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瑶医学术特色探析

宋宁

关键词:瑶医, 理论, 学术内涵
摘要: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南方山区.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初步构建了学术体系框架.故对瑶医理论体系及其学术内涵进行总结探析,从瑶医的天人自然观、病因病机论以及临床治疗用药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瑶医学术内涵丰富、理论独特,应进一步发掘整理、充实完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五维二步健康状态中医测评量表》的初步构建

    目的:基于中医脏腑辨证思路,研制可用于人群健康状态辩识的量表工具.方法:运用文本分析技术对9部标准、教材及论著中所载症状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共纳入4149个症状术语,结合频次分析、“症状-证型”复杂网络、专家意见进行筛选.结果:初步筛选出常用健康评估指标,制成包括29道题干136个症状在内的五维二步健康状态中医测评量表.结论:该量表可实现对填表人全身情况的信息采集,并基于脏腑辨证方法对个体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辩识.

    作者:吴夏秋;黄丹卉;尹爱宁;胡镜清;彭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强精煎对少弱精子症大鼠精子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益肾中药强精煎对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精子腺苷酸环化酶(AC)、磷酸二酯酶(PDE)基因表达影响.方法:8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正常组大鼠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奥硝唑(ornidazde,ORN) 800mg/(kg·d),黄精赞育胶囊组给予[ORN800 mg/(kg·d)+黄精赞育胶囊400 mg/(kg·d)],强精煎组大鼠每天给予[ORN800 mg/(kg·d)+强精煎10 g/(kg·d)],4周后取各组大鼠附睾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AC、PDE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强精煎组大鼠PDE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而AC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强精煎中药可明显下调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精子PDE基因表达水平并显著上调其AC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宾彬;陆海旺;王杰;王德胜;徐杰新;覃智标;梁劲松;庞秋华;崔锦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瑶医与中医刮痧疗法比较探析

    中医学与瑶医学都擅长运用刮痧疗法治疗疾病,2种刮痧疗法操作方法相似,功效和主治病证略有差别.主要表现在所依据的理论有所不同,而瑶医学的刮痧疗法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更注重经验的传承,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理论指导的痕迹不明显.这些特点的产生与其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文化传承方式以及瑶医学理论本身的特点有关.

    作者:刘春强;陆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寒热药相伍的意义探析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作者:聂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心肾论治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全性疾病与心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治疗的方向应在传统的肾肝脾辨治领域中引入心肾相交学说,在补肾调周基础上进行调心养神,同时顺应新医学模式体系,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步进行生物学及心理学治疗.

    作者:杨丽娟;周惠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龄大鼠尿量、离子浓度及皮质醇的变化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24 h及水负荷后5h尿量、尿中Na+、K+、Cl-浓度及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的变化,研究肾虚多尿模型.方法:老年大鼠20只,青年大鼠20只,用代谢笼法测24 h尿量及水负荷5h尿量,用生化分析仪测尿液中Na+、K+、Cl-浓度,采用ELISA测血中Cort的含量.结果:老龄大鼠5h、24 h尿量明显增多,尿液中Na+、Cl-浓度明显增加,K+浓度明显降低,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老龄大鼠尿量增多,且Na+、K+及Cl-排泄异常,血清中Cort的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其可作为肾虚多尿模型进行试验研究.

    作者:吴君;韩芸;梁伟玲;荆雪宁;黄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休克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搜集有关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应用RevMan5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7篇共计974例,其研究质量均为C级.Meta分析表明,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能更好地提高休克的临床疗效[RR =2.38,95%CI(1.59,3.56),P<0.0001],升高收缩压[WMD =6.52,95%Cl(3.60,9.44),P<0.0001],改善心率[WMD=12.24,95%CI(8.81,15.67),P<0.00001],增加心室射血分数[WMD =9.79,95%CI(2.67,16.91),P=0.007],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有一定的疗效优势.

    作者:王月;张硕;郭利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论“肝主宣发”

    “肝主宣发”之说源于《内经》,而后世所论“肺主宣发”实为张冠李戴.“室发”之义体现在对肝之疏泄、舒展特性的描述上,而肺之特性并非宣发,实以肃降为主.肝的宣发与肺的肃降作用相反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及水液代谢.“肝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宣发卫气,固护肌表;二是升提肾水,上济心火.在临床上,凡邪气在上而难出者、邪气在肌表而无力透达者、阳气升发无力而下陷者、卫气虚而肌表不固者、肾水不济而心火亢盛者,均可补其肝助其宣发而诸疾易愈也.

