WMD =9.79,95%CI(2.67,16.91),P=0.007],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有一定的疗效优势.

    作者:王月;张硕;郭利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后升白效果及造血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对白细胞和机体造血机制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PF级小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处方组各36只,对模型组和处方组均采用环磷酰胺(CTX) 100 mg/kg/d进行造模,3d后空白组蒸馏水灌胃,处方组采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进行针灸治疗,比较小鼠体质量及骨髓造血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前3组小鼠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Cyclin D1蛋白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组的上述指标较空白组在造模后第1、3、7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方组上述指标随着时间均呈增长趋势,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小鼠具有升高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侯玉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杨保林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验案二则

    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介绍两则验案如下.

    作者:高莹;杨保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瑶医与中医刮痧疗法比较探析

    中医学与瑶医学都擅长运用刮痧疗法治疗疾病,2种刮痧疗法操作方法相似,功效和主治病证略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所依据的理论有所不同,而瑶医学的刮痧疗法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更注重经验的传承,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理论指导的痕迹不明显.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其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文化传承方式以及瑶医学理论本身的特点有关.

    作者:刘春强;陆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益气活血药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功能及钙转运的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药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肌细胞心功能及钙转运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压力负荷致舒张功能不全大鼠模型,按干预因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造模后给药8周检测大鼠心功能,分离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及钙瞬变、胞内钙浓度.结果:益气活血组舒张早/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较模型组升高;各给药组舒张50%时间(TR50)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其中益气活血组效果明显;活血组、益气活血组钙瞬变衰减常数(Tau)较模型组缩短;益气活血组舒张期钙浓度较模型组降低.结论:益气活血药通过改善心肌细胞钙转运能力,提高心肌细胞舒张功能,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并降低心衷心肌细胞钙浓度,从而预防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李思耐;石晓璐;武乾;林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电针足三里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发大鼠肝损伤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发大鼠肝损伤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药源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C组、APAP1组和Acup1组、APAP2组和Acup2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或针刺14 d后,检测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匀浆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的含量.结果:与APAP1组和APAP2组比较,Acup1组和Acup2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水平均显著性升高.与APAP1组和APAP2组比较,Acup1组和Acup2组大鼠血清和肝脏匀浆组织液中IL-6、IL-8和TNF-α含量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电针足三里上调APAP诱导大鼠肝损伤血清和肝脏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反应和表达水平,可能会对APAP诱导的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彭评志;庞家莲;莫金权;杨斌;严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循经穴位与其他穴位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内关、列缺、非经非穴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ir6.1、Kir6.2、SUR2A和SUR2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列缺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非经非穴组蛋白表达降低不显著;与列缺组比较,内关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均可降低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且心包经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

    作者:李迪;王颖;戴俭宇;刘昱甫;荆秦;王熙;王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瑶医学术特色探析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南方山区.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初步构建了学术体系框架.故对瑶医理论体系及其学术内涵进行总结探析,从瑶医的天人自然观、病因病机论以及临床治疗用药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瑶医学术内涵丰富、理论独特,应进一步发掘整理、充实完善.

    作者:宋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强精煎对少弱精子症大鼠精子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中药强精煎对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精子腺苷酸环化酶(AC)、磷酸二酯酶(PDE)基因表达影响.方法:8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正常组大鼠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奥硝唑(ornidazde,ORN) 800mg/(kg·d),黄精赞育胶囊组给予[ORN800 mg/(kg·d)+黄精赞育胶囊400 mg/(kg·d)],强精煎组大鼠每天给予[ORN800 mg/(kg·d)+强精煎10 g/(kg·d)],4周后取各组大鼠附睾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AC、PDE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强精煎组大鼠PDE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而AC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强精煎中药可明显下调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精子PDE基因表达水平并显著上调其AC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宾彬;陆海旺;王杰;王德胜;徐杰新;覃智标;梁劲松;庞秋华;崔锦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缺血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概况