    作者:刘少灿;李鲁钦;张德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张珍玉“火郁发之”理论探究及应用分析

    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

    作者:任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后升白效果及造血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对白细胞和机体造血机制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PF级小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处方组各36只,对模型组和处方组均采用环磷酰胺(CTX) 100 mg/kg/d进行造模,3d后空白组蒸馏水灌胃,处方组采用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进行针灸治疗,比较小鼠体质量及骨髓造血细胞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前3组小鼠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Cyclin D1蛋白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组的上述指标较空白组在造模后第1、3、7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方组上述指标随着时间均呈增长趋势,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治疗对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小鼠具有升高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侯玉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瘀热相搏证在难愈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瘀热论是周仲瑛教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瘀热病机在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凉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慢性湿疹、结节囊肿性痤疮是临床常见、难愈性皮肤病,分析其病因病机发现,瘀热或兼夹痰湿相互搏结是其病变的主要病机.应用瘀热相搏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将凉血与活血化瘀两法有机、联合使用作为核心治法.慢性湿疹以活血凉血清热、健脾养血祛湿,结节囊肿性痤疮以活血凉血、清热化痰为基本治法,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夏智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肝脾病位、痰瘀病性”论治桥本甲状腺炎

    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进行了阐述,总结笔者临床侍诊中诊治桥本甲状腺炎的思路,分析该病的病位病性,着重从“肝脾病位、痰瘀病性”角度对该病进行诊治,提出从“痰”论治,重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和从“瘀”论治,重在疏肝清化痰瘀、健脾温化痰瘀的思路.同时结合临床案例,总结出桥本甲状腺炎的病位以肝为主,累及脾,病性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并通过病位病性同辨的思路对该病案进行诊治,效果较为良好.

    作者:谷鑫;吴承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孟河医派脾胃学术思想在膏方中的应用

    孟河医家深求脾胃实学,注重临床实效,立论和缓平正,治法清润平稳,通过“抑木扶土、调营畅中、醒脾运湿、温补脾肾”等调脾胃理念处处顾护脾胃中气,务求调气复平.颜德馨教授深谙孟河脾胃学术思想,在补脾运脾健脾基础之上,提出动静结合、通补相兼,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伍用,可强固本清源之功,增祛疾扶正之效,并探讨如下.

    作者:杨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孙一奎学术思想渊源探析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为名医汪机的再传弟子,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命门动气”的理论,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书.明代是医学大发展的时代,而孙一奎正是明代众多医家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位.他融会儒、释、道三教之理,首倡“医易同源”之论,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其治学以《内》、《难》为宗,对历代前贤诸说持公允之论,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博收众长,择善而从,而又常常能自出机杼,独有创见,其医学思想与理论成就对中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宇鹏;杜松;尹玉芳;于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补中益气汤之益气或以调肝为通道

    补中益气汤出自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之手,传统观点认为是通过直补脾胃达到补中气升清气的目的.笔者在反复研读及临床实践过程中认为,补中益气汤实为通过调补肝气达到补中气的目的,并分别从中医理论及方剂组成两方面进行探讨论证,后举例说明.

    作者:苏巧珍;陈延;雒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给邪出路理论促进糖尿病足“筋之血化”初探

    糖尿病足创面往往深达肌腱,若治疗失当不但导致其变性乃至坏死,而且感染也会沿肌腱扩散,患者被迫截肢或失去生命.临床观察发现,在给邪出路理论指导下,局部创面引流通畅的部位,创面处变性但尚未完全失去活性的肌腱表层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肉芽岛,并逐渐生长与周围的肉芽相接,终裸露的肌腱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完全覆盖,此现象可称之为“筋之血化”.经过此过程后创面上有上皮生长,终伤口愈合.由此可知,给邪出路理论必须贯穿糖尿病足创面治疗始终,通过内外治结合创造利于创面修复的微环境,令“筋之血化”现象出现,可有效控制感染延糖尿病足肌腱扩散,并终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徐强;张朝晖;朱朝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杨保林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验案二则

    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介绍两则验案如下.

    作者:高莹;杨保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辨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辨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7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成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9例,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视力提高比率41.67%,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视力提高比率58.98%,总有效率84.62%;对照组显效率38.9%,总有效率69.45%,观察组显效率56.41%,总有效率87.12%,以上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在荧光渗漏面积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五苓散加减能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光凝期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马宇;刘意;牛琳琳;周利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北燥证易感体质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西北燥证易感体质,辨识易感人群,防治西北燥证.方法:在新疆4地区共收集435例健康组对其进行西北燥证及虚证体质辨识,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西北燥证罹患者体质特征.结果:燥证组气血阴阳虚证及五脏虚证罹患率、积分均高于非燥证组;阴虚体质罹患西北燥证的风险为非阴虚体质者的2.43倍(95%CI 1.541~3.831);肝虚体质罹患西北燥证的风险为非肝虚者的5.264倍(95% CI 2.066~13.413).结论:西北燥证罹患者整体体质状态较差,西北燥证易感体质为阴虚、肝虚.

    作者:王晓忠;王燕;何永泉;马丽;赵长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肿瘤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脉痹”“胸痹”“中风”等与“癥瘕积聚”范畴.二者向来被认为是2种不同的病证,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各异.故从古代文献、现代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综合分析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有着类似的诱导因素与发病机制,从病性方面可将动脉粥样硬化看做微观癥瘕积聚,在治疗方面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异病同治.

    作者:张亚萌;宋鲁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