    通过总结整理近15年来国内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缺血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章,从对缺血区电解质Ca2+、Na+、K+、H+的影响,对脑缺血相关代谢产物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对肿瘤坏死因子-α、c-fos蛋白和HSP70蛋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证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有效地保护缺血脑细胞,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增强脑的修复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研究尚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

    作者:梁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的辨证分析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寒热错杂型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和莫沙必利单独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积分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对寒热错杂型胃病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宪春;夏秋敏;王淑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孟河医派脾胃学术思想在膏方中的应用

    孟河医家深求脾胃实学,注重临床实效,立论和缓平正,治法清润平稳,通过“抑木扶土、调营畅中、醒脾运湿、温补脾肾”等调脾胃理念处处顾护脾胃中气,务求调气复平.颜德馨教授深谙孟河脾胃学术思想,在补脾运脾健脾基础之上,提出动静结合、通补相兼,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伍用,可强固本清源之功,增祛疾扶正之效,并探讨如下.

    作者:杨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冠心病:一直被忽视的热证

    结合证候实质研究成果指出,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但以往一直被忽视.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证候实质研究成果表明,热证时交感神经兴奋,所以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冠心病的热证一直被忽视,冠心病的热证为什么被忽视?冠心病确有虚寒证,交感神经兴奋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其性质是“热”.但“热”的程度低,远不足以出现“热、黄、稠、干、动”等热证的常见表现,因此被忽视不难理解.但在冠脉狭窄的前提下,这种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后果严重,因此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近年来冠心病辨热证有增多趋势,故与其着眼点和辨证结果不同.结语:热证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因此临床应慎用温热药,冠心病患者的体质应保持偏凉,目的是惜用心力,让心肌多休养生息.

    作者:陈小野;屈伸;邵晶晶;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复方益气化痰方辨治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益气化痰方及其拆方辨治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9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益气化痰方及其拆方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相关指标如治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生活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费用、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益气化痰方及其拆方辨治老年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

    作者:李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生指迷方》茯苓丸及其应用初探

    《全生指迷方》茯苓丸由半夏、茯苓、枳壳、风化朴硝4味药组成,有燥湿化痰、行气散结之功,在临床适用于痰湿壅滞脏腑、流注肢体筋脉以及痰气结聚所致的各种病证,是治疗湿痰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作者:张洁;潘桂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益肾通络复方含药血清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BMSCs分为对照组(A组)、低浓度组(B组)、中浓度组(C组)、高浓度组(D组)、阳性对照组(E组),干预后检测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情况.结果:CCK-8:干预24 h、72 h后B、C、D组均高于A组,干预120 h后B组高于A、C、D组.ALP活性干预7、14d后B、C、D组高于A组,但低于E组.结论:益肾通络含药血清能促进BMSCs体外增殖并诱导其成骨分化.

    作者:郭杨;马勇;成吉华;赵丹;沈李李;王培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针药合用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聪耳通窍汤加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五官科神经性耳鸣患者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1例)、聪耳通窍汤组(31例)及针药合用组(31例),3组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5-HT及Rho/ROC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3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针刺组有效率71%,中药复方组55%,针药合用组87.1%,其中针药合用组相对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HPLC检测患者血液中5-HT发现,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Rho/ROCK信号通路发现,治疗后患者ROCK蛋白明显下降.结论:针药合用治疗神经性耳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治疗效果可能与抑制5-HT/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邹春花;毕言萍;亓秀英;邹连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栀子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金黄地鼠脂质代谢及炎症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栀子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金黄地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脂质代谢、肝组织病理变化及炎症损伤的影响,并与栀子进行比较,以明确栀子抗脂肪肝作用的效应成分.方法:24只雄性金黄地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栀子组和栀子苷组.实验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肝组织TG含量、血清TG、CHO含量及ALT、AST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组、栀子苷组肝TG含量、血清TG、CHO含量及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且栀子苷对ALT、AST活性的降低作用优于栀子.结论:栀子苷与栀子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地鼠脂肪肝均有显著干预作用,且栀子苷抗炎症损伤作用优于栀子.

    作者:李国辉;周海虹;赵正晓;张玉梅;柳进;陈